張志輝
基金項目:溫州大學2013年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北屬時期關于越南之文獻的輯佚與研究” (3160603601011313)。
摘 ?要:六朝時期是我國“先賢傳”與“耆舊傳”等人物傳記興起的勃興時期,各地都有記錄當?shù)孛速t士的相關傳記,如《陳留耆舊傳》、《汝南先賢傳》、《會稽先賢傳》、《豫章烈士傳》等。其中,陸胤所著《廣州先賢傳》記載了交廣一帶的諸多名人故事,歷代學者對其人、其書等均有相關考證。
關鍵詞:陸胤;廣州;先賢傳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2-0-01
一、《廣州先賢傳》作者及卷次
最早著錄《廣州先賢傳》的當屬《舊唐書·經(jīng)籍志》,載曰:《廣州先賢傳》七卷,陸胤撰。然而《新唐書·藝文志》則載:陸胤志《廣州先賢傳》七卷,劉芳《廣州先賢傳》七卷。鄭樵《通志》、焦竑《國史經(jīng)籍志》皆因之。蓋其書本有陸胤、劉芳二家,然而,各大類書、文史注疏等典籍征引此書時多只稱《廣州先賢傳》,或稱陸胤《廣州先賢傳》,而未曾言及劉芳之書。因此,姚振宗以為《舊唐志》只載陸胤之書“似合劉芳為一編”[1]。蓋二書原本為一編,而自《新唐志》后相分離。
陸胤,字敬宗,三國時期吳國人,始為御史尚書,后官交州刺史、安南校尉,加安南將軍,其事跡附于《三國志·吳志·陸凱傳》中。自《新唐志》始,有作“陸胤志”或者“陸允志”(如《通志》)者,當有誤。“志”,或為衍文,或為記、撰之意,而非其名?!柏贰保嶉浴锻ㄖ尽纷鳌霸省保羁怠堆a三國藝文志》、《(道光)廣東通志》等書皆同,今檢諸書引文又有作“徹”者,如《初學記》等。章宗源以為:“徹與允字以相近易訛,允[2]避廟諱作允,原字與徹近似?!盵3]“陸允”者,始于《新唐書》、《通志》等宋代典籍,蓋為避宋高祖趙匡胤之名諱而改,宋后之書則加以沿襲。蓋除避諱外,又因胤、徹二字形近,胤、允二字相似而相混,是故有“陸徹”、“陸允”之訛。
二、《廣州先賢傳》內(nèi)容及其藝術特色
是書雖早亡佚,但其條文散見于諸多典籍中,記載了交廣一帶名人賢士的事跡。其中有南海、番禺人,如董正、羅威、踈源、唐頌之屬;又有蒼梧、合浦人,如丁密、頓琦、尹牙、養(yǎng)奮之輩;又有交趾、九真人,如丁茂、黃豪等。然是書卻冠以“廣州”二字,侯康以為此乃“據(jù)未分郡以前言之,若既分郡后,實當屬廣州也?!盵4]事實上,漢代交廣二州本為一體,統(tǒng)稱交州。至吳黃武五年,孫權“以交阯縣遠,乃分合浦以北為廣州……交阯以南為交州。”[5]時交州治交阯、日南、九真、合浦四郡,廣州治南海、蒼梧、郁林三郡??梢姡羁抵f未必確切,無論分郡前后,稱《廣州先賢傳》皆不妥當。三國時,士燮撰有《交州先賢傳》,專記交州名士,陸胤之書或為續(xù)此而作,為相區(qū)分而稱《廣州先賢傳》?;蛘哒f,陸胤之書主要載廣州人物,但由于交廣二州關系特殊,而偶及交州人物。
此書在記錄交廣人物時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特色,包括如下幾點:
1.從其體例來看,采用了正史的傳記體。全書所載人物是互相獨立的,互不相關,且擁有一條固定的記載模式,即:人名——字號——籍貫——品質(zhì)——事件。如《太平御覽》卷四二六所引:
丁密,字靖公,蒼梧人。少以清介為節(jié),非家織布物不衣,非己種耕菜果不食,毫厘之饋不受于人。
2.從所載人物來看,都具有高尚的品質(zhì)。正如其書名“先賢”二字,所錄人物均為名人賢士,或清廉,或孝順,或正直,或友悌等,而其中最多的是孝廉之士。如《初學記》卷一七引:
羅威,字德仁。八歲喪父,事母至孝,耕耘為業(yè),勤身苦體,以奉供養(yǎng)。令召署門下吏,不就,將母遁避,隱居增城縣界。令還復故居,朝暮供侍,異果珍味,隨時進前也。
3.從所載內(nèi)容來看,多富有故事性。很多事物如鳥、獸等均具有通靈性,能夠為人的某種品性感動后而表現(xiàn)出靈性,這些記錄可以視為早期志怪小說的雛形。如丁密遭父艱、母喪后,哭泣三年,感化飛鳬“游密盧旁小池”,“如家所畜”。又如頓琦,母喪后哀聲不絕,“白鳩棲息廬側(cè),見人輒去,見琦而留”等。這些記載早已超出了單純的人物實錄,而融入了小說的志怪成分。
結(jié)語:
陸胤《廣州先賢傳》七卷,記載了三國時期交廣地區(qū)的諸多名人賢士,可以說是最早關于嶺南人物的傳記資料匯編,其書采用了正史的人物傳記體, 所載事件簡潔明了,記錄人物眾多,在最大程度上彌補了正史記載人物有限性的缺陷,是解讀嶺南人物事件的重要資料來源。
注釋:
[1] 姚振宗:《三國藝文志》卷三,第49頁下。
[2] “允”,本當做“胤”,章宗源為避雍正(胤禎)名諱而改,因此說“允避廟諱作允”,實當為“胤避廟諱作允”。
[3] 章宗源:《隋經(jīng)籍志考證》卷一三,第233頁。
[4] 侯康:《補三國藝文志》卷三,第16頁上。
[5] 見陳壽:《三國志》卷四九《士燮傳》,第5冊1193頁。
參考文獻:
[1](晉)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12
[2](清)章宗源.隋經(jīng)籍志考證[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2.05
[3](清)姚振宗.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xù)四庫本
[4](清)侯康.補三國藝文志[M].上海:開明書店,二十五史補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