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瀚
摘 要:在魯僖公三十年時,晉國與秦國聯(lián)合發(fā)動了一場戰(zhàn)爭,矛頭指向的正是相對比較弱小的鄭國。然而,在兩個強國聯(lián)合圍攻下,鄭國毫發(fā)無傷地全身而退,兵法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那么弱小的鄭國究竟是如何化解這場亡國之險的呢?文章將結(jié)合相關(guān)文獻與眾讀者共同分析。
關(guān)鍵詞:燭之武;佚之狐;秦穆公;人和
[中圖分類號]:K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6-177-01
讓我們一起回到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春秋戰(zhàn)國時期,首先介紹一下這場戰(zhàn)爭的主角晉文公,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重耳,而晉文公此次發(fā)動戰(zhàn)爭所打的旗號就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就是說晉文公重耳在還是公子四處逃亡時曾路過鄭國,而鄭國卻沒有禮遇他;再者就是說鄭國一方面與晉國叫好而另一方面又與楚國叫好,意思就是鄭國是個兩面派。這個理由很有水平,于公,你對我晉國不忠心,于私,你曾經(jīng)在我重耳落魄的時候?qū)ξ覠o禮,所以我發(fā)兵來攻打你。因而在我看來這個理由很有水平,至少在道義上是占得先機的。那么秦國呢?秦國實際上與鄭國無冤無仇,為何也要來攻打鄭國呢?秦國實際上是晉國請來的盟友,而秦國覺得攻打鄭國有利可圖,所以也就與晉國相約而來。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對于鄭國,晉國是非打不可的,而秦國是可打可不打的。兩國之間也并非如鐵板一塊,從“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也可以看出,兩軍合擊,駐軍卻又相距甚遠,不能不說是后續(xù)事件發(fā)生的契機。
晉秦圍鄭,若戰(zhàn)爭發(fā)生則鄭必敗,就在鄭國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大夫佚之狐率先站了出來,他告訴鄭公:“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奔殧?shù)一下,這句話只有十四個字,但就這十四個字足以證明他的足智多謀,這句話透露了三個重要的信息:一來是當時鄭國的處境,面對兩路大軍壓境基本無勝算,只可智?。唤酉聛硭完U述了智取的方法,而他的方法就是派燭之武游說秦穆公;但當時燭之武只是個小官并未得到重用,佚之狐怕鄭公不信任這個人,于是又打下一劑定心劑:師必退。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無論如何鄭公都會去試一下了,除非他有更好的辦法,于是鄭公就采納了佚之狐的辦法。多么一針見血的方案,在如此危機時刻依舊保持冷靜的思考,實在難得。
燭之武不愧為大夫佚之狐欽點的人,他游說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同,一般來講,自己的國家即將被滅亡,前來游說的人大多是比較被動的,會求情亦或是開出條件以保全自己,但燭之武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他沒有說一句求情的話,首先他是這樣對秦穆公說的:“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意思就是如果滅掉鄭國對秦國有好處的話,我又怎么會來麻煩您呢?這句話是說到秦穆公的心坎里了,秦穆公本來就是為利而來的,現(xiàn)在你說攻鄭對秦是無利的,穆公自然是好奇然后想知道后文的,而且這句話乍一聽感覺像是秦國的臣子在向秦穆公進諫,莫非是燭之武叛變了?那自然是沒有的,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他站在秦國的角度上分析了鄭滅亡之后收益最大的實際是晉國,又辯證地提倡了“鄰之厚即為君之薄也”的觀點,也就是告訴秦穆公:你若幫助晉國滅了鄭國,晉國獲利最大,相對來說,晉國強了也就是秦國弱了,秦國出兵幫助晉國變強,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你真的要做嗎?隨后燭之武又闡述了秦國與鄭國結(jié)盟的種種好處,最后扔下重磅炸彈:揭晉國的老底。秦國曾經(jīng)給予過晉君幫助,而晉君也答應給秦國焦、瑕二城,然而晉君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此乃背信棄義之舉。所以燭之武認為晉國是貪得無厭的,假意以幣重言甘來誘秦國幫晉滅鄭,實則是要自己獨享勝利果實。這也就是所謂的離間計了,但燭之武沒有一開始就提出這一點,我們有理由相信他這么做這是有理由的,他要先獲取秦穆公的信任,隨后再離間秦晉的關(guān)系,這樣成功率會大大提升。確實,效果是十分顯著的,在燭之武無懈可擊的三管齊下之下,秦穆公什么反映呢?左傳是這樣記載的:秦伯悅,與鄭人盟。是的,秦穆公很高興,能把將要屠戮自己國家的人說到樂呵呵地與自己結(jié)盟的,不也證明了燭之武的能力么!就這樣,秦師班師回朝,而晉軍則也灰溜溜地回去了,因為秦國與鄭國已經(jīng)結(jié)盟,如果此時晉軍依然貿(mào)然進攻鄭國,那么晉國就不僅是與鄭國為敵了,同樣也成為秦國的敵人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曾經(jīng)的盟友變成敵人的盟友也正因如此吧。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這場戰(zhàn)爭中,進攻一方的秦晉兩國各自心懷鬼胎,實難成事。而防守一方的鄭國,舉國上下一致對敵,齊心協(xié)力,同仇敵愾,可以說,佚之狐準確地看人,鄭公果斷地用人再加上燭之武無與倫比的游說造就了鄭國的成功以及秦晉的失敗。
參考文獻:
[1]左丘明.左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0
[3]孟子.孟子[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