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摘 ?要:“不易流行”是日本江戶時代俳句家松尾芭蕉著名的俳諧理念,后來逐漸成為了芭蕉一門的俳諧創(chuàng)作風格,是芭蕉重要的文藝理念。它由“不易”和“流行”兩個似乎對立、矛盾的概念構(gòu)成,看似難以理解,實則透露出了被后人譽為“俳圣”的松尾芭蕉對俳諧理念的深入拓展和對俳諧藝術(shù)的敏銳洞察力,展現(xiàn)了被提升到文學藝術(shù)高度的俳諧所應(yīng)當具備的藝術(shù)生命力。
關(guān)鍵詞:松尾芭蕉;不易流行;風雅之誠;風雅之寂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3-0-01
一、引言
芭蕉的“不易流行”理念中,“不易”指的是“不變”,“流行”指的是“隨時代改變”。兩者看似對立,實則和諧統(tǒng)一于“風雅之誠”的日式美學底流中。實際上,芭蕉本人沒怎么就自己的俳諧理論專門著書立作,很多對芭蕉俳諧理論的概括總結(jié)是由其弟子完成的。關(guān)于“風雅之誠”的論述,主要見于芭蕉的弟子服部土芳的《三冊子》:
師之風雅,有萬代不易,有一時變化。究此二者,其本一也。所謂一者,乃風雅之誠是也。
他還進一步解釋道:“若不知不易的一面,就不算真正懂得師之俳諧。所謂不易,就是不為新古所左右。這種姿態(tài),與變化流行無關(guān),堅定立足于誠之上……若不變,則只能適應(yīng)時尚的一時流行,乃因不使其心追求誠也。不使其心追求誠者,就不了解誠之變化。今后不論千變?nèi)f化,只要是發(fā)之追求誠之變化,皆師之俳諧也。猶如四時之不斷運行變化,萬物亦更新,俳諧亦同此理也?!?/p>
即是說,只要立足于“誠”,就是把握住了俳諧的核心。在誠的基礎(chǔ)上,注重時代之因素,并輔以適當?shù)淖兓?,便可謂符合了“不易流行”的理念?!罢\”是“不易”的基礎(chǔ),俳諧作品若失去了“誠”,那么其藝術(shù)性便大為降低,流于膚淺,由此便可知“誠”的重要性了。
二、風雅之誠
那么,“誠”是什么呢?
“誠”即“まこと”,也就是“真實”。它可謂日本文學自上代以來最重要的美學理念之一。 在日本上古時期,文武天皇曾將“真實”定義為“明凈直誠之心”,用“明”、“凈”、“直”來修飾“誠”,指的是直率的理性之美?!豆攀掠洝贰ⅰ度毡緯洝敷w現(xiàn)出的“削偽存實”等尊重真實的思想,就表現(xiàn)了古代文學樸素、直率的性格。而“誠”發(fā)展到芭蕉這里,又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它帶入了令人“感動”的性格,這是“不易”的根源。我們來看這樣一首俳句:
行く春を近江の人と惜しみける(春去也,近江弟子同惜春。)
這首俳句就是他親臨近江,與弟子共同感受賞悟春意即逝的春末所做的。在親身感受自然之景的基礎(chǔ)上,又觸發(fā)了珍惜師徒之情的感慨,寓情于景、情景結(jié)合,完美地實踐了風雅之“誠”的真實之意,使人感動。
芭蕉令人感動的句,幾乎都有觀照的因素。觀照即是立足于實物之上。立足于實物實景之上抒發(fā)的情感,才會更顯真實,從而更易打動人心。由此可見,芭蕉“不易流行”的理念中核是“風雅之誠”?!罢\”即為“真實”。芭蕉的“誠”包含了觀照的因素,大大豐富了傳統(tǒng)文藝理念“誠”的內(nèi)涵。此外,我們也不應(yīng)當忽略“風雅之誠”中蘊含的另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風雅”。
三、風雅之寂
何為風雅?
松尾芭蕉的時代,是日本戰(zhàn)國時代結(jié)束未滿百年的時代。在上一個時代中,武士集團混戰(zhàn),百姓生靈涂炭,人們朝不保夕,世事變幻無常。他曾受杜甫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啟發(fā),寫下俳句:
夏草や兵どもが夢の跡(長夏草深茂,武士留夢痕。)
在這首俳句里,自然之永恒不變(不易)與人事之無常變化(流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迸發(fā)出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震撼人心。中世社會上流行的“無常觀”對近世的松尾芭蕉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芭蕉的弟子向井去來就“不易流行”和“無常觀”的關(guān)系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先師首先找到俳諧的主體,立不易之句,又以風雅時變,而教給流行之句。一時流行,乃至一時變化,反映隨時代推移,句風之變化,其根源于現(xiàn)實世界的無常性?!?/p>
正因為世事無常,人們開始在精神世界中追求安定、安寧。于是,一股超越了現(xiàn)世、現(xiàn)實的神秘主義流行起來,在吸收了禪的思想后,形成了對后世影響極大的新的美學──“寂”。而芭蕉的俳偕正是將這種美學圓熟地表現(xiàn)了出來。同時,也可以說正因為他將對“寂”這種美意識的深刻理解融入了自己的俳諧實踐中,俳諧的藝術(shù)性又獲得了質(zhì)的提升。“風雅之誠”中的“風雅”,便是以“寂”為中心特色的。有人也稱之為“風雅之寂”。
最能表現(xiàn)芭蕉“風雅之寂”的作品,便是芭蕉最負盛名的古池句了。
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古池,蛙躍入其中,水音撲通。)
此句用詞簡單質(zhì)樸,意蘊卻回味悠長。它運用切字(俳句中用作間隔,停頓的假名),將 “古池”與“蛙”的動作及其帶來的反響間隔開來,營造了一幅生動鮮明的畫面:古老池塘旁,代表生機的蛙通過“一躍”這一動作,實現(xiàn)了靜與動、舊與新的碰撞,而這一碰撞又通過最后一句“水音撲通”,傳遞出了綿長不絕的回響。簡單質(zhì)樸的水之音,如禪之音敲擊心田,給人以無限思索與領(lǐng)悟。此句反復(fù)讀來,能反復(fù)體味“寂”的禪意,能放空心神,將精神放空于一種空曠幽玄之境,故而此句最是能表現(xiàn)“寂”的真髓。
四、結(jié)語
松尾芭蕉的“不易流行”理論,是蕉風俳諧的重要理論。它秉承日本傳統(tǒng)美學,同時融合時代因素,以“風雅之誠”為中核,以“風雅之寂”為特色,提升了俳諧的藝術(shù)深度,賦予了俳諧不因時代變化而過時的深刻藝術(shù)性和可隨時代變化而變換風格的靈活性,為日本傳統(tǒng)文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佟君,不易流行論[J],中山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