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瓊 陳觀連 黎華錦 范穗光
健康干預對某高校社區(qū)高尿酸血癥的控制效果
沈麗瓊 陳觀連 黎華錦 范穗光
目的 觀察健康干預對某高校社區(qū)高尿酸血癥患者生活方式和血尿酸水平的影響, 為學校社區(qū)衛(wèi)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據(jù)。方.142例在某高校社區(qū)體檢人群中確診為高尿酸血癥的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 各71例。對照組不進行干預教育而由患者自行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 干預組進行社區(qū)健康教育和飲食運動指導等個性化健康干預措施, 觀察干預前后患者對高尿酸血癥患病相關因素控制和血尿酸水平的變化, 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 實施社區(qū)健康教育干預措施18個月后, 干預組患者患病相關因素控制及血尿酸水平明顯得到改善, 與干預前以及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實施有針對性的社區(qū)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預對高尿酸血癥患者有明顯的干預效果, 有助于長期控制血尿酸。
高尿酸血癥;健康教育;社區(qū)干預
血尿酸增高是體檢中常見的異常指標, 常無特殊不適,因而不被重視。如不及時進行飲食控制, 會導致尿酸持續(xù)增多, 輕者出現(xiàn)痛風, 重者引起腎功能衰竭。有研究表明.80%~90%的高尿酸血癥患者沒有臨床表現(xiàn), 僅有10%~20%發(fā)生痛風。臨床上易引起痛風, 導致痛風性關節(jié)炎、尿酸性腎痛、腎結石等, 還與許多疾病相關, 如肥胖癥、高脂血癥、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肺心病等疾病相關。近年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高蛋白高嘌呤飲食增加, 高尿酸血癥的發(fā)病率逐漸增高, 有研究證實高尿酸血癥是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的危險因素。高校社區(qū)是腦力勞動者集中、不良衛(wèi)生習慣如飲食過精、運動過少、體重失調等異常狀況容易出現(xiàn)的地方, 居民容易受高尿酸血癥的威脅。高尿酸血癥是嘌呤代謝紊亂或機體攝入含嘌呤類食物過多及尿酸排泄減少所致[1,2]。高尿酸血癥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高尿酸血癥患者同時有多種代謝異常, 可能是代謝綜合征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對高尿酸血癥者進行綜合干預是必要的[2]。血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癥與性別、體質量指數(shù)密切相關。應通過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盡早預防和干預高尿酸血癥[2-6]。要全面有效的控制高尿酸, 單靠藥物難以達到,需要患者對高尿酸血癥危害充分認識, 并通過自身努力, 改變其態(tài)度和行為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
大量的研究和實踐證明, 健康教育作為社區(qū)護理的重要措施, 其影響超過疾病預防或治療性干預, 健康管理和不良生活行為干預是代謝性疾病防治最經(jīng)濟有效的途徑, 因此,廣泛開展社區(qū)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項在美國多個洲實施的“創(chuàng)造健康、積極、有益的成長環(huán)境(CHANGE)”計劃, 以社區(qū)和學校為基礎的、針對農村地區(qū)學齡兒童的隨機對照干預研究表明, 干預組的兒童每日攝入更多蔬菜和混合蔬菜水果, 平均每日膳食血糖指數(shù)降低,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該計劃創(chuàng)新地提出多成分干預,改善了農村地區(qū)學生膳食攝入模式, 拓展了營養(yǎng)干預的新途徑[7]??傊? 以“行為矯正”為核心的社區(qū)護理健康教育模式,通過有組織、有計劃的系統(tǒng)教育活動促進個人、家庭、人群自愿采納有利于健康的行為, 是社區(qū)護理的工作重點。本文通過對高尿酸血癥患者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健康教育, 取得了較滿意高尿酸血癥干預的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穗某高校社區(qū)2012年7月體檢中查出高尿酸血癥的患者共142例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92例,女50例, 年齡37~72歲, 平均年齡(49.6±7.8)歲。均符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內科學》第7版教材高尿酸血癥定義,即絕經(jīng)前女性>350 μmol/L, 男性和絕經(jīng)后女性>420 μmol/L標準。按照數(shù)字表隨機分成干預組和對照組, 各7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干預組給予社區(qū)健康教育干預, 對照組不進行健康教育干預, 于2013年12月即18個月后對兩組高尿酸血癥患者重新進行調查和檢測。
1.2.1 健康檔案 為每位高尿酸血癥患者建立一本登記手冊, 并為干預組患者建立和實施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方案,明確通過降低嘌呤飲食、限酒、運動、控制體重等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疾病知識掌握情況, 制定患者應遵循的飲食、生活方式及藥物治療干預個性化方案, 并監(jiān)督其執(zhí)行情況。對照組則不進行干預教育而由患者自行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2013年12月再行調查和尿酸檢測, 評估干預組和對照組患者對高尿酸血癥知識掌握情況、遵醫(yī)行為和尿酸水平, 為今后社區(qū)干預提供依據(jù)。
1.2.2 隨訪方法 對健康教育干預組, 每月醫(yī)師隨訪, 了解患者對干預計劃的實施情況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情況。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社區(qū)健康干預前后高尿酸血癥患者患病相關因素分析 干預前兩組患者低嘌呤飲食、限酒、運動、控制體重等患病相關因素知識的知曉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健康教育干預后, 干預組患者低嘌呤飲食、限酒、運動、控制體重等患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顯著升高, 與干預前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且與對照組患者的相關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 對照組患者在干預時間前后的對比結果顯示, 相關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2。
2.2 社區(qū)健康干預前后兩組患者尿酸水平比較 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干預前的血尿酸分別為(498.61±35.56)μmol/L和(503.73±31.56)μmol/L,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干預后干預組血尿酸值為(423.73±39.47)μmol/L, 明顯優(yōu)于干預前(P<0.05), 也顯著低于對照組(493.00±32.56)μmol/L,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而且對照組血尿酸前后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 健康教育干預前相關情況調查結果[n(%)]
表 健康教育干預后相關情況調查結果[n(%)]
表 健康教育干預后干預組與對照組的尿酸水平比較( x-±s, μmol/L)
3.1 影響因素 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對高尿酸血癥影響很大。飲食習慣不好如高蛋白、高嘌呤飲食可導致內源性嘌呤合成增加, 可增加尿酸的前體。高校知識分子收入相對較高, 生活水平高, 社會交往頻繁, 在外就餐機會高, 因此,高蛋白、高嘌呤飲食機會增加。這些都可能導致能量的過量攝入, 引起超重肥胖、高血脂、高尿酸或胰島素抵抗的發(fā)生,容易發(fā)生高尿酸血癥[5,8]。據(jù)黎明[5]對廣東工業(yè)大學教職工高尿酸血癥調查及綜合干預的研究, 該校高尿酸血癥患病率較高, 尤其以40~50歲年齡段患病率比較高, 其中肥胖、高血壓、高甘油三酯(TG)、血脂紊亂[高TG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血癥]是高尿酸血癥的危險因素, 對高尿酸血癥者進行綜合干預后, 患者控制率為24.63%。飲酒是高尿酸血癥的相關危險因素。酒精能造成體內乳酸堆積, 對尿酸排泄有競爭性抑制作用, 同時能促進嘌呤分解使尿酸增高,尤其啤酒本身含嘌呤物均可導致高尿酸血癥;過分嗜食辛辣食物者平均血尿酸水平顯著高于不食辛辣食物者[9], 因而應避免辛辣食物。缺乏運動易導致能量消耗的減少而引起肥胖。肥胖易引起胰島素抵抗, 胰島素抵抗是高尿酸血癥的危險因素。高尿酸血癥是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慢性病, 大多不需藥物治療, 飲食治療是關鍵也是基礎治療[9-11]。
3.2 發(fā)病因素 導致高尿酸血癥發(fā)病的重要因素包括患者的防治知識不足、運動鍛煉不夠, 同時生活水平提高導致高嘌呤、高蛋白過多攝入, 而社區(qū)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相對滯后是重要原因。許多高尿酸血癥患者是出現(xiàn)痛風癥狀開始關注身體, 而社區(qū)健康教育不到位[10,11]??梢? 高尿酸血癥不僅是健康問題, 也應是社會問題, 不僅要引起患者及衛(wèi)生工作者的重視, 還要引起各級政府及全社會的關注。本研究結果表明, 社區(qū)個性化健康教育干預對患者更有針對性,能增加患者對疾病的知識水平, 能有效提高患者自我責任感、健康知識水平和自我保健控制能力, 因此社區(qū)干預應在一般健康教育的基礎上, 針對每個患者進行強化教育并具體個性化指導, 以克服一般宣傳教育效果的局限性[12,13]。
3.3 干預措施 “知-信-行”行為干預理論認為, 人類行為改變可分為獲取知識, 產生信念及形成行為三個連續(xù)過程,不良行為改變是健康教育的核心, 而健康教育是這一改變的前提, 動員社區(qū)、學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力量實行健康促進可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14,15]。本研究表明, 社區(qū)健康教育提高了高尿酸血癥患者的相關防治知識知曉率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降低了血尿酸, 患者自覺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 重點是改變飲食結構, 清淡飲食, 減少及節(jié)制嘌呤食物的攝入, 增加運動鍛煉能量消耗, 控制體重等, 并定期檢查血尿酸及相關項目, 進而實現(xiàn)尿酸水平的控制, 從而提高對高尿酸血癥危險因素的了解和自我保護, 降低高尿酸血癥發(fā)生。
總之, 對高校社區(qū)高尿酸血癥的患者進行社區(qū)個性化健康教育干預, 患者的高尿酸血癥知識掌握和自我管理能力顯著提高, 從而有效改善高尿酸血癥患者的健康意識及健康水平, 阻止或延緩高尿酸血癥的發(fā)展。本文結果提出的社區(qū)健康教育可改變不良生活方式, 干預高尿酸血癥患者的尿酸水平, 對防治高尿酸血癥意義重大。
[1] 張美琳, 黃國偉, 常紅, 等. 健康體檢人群高尿酸血癥及代謝綜合征患者分析.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0.26(3):325-327.
[2] 楊裙.健康管理對高尿酸血癥患者綜合干預的評估研究.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4.30(19):162-163.
[3] 雍雪蓮, 葉勇.某高校大學新生入學健康體檢血尿酸檢測結果分析.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4.35(9):1430-1431.
[4] 陳偉, 何小鏡, 王武義.社區(qū)綜合防治對高尿酸血癥患者治療的影響.臨床醫(yī)學工程.2010.17(1):126-127.
[5] 黎明.廣東工業(yè)大學教職工高尿酸血癥相關因素分析及綜合干預效果分析.暨南大學.2011.
[6] 左月燃.對護理專業(yè)開展健康教育的認識和思考.中華護理雜志.2000.35(6):325.
[7] Cohen JF, Kraak VI, Choumenkovitch SF, et al. The CHANGE study: A healthy-lifestyles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rural children’s diet quality. J Acad Nutr Diet.2014.114(1):48-53.
[8] 陳光英, 滕紅霞, 汪德鳳, 等. 粵西2所高校教職工高尿酸血癥及其危險因素分析. 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1.32(11):1390-1391.
[9] 金吉平.高尿酸血癥病人飲食干預效果觀察.護理研究.2010.24(9):2389-2390.
[10] 盧洪敏, 葉美君, 林玉輝.痛風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康復護理干預. 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6):1527-1528.
[11] 徐洪斌.淺談痛風高尿酸血癥患者的社區(qū)健康教育.基層醫(yī)學論壇.2011.15(16):576-577.
[12] 陳志明, 何曉琴.健康教育對高尿酸血癥患者干預效果評價.浙江預防醫(yī)學.2010.22(10):82-83.
[13] 宋學文.健康干預對代謝綜合征伴高尿酸血癥患者的影響.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12.21(8):723-724.
[14] 賈少丹, 李慧鳳, 李靖, 等.健康教育干預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7.10(5):461-463.
[15] 李玲, 高華. 慢性代謝紊亂疾病149 例患者的健康管理效果分析 .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08 .2(1):30-32.
Control effect by health intervention for hyperuricemia in a university community
SHEN Li-qiong, CHEN Guan-lian, LI Hua-jin,
et al.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ospital Huano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Guangzho.510642, China
Objective To observe influence by health intervention on life style and blood uric acid level in hyperuricemia patients in a university community,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health work in university community. Methods A total o.142 diagnosed hyperuricemia patients in a university communit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71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mained original life style without health intervention, while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individualized health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r their health education, diet and exercise. Control of related factors in hyperuricemia and blood uric acid level in patients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for statistical management. Results After implement of community health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18 month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had obvious improvements in control of related factors in hyperuricemia and blood uric acid level. The differences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targeted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and life style can provide remarkable intervention effect for hyperuricemia patients, and it is helpful in long-term blood uric acid control.
Hyperuricemia; Health education; Community intervention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5.006
2015-06-19]
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糖尿現(xiàn)社區(qū)防控的公眾參與與化模式的構建與評價”[項目編號:(2012)145]
510642 華南農業(yè)大學醫(yī)院華農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范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