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衛(wèi)芬
二甲雙胍治療糖耐量降低的臨床效果和機制
孫衛(wèi)芬
目的 探究二甲雙胍治療糖耐量降低的臨床效果及其作用機制。方法 確診為糖耐量降低的患者70例, 隨機分為二甲雙胍組與對照組, 各35例。指導對照組患者健康宣教、控制飲食及運動干預治療等干預治療方法, 二甲雙胍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口服二甲雙胍治療。兩組患者接受治療時間均為12個月。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體質量指數(shù)、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變化情況, 并與治療前比較;同時觀察兩組患者新發(fā)糖尿病情況并進行比較。結果 治療12個月后二甲雙胍組患者體質量指數(shù)(20.12±2.63)kg/m2、空腹血糖(5.11±0.81)mmol/L、餐后2 h血糖(7.66±1.12)mmol/L均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水平,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體質量指數(shù)、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二甲雙胍組無新發(fā)糖尿病患者, 對照組有7例新發(fā)糖尿病患者,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二甲雙胍應用于糖耐量降低的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時還能夠有效的預防或者延緩糖尿病的發(fā)生, 值得臨床推廣。
二甲雙胍;糖耐量降低;糖尿病
糖耐量減低是致死率、致殘率較高的一種血糖在正常血糖和糖尿病血糖之間的異常代謝狀態(tài)。有研究表明, 糖耐量減低的患者患糖尿病的概率為正常人的100倍[1]。因此, 通過有效的治療使糖耐量減低患者的血糖恢復到正常水平或者維持在較低水平能夠降低糖尿病的發(fā)生率[2]。本研究就二甲雙胍對于治療糖耐量降低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研究, 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將本院2012年1月~2013年3月收治并確診的糖耐量降低的70例患者隨機分為二甲雙胍組與對照組。二甲雙胍組35例, 男19例, 女16例, 年齡37~72歲,平均年齡(53.4±6.8)歲;對照組35例, 男18例, 女17例,年齡36~69歲, 平均年齡(54.7±7.3)歲。所有入選患者均無其他身體臟器損害, 并且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糖耐量降低。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予以所有患者常規(guī)飲食控制及運動干預治療。
對兩組患者定時舉行健康宣教工作, 對患者提出的關于疾病相關的問題予以解答。二甲雙胍組患者在進行上述治療的同時予以口服二甲雙胍(遼寧奇爾康藥業(yè)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1021776)0.25 g/次, 3次/d。所有患者治療時間為12個月。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體質量指數(shù)、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變化情況, 并與治療前比較;觀察兩組患者發(fā)展為臨床糖尿病的例數(shù)并進行比較。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變化情況 經(jīng)治療后, 二甲雙胍組患者體質量指數(shù)(20.12±2.63)kg/m2、空腹血糖(5.11±0.81) mmol/L、餐后2 h血糖(7.66±1.12)mmol/L均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患者體質量指數(shù)(24.38±3.72)kg/m2、空腹血糖(6.84±0.79) mmol/L、餐后2 h血糖(10.01±1.03)mmol/L,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對比( x-±s)
2.2 兩組患者新發(fā)糖尿病情況 經(jīng)12個月的治療, 二甲雙胍組無發(fā)展為臨床糖尿病患者, 對照組有7例新發(fā)展的臨床糖尿病患者,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糖耐量減低主要表現(xiàn)為餐后高血糖, 是糖尿病的前期階段, 主要發(fā)生機制為胰島素抵抗[3]。大量研究表明, 除藥物外, 適當?shù)捏w力活動及合理的生活方式同樣對糖耐量降低患者預防糖尿病的發(fā)生有著重要意義[4]。因此, 服用二甲雙胍的同時合理的安排飲食和體育運動對患者預防糖尿病的發(fā)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二甲雙胍能夠通過增加受體對胰島素的親和力來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 降低胰島素抵抗對機體的影響。經(jīng)過合理的飲食控制加上適當?shù)捏w育鍛煉, 二甲雙胍能夠增加全身肌肉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入, 延緩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 減少對胰島β細胞的刺激, 使其減少對胰島素的分泌, 減輕機體的胰島素抵抗作用[5]。
本研究中, 治療后二甲雙胍組患者體質量指數(shù)(20.12± 2.63)kg/m2、空腹血糖(5.11±0.81)mmol/L、餐后2 h血糖(7.66±1.12)mmol/L均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患者體質量指數(shù)(24.38±3.72)kg/m2、空腹血糖(6.84±0.79)mmol/L、餐后2 h血糖(10.01±1.03)mmol/L,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二甲雙胍組無新發(fā)糖尿病患者, 對照組有7例新發(fā)糖尿病患者,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二甲雙胍應用于糖耐量降低的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時還能夠有效的預防或者延緩糖尿病的發(fā)生,值得臨床推廣。
[1] 殷寒梅.二甲雙胍加運動療法干預治療肥胖患者糖耐量異常的臨床觀察.吉林醫(yī)學, 2012, 33(4):765-766.
[2] 劉春榮, 陳建華, 王娜, 等.二甲雙胍緩釋片治療糖耐量異常患者的有效性探究.中國生化藥物雜志, 2014, 34(2):84-86.
[3] 王華明, 陳美霞, 宋珂, 等.二甲雙胍干預治療糖耐量減低臨床療效觀察.淮海醫(yī)藥, 2014, 32(4):335-336.
[4] 劉植蕊, 姚淑紅, 尹雪梅, 等.二甲雙胍對糖耐量減低患者心血管危險因素的作用.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2, 21(11): 1173-1174.
[5] 杜興旭, 王春梅, 曹艷華, 等.生活方式干預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糖耐量異常合并代謝綜合征的臨床觀察.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 2012, 22(12):1450-1451.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2.100
2014-09-25]
201202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機場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