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方
顱內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手術治療觀察
袁 方
目的 觀察顱內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癥狀實施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 54例患者根據數字表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27例, 觀察組行顯微介入栓塞術, 對照組行內科保守治療, 對比兩組的療效。結果 觀察組基本治愈率為74.07%, 總有效率為81.48%, 對照組分別為37.04%、59.26%, 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顯微介入栓塞術用于顱內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癥狀的臨床治療, 可以更為有效地改善各類癥狀, 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此方案有推廣價值。
顱內動脈瘤;蛛網膜下腔出血;手術;臨床療效
顱內局部血管異常使得腦血管出現局限性的瘤樣突起,即臨床所說的顱內動脈瘤, 此腫瘤主要有腦內血腫、蛛網膜下腔出血、血管痙攣性腦梗死等幾類表現, 致殘、致死的幾率均較高[1,2]。本院27例患者采用手術方案治療, 對比保守治療的療效,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此次選入研究的54例顱內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 全部為本院2012年5月~2014年2月收治。在取得患者同意之后, 采用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27例。觀察組:男12例, 女15例, 年齡42~69歲, 平均年齡(57.9±11.4)歲,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平均為(14.02±10.83)分,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BI)平均為(29.91±14.57)分。患者的Hunt分級如下:3例為Ⅰ級, 8例為Ⅱ級, 9例為Ⅲ級, 7例為Ⅳ級。其中, 22例有典型的頭痛癥, 3例有抽搐癥, 6例有顱神經麻痹癥。對照組:男13例,女14例, 年齡44~65歲, 平均年齡(50.5±11.0)歲, NIHSS平均為(14.95±10.36)分, BI平均為(29.02±13.52)分。患者的Hunt分級如下:5例為Ⅰ級, 7例為Ⅱ級, 8例為Ⅲ級, 7例為Ⅳ級。其中, 23例有典型的頭痛癥, 2例有抽搐癥, 4例有顱神經麻痹癥。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行顯微介入栓塞術治療。術前12 h, 停用所有止血藥;在氣管插管下, 實施全身麻醉, 進行全身肝素化處理。實施全腦血管造影, 查找顱內動脈瘤所處的具體位置及瘤體情況。以微導絲作為引導, 將導管逐步置入動脈瘤內;經微導管借助微彈簧對動脈瘤實施栓塞處理。術后,保持6 h的去枕平臥休息, 查看患者全身情況, 給予其脫水、鈣拮抗劑等相關的強化支持治療;定期為患者實施腰椎穿刺,對顱內壓進行實時監(jiān)測;在顱內壓未達正常之前, 將部分腦脊液酌情排出, 以生理鹽水對其加以置換;在患者的顱內壓達到正常狀態(tài), 而且腦脊液變?yōu)槌吻逯? 停止置換工作。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 及時查看是否有并發(fā)癥征兆,仔細控制并發(fā)癥。對照組:行內科保守治療。絕對臥床1個月,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 給予患者止血劑、脫水劑、神經保護劑、鈣拮抗劑等治療。
1.3 臨床評價指標 以格拉斯哥預后評定標準(GOS)對患者臨床療效進行評定。基本治愈:得分為5分, 患者基本轉歸正常, 或者存在輕度的缺陷;輕度殘疾:得分為4分, 有輕微殘疾, 但是能夠獨立工作、生活;重度殘疾:得分為3分,意識清醒, 但是無法生活自理;植物生存:得分為2分, 處于長期昏迷的狀態(tài);死亡:得分為1分。1~3分之間者, 均為預后效果較差;>3分者, 均為預后效果良好, 可計為有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2.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見表1, 觀察組的基本治愈率、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 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
目前, 動脈瘤所致的蛛網膜下腔出血主要有內科及外科兩種治療方案, 其中, 常用的外科術式包括動脈瘤夾閉以及顯微介入栓塞兩類[3]。相比于外科手術, 內科保守療法的創(chuàng)傷較小, 但對急性發(fā)作及病情嚴重者, 往往難以實現有效應對。而就手術方案來講, 動脈瘤夾閉術創(chuàng)傷及風險相對較高,顯微介入栓塞術以其創(chuàng)傷小、預后快等優(yōu)勢, 逐漸得到了人們的認同[4]。
本院以掌握顯微介入栓塞術與保守療法之間的療效差異為目的, 此次27例患者采用顯微介入栓塞術, 27例患者采用保守療法, 并對比治療效果。對兩組患者的治療結果顯示,接受顯微介入栓塞手術治療的患者, 在基本治愈率以及總有效率方面, 均比保守治療患者高(P<0.05)。證明了顯微介入栓塞術對于此疾病的治療優(yōu)勢。
綜上所述, 采用顯微介入栓塞術為動脈瘤所致蛛網膜下腔出血癥施治, 能夠使患者的出血、頭痛、神經損傷等癥狀得到有效地改善, 降低患者的植物生存及死亡率, 可以推廣用于此疾病的治療中。但是, 當前臨床工作者對于手術治療的時間選定說法不一, 部分人員認為早期手術會損傷患者的腦組織, 增加殘疾與死亡率。本次研究中未對這一方面開展深入探討, 其相比于保守療法所顯現出的優(yōu)勢, 需要進一步加以研究。
[1] 張萬宏, 吳恒浩, 張勝旭.顱內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GCS評分與預后的關系.河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2, 31(1): 42-44.
[2] 龍先喻, 黃曉松, 袁波, 等.顱內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血管痙攣治療的臨床探討.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12, 9(2): 76-77.
[3] 張萬宏, 吳恒浩, 田衛(wèi)平, 等.顱內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不同時間點GCS評分與預后相關性研究.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2, 15(22):36-39.
[4] 張紅赟, 陳鳳國, 邢振義.顱內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外科手術治療效果影響因素分析.山東醫(yī)藥, 2012, 52(40):42-4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4.018
2014-10-21]
463000 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