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國雄 李院玲
256排螺旋CT對冠狀動脈成像準確性的探討
崔國雄 李院玲
目的 探討256排螺旋CT對冠狀動脈成像的準確性。方法 104例行256排螺旋CT檢查冠狀動脈的患者, 在行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CTA)后1個月內行冠狀動脈造影。研究中把冠狀動脈造影作為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觀察患者的左冠狀動脈的主干、回旋支、前降支及右冠狀動脈4支血管在冠狀動脈CTA和冠狀動脈造影的異同, 來判斷冠狀動脈CTA準確性。結果 本研究有效病例101例, 404支血管。冠狀動脈CTA檢查陽性結果為99支,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陽性結果105支。冠狀動脈CTA診斷冠心病的敏感性為85.71%, 特異性為96.99%, 陽性預測值90.91%, 陰性預測值95.08%, 準確值94.06%。結論 256排螺旋CT在冠狀動脈檢查中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 是臨床檢查冠心病的值得信賴的工具。
256排螺旋CT;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冠狀動脈造影
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國醫(yī)學科學的發(fā)展, 中國人的死亡原因也發(fā)生了變化, 新中國解放前由于醫(yī)學的欠發(fā)達, 死因多為傳染病, 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 現(xiàn)在傳染病的死亡比例已經(jīng)很少了。隨著國家的富裕, 人們的飲食結構、生活方式變化, 心血管病已經(jīng)走在死亡因素的前列。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見的, 也是危害最大的疾病。冠狀動脈造影是冠心病診斷的金標準, 因為是有創(chuàng)檢查、醫(yī)療費用高, 對檢查人員的技術要求高, 所以在中小醫(yī)院不易開展。醫(yī)學專家們一直在尋找一種無創(chuàng)診斷冠心病的設備, 隨著CT硬件和軟件技術的不斷更新, 256排螺旋CT可以作為冠心病的一種常規(guī)無創(chuàng)檢查手段[1]。本研究把冠狀動脈造影作為對照, 評價256排螺旋CT診斷冠心病的臨床應用價值?,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7月在延安心血管病區(qū)行256排螺旋CT檢查冠狀動脈的104例患者, 且該患者必須在行冠狀動脈CTA后1個月內行冠狀動脈造影。104例患者中男75例, 女29例, 年齡35~80歲, 平均年齡(56.75±12.21)歲。
1.2 冠狀動脈CTA檢查 應用256層螺旋CT, 做冠狀動脈CTA的患者病例納入標準必須符合心律齊、休息時心率≤80次/min(如心率>80次/min的患者, 冠狀動脈CTA前口服美托洛爾片, 把心率控制≤80次/min), 掃描前常規(guī)含化硝酸甘油片, 0.5 mg。經(jīng)三維重建的冠狀動脈CTA片, 必須有2位以上經(jīng)驗豐富的放射科醫(yī)師讀片, 給出冠狀動脈CTA的檢查結果。
1.3 冠狀動脈造影 均在德國SIEMENS公司的AXIOM Artiszee數(shù)字減影機下進行的, 該項手術由2位及以上, 對心血管疾病有介入資格的醫(yī)師完成。冠狀動脈造影術一般選擇右側橈動脈血管途徑, 且Allen實驗正常, 若橈動脈血管途徑有禁忌證時, 也可以選擇右側股動脈途徑, 采用Judkins法,將造影導管送至升主動脈處, 探尋左右冠狀動脈口后, 左冠狀動脈采用左前斜位+頭位/足位、右前斜位+頭位/足位、后前位+頭位/足位等角度;右冠狀動脈采用左/右前斜位、后前位+頭位等角度進行造影檢查, 對兩大冠狀動脈血管進行多體位和多角度的顯影檢查, 并由臨床經(jīng)驗豐富的術者做出血管病變狹窄程度的判定。依據(jù)美國心臟協(xié)會(AHA)對冠心病患者血管狹窄的定義:至少1支主分支的血管直徑狹窄≥50%, 才是有意義的病變, 主要是指右冠, 左冠的左主干、前降支和回旋支。
本研究共收集了104例, 共416支血管, 其中有3例患者冠狀動脈CT圖像因偽影被排除, 本次有效病例101例, 404支血管。冠狀動脈CTA檢查陽性結果為99支,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陽性結果105支。冠狀動脈CTA診斷冠心病的敏感性為85.71%, 特異性為96.99%, 陽性預測值90.91%, 陰性預測值95.08%, 準確值94.06%。見表1。
表1 256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和冠狀動脈造影結果對比(n)
目前, 關于64 排、256 排冠狀動脈CTA與冠狀動脈造影的對照研究已有較多報道[2], 冠狀動脈造影雖然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指標, 但其屬于創(chuàng)傷性檢查, 且只能看到冠狀動脈腔內病變的表面現(xiàn)象, 并不能看到斑塊的內部結構和血管壁情況, 同時, 由于冠狀動脈重構的存在也會使冠狀動脈造影不能正確評價斑塊的大小[3]。因此, 人們一直在尋找一種無創(chuàng)、簡單的設備進行冠狀動脈檢查。自 16 排螺旋 CT 誕生至今, 國內外涌現(xiàn)出了大量冠狀動脈CTA與冠狀動脈造影的對照研究, 并且得出冠狀動脈CTA能很好的評估冠狀動脈疾病的程度和嚴重性, 對缺血癥狀的患者提示顯著狹窄的檢測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率[2,4]。有研究表明冠心病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與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不成正比, 而是與冠狀動脈內的斑塊性質有較大的關系。冠狀動脈CTA能清晰顯示冠狀動脈重構情況、斑塊成分、斑塊偏心指數(shù)等, 提示斑塊是否穩(wěn)定,冠狀動脈CTA雖不能直接診斷斑塊的穩(wěn)定性, 但可依據(jù)血管重構情況及斑塊的成分、斑塊偏心性等來推測其穩(wěn)定性[5],為臨床的診斷、治療及預防提供強而有力的資料。有大量研究報道[6-9]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有非常高的陰性預測值(>95%), 這表明它可以作為一個排除疑似冠心病患者的可靠診斷技術, 從而有效減少了冠狀動脈造影導管術的過度應用,也能提供獨立的預測疾病進展和心臟事件的預后信息。隨著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的快速發(fā)展, 冠狀動脈疾病的死亡率在下降, 但冠心病發(fā)病率仍在持續(xù)上升, 基于傳統(tǒng)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年齡、性別、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來判定個人風險是很困難的。因為25%~50%心肌梗死患者沒有任何傳統(tǒng)危險風險因素。不能忽略亞臨床冠狀動脈疾病無癥狀人群的患病率, 如近幾年報道的青年大學生在長跑運動中突然猝死, 多考慮死于冠心病。冠狀動脈 CTA 用非侵入性的方式有助于確定處于危險的亞臨床冠心病, 尤其是在青少年和傳統(tǒng)低風險人群[10]。
本研究通過256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和冠狀動脈造影的對比研究, 得出冠狀動脈CTA診斷冠心病的敏感性為85.71%, 特異性為96.99%, 陽性預測值90.91%, 陰性預測值95.08%, 準確值94.06%。國外文獻研究報道[11]:256排螺旋CT對狹窄≥50%的冠狀動脈血管的敏感度及特異度分別為78%和95%, 敏感度較本次研究低, 特異性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表明256排螺旋CT對冠狀動脈病變具有很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冠狀動脈CTA特別適用于癥狀不典型的可疑冠心病患者、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后及冠狀動脈搭橋術后患者的隨訪, 對不接受冠狀動脈造影及支架的患者可用冠狀動脈成像來評價病變嚴重程度及預測預后[12]。
綜上所述, 256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檢查雖然不能完全取代冠狀動脈造影, 但256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是一種經(jīng)濟、無創(chuàng)、方便、安全、可靠的冠狀動脈病變檢查手段。
[1] 李佩玲, 徐克, 黎庶, 等.心率對16層螺旋CT冠狀動脈造影圖像質量的影響及其重建相位窗的優(yōu)選.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 2006, 3(1):18-22.
[2] Miller JM, Rochitte CE, Dewey M, et al.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coronary angiography by 64-row CT.N Engl J Med, 2008, 359 (22):2324-2336.
[3] 王錫明, 武樂斌, 李振家, 等.64層螺旋 CT 在冠狀動脈造影中的應用.中華放射學雜志, 2005, 39(11):1201.
[4] Mowatt G, Cook JA, Hillis GS, et al.64-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and assessm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Heart, 2008, 94(11):1386-1393.
[5] Shah PK.Pathophysiology of coronary thrombosis: role of plaquerupture and plaque erosion.Prog Cardiovasc Dis, 2002, 44(5):357-368.
[6] Sun ZH.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echnical developments, radiation dose and diagnostic value.World J Cardiol, 2010, 2(10):333-343.
[7] 陳少源, 蘇又蘇, 謝培益, 等.雙源CT成像評價冠狀動脈病變的臨床價值.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0, 30(9):2125-2127.
[8] Zhang LJ, Yang GF, Huang W.Incidence of anomalous origin of coronary artery in 1879 Chinese adults on dualsource CT angiograph.Neth Heart J, 2010, 18(10):466-470.
[9] Carrigan TP, Nair D, Schoenhagen P, et al. Prognostic utility of 64-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but no document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Eur Heart J, 2009, 30(3): 362.
[10] Lee S, Choi EK, Chang HJ, et al.Subclinica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s detected by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an asymptomatic population.The Kor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2010, 40(9):434-441.
[11] Mir-Akbari H, Ripsweden J, Jensen J, et al.Limitations of 64-detectorrow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 calcium and motion but not short experience.Actca Radiol, 2009, 50(2):174-180.
[12] 國庚, 周誠.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及多種后處理技術在主動脈夾層診斷中的應用.實用醫(yī)學影像雜志, 2005, 4(1):122.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6.053
2015-04-13]
716000 延安市中醫(yī)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