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 陳濤 王琨 仝現(xiàn)州
腹腔鏡輔助治療嬰幼兒先天性巨結腸臨床分析
張雷 陳濤 王琨 仝現(xiàn)州
目的 探討腹腔鏡輔助治療嬰幼兒先天性巨結腸的臨床效果。方.88例先天性巨結腸患兒, 將其分為觀察組(44例采用腹腔鏡輔助治療)和對照組(44例采用開腹手術治療)。對兩組患兒的手術情況及其并發(fā)癥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兩組患兒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的術中出血量、腸道平均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腹腔鏡輔助治療嬰幼兒先天性巨結腸, 能夠有效降低手術創(chuàng)傷, 促進患兒術后及早康復, 值得臨床推廣。
腹腔鏡輔助治療;嬰幼兒先天性巨結腸;臨床分析
先天性巨結腸是一種小兒常見先天性腸道發(fā)育畸形疾病, 患兒多存在腸道局部神經(jīng)節(jié)細胞缺失, 大部分患兒均以腸道梗阻、胎糞排出延遲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1]。目前, 臨床上主要采用Soave’s術式對先天性巨結腸患兒進行治療, 受到手術入路方式的影響, 以往主要采用開腹方式對此類患兒進行治療以取得良好的手術視野, 但由于手術創(chuàng)口較大, 患兒術后康復較為緩慢[2]。本次研究為探討采用腹腔鏡輔助對嬰幼兒先天性巨結腸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 隨機選取本院近年來收治的先天性巨結腸患兒88例, 并對其手術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3月收治的先天性巨結腸患兒88例, 按照手術方案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4例。對照組男29例, 女15例, 年齡20 d~1歲, 平均年齡(39.7±90.3)d, 包括29例長段型.15例普通型;觀察組男30例, 女14例, 年齡27 d~1歲, 平均年齡(40.2±90.5)d, 包括27例長段型.17例普通型。所有患兒均不存在手術禁忌證。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患兒行腹腔鏡輔助治療:患兒行硬膜外麻醉或氣管插管麻醉, 取頭低腳高位臥位, 朝右側(cè)傾斜, 于臍環(huán)上取小切口, 將5 mm trocar置入, 進行人工氣腹建立,于腹腔鏡輔助下于右上腹、右下腹取小切口, 將5 mm trocar置入, 通過腹腔鏡對腹腔內(nèi)病變進行檢查, 確認擴張段、移行段、狹窄段及擬切除病變腸管的范圍。在對系膜進行分離時注意緊貼腸管壁, 由近端開始逐漸向遠端分離。對照組患兒行常規(guī)開腹治療:患兒麻醉及會陰部操作技術同觀察組,從直腸內(nèi)將結腸翻出, 直至肛門外, 將腸壁外鞘切開, 拖出近端結腸, 將病變腸管切除, 采用直腸肛管背側(cè)縱切雞心領型斜口吻合方法實施吻合。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兒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腸管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進行觀察記錄, 同時記錄兩組患兒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術中出血量、腸道平均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的手術時間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 兩組患兒的手術情況對比(±s)
表 兩組患兒的手術情況對比(±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bP>0.05
組別例數(shù)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腸道平均恢復時間(d)住院時間(d)觀察組4.113.7±36.5b.20.9±6.1a.1.3±0.6a.5.7±2.2a對照組44109.2±27.3.41.4±10.32.2±1.57.8±2.0 t 0.655-11.359-3.695-4.685 P 0.2570.0000.0000.000
2.2 并發(fā)癥比較 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患兒術后共計出現(xiàn)3例呼吸道感染.1例小腸結腸炎.1例吻合口漏和1例便秘,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3.64%;對照組患兒術后共計出現(xiàn)4例呼吸道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粘連性腸梗阻和2例小腸結腸炎,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8.18%。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339, P=0.559>0.05)。
巨結腸根治術作為一種小兒外科腹部大型手術, 常需通過開腹將血管及腸管系膜離斷, 對患兒的腸道造成較大感染, 不利于患兒術后恢復[3]。隨著近年來腹腔鏡技術在臨床的逐漸推廣, 部分學者將腹腔鏡用于嬰幼兒先天性巨結腸的輔助治療中, 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張守華等[4]采用腹腔鏡對嬰幼兒先天性巨結腸進行輔助治療, 認為此種方式能夠在保證手術療效的同時減輕手術損傷, 對于患兒術后恢復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兒的術中出血量、腸道平均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兒(P<0.05), 同相關資料中的結論基本一致。表明對嬰幼兒先天性巨結腸行腹腔鏡輔助治療有利于減輕手術對患兒造成的創(chuàng)傷, 減輕腸道傷害, 有利于減輕患兒痛苦。但是本次研究顯示, 兩組患兒的手術時間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主要同本院采用腹腔鏡輔助治療嬰幼兒先天性巨結腸時間較短, 臨床經(jīng)驗相對不足, 建議今后加強對臨床醫(yī)療人員進行相關知識及操作技術的培訓, 以進一步提高手術人員的操作水平。
有資料指出[5], 傳統(tǒng)開腹手術在治療先天性巨結腸患兒時, 腹腔內(nèi)操作會引起機體腸道出現(xiàn)應激性刺激, 導致術后患兒出現(xiàn)腸梗阻、便秘及小結腸炎等腸道不適癥狀, 而腹腔鏡輔助治療則以其小創(chuàng)傷可有效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其原因可能同本院近年來不斷加強普外科手術室圍手術期護理工作有關, 其具體機制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深入探討。
綜上所述, 采用腹腔鏡輔助治療嬰幼兒先天性巨結腸,能夠有效降低手術創(chuàng)傷, 促進患兒術后及早康復, 建議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1] 鄭澤兵, 劉遠梅, 金祝.腹腔鏡輔助與開腹手術治療先天性巨結腸的Meta 分析.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15.14(2):96-101.
[2] 蔣艷.腹腔鏡輔助改良Soave術根治小兒先天性巨結腸的護理.山西醫(yī)藥雜志.2014.43(9):1072-1074.
[3] 陽歷, 李帥, 湯紹濤, 等.改良腹腔鏡輔助Duhamel結腸次全切除術治療長段型先天性巨結腸癥.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5.15(2):132-135.
[4] 張守華, 鄧慶強, 黃金獅, 等.腹腔鏡輔助治療嬰幼兒先天性巨結腸臨床分析.江西醫(yī)藥.2012.47(1):7-9.
[5] 周麗霞.腹腔鏡下行改良Soave術治療新生兒先天性巨結腸臨床分析.重慶醫(yī)學.2014.43(27):3573-357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5.056
2015-08-20]
450000 鄭州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