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華 修成鵬
合理均衡營養(yǎng)在防治各類疾病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尤以老年肺炎更應受到重視。因為我國老齡化加快,老年肺炎發(fā)生率明顯上升。老年人各臟器均處于退化狀態(tài),免疫力不斷下降,加上營養(yǎng)不均衡使肺部感染更容易發(fā)展成重癥肺炎,重癥肺炎被視為老年人自然終結點[1]。經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在給予老年肺炎患者抗感染治療時加用營養(yǎng)支持能改善患者營養(yǎng)狀況,提高免疫力,對康復有重要作用。筆者將160例老年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展開營養(yǎng)支持治療老年肺炎的研究,取得良好收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老年肺炎患者,均與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定的肺炎診斷標準相符[2]。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兩組。觀察組(80例):男45例,女 35例;年齡(51 ~ 81)歲,平均(68.5 ± 4.2)歲;按合并疾病分,冠心病25例,糖尿病15例,肺源性心臟病7例,高血壓23例,腦梗死后遺癥10例。對照組(80例):男47例,女33例;年齡(56 ~ 79)歲,平均(67.8 ± 4.3)歲;按合并疾病分,冠心病22例,糖尿病16例,肺源性心臟病9例,高血壓24例,腦梗死后遺癥9例。兩組患者上述資料接近,P>0.05。有分組研究可比性。排出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及不愿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
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使用β-內酰胺酶抑制劑、頭孢菌素(第三代)進行抗炎治療。觀察組(營養(yǎng)支持):在對照組基礎上依據患者具體情況使用腸外或腸內營養(yǎng)。經靜脈或鼻飼補充葡萄糖、氨基酸、微量元素、中長鏈脂肪乳劑、電解質、維生素等,必要時輸血和白蛋白,熱量為 30 ~ 35 kcal·kg-1·d-1,碳水化合物≤50%,蛋白質為15%~25%,脂肪占25%~35%。
觀察兩組取得的療效[3]:咳痰、咳嗽、發(fā)熱等臨床癥狀消失,胸X線檢查無異常,血象正常為痊愈;咳痰、咳嗽、發(fā)熱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胸X線或血象好轉判定為好轉;仍有明顯咳痰、咳嗽、發(fā)熱,轉院或死亡為無效。觀察患者住院時間,治療前后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數(shù)據錄入SPSS14.0軟件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計量資料分別以%、±s表示,采用χ2/t檢驗,檢驗結果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對照組住院時間分別為(25.11 ± 3.56)d、(31.20± 4.50)d,χ2=9.49(P=0.0000)。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2.50%,明顯高于對照組70.00%(P < 0.05),見表 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對比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對比 (±s)
注:*治療前與對照組比較,P>0.05;#治療后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前白蛋白(mg/mL) 白蛋白(g/L)觀察組 80 治療前 185.42±34.56* 31.54±3.56*治療后 240.55±49.52#△ 36.75±3.14#△對照組 80 治療前 184.64±36.43 31.30±4.00治療后 185.12±46.71 32.18±3.20
兩組患者均發(fā)生肝腎損傷、上消化道出血等并發(fā)癥,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8.75%,低于對照組的43.75%(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對比 [n(%)]
老年肺炎死亡率及發(fā)病率較高,其原因并非單方面的,從客觀原因來看,老年人的體質逐漸衰退,其呼吸系統(tǒng)功能減弱,解剖結構有所變化,導致其呼吸道局部乃至全身免疫、預防功能下降,肺、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減弱,或伴有慢性疾病,營養(yǎng)狀況較差[4-5];從主觀原因上看,患者及醫(yī)生不夠了解肺炎的不典型癥狀,致使診治延誤,病情加重。本次入選對象均有不同程度營養(yǎng)不良現(xiàn)象,這是因為老年肺炎患者食物攝入少,營養(yǎng)消耗大,多個臟器受累致使蛋白合成至分解受影響,出現(xiàn)或加重低蛋白血癥[6-7]。本次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前白蛋白水平分別為 (31.54 ± 3.56)g/L、(31.30± 4.00)g/L,患者普遍存在低蛋白狀況。呼吸系統(tǒng)疾病者營養(yǎng)不良時出現(xiàn)呼吸功能受損,通氣動力發(fā)生改變,使肺部免疫機制受破壞,而應激、感染則使T淋巴細胞受損,Ⅳ型變態(tài)反應受損,形成抗原識別障礙[8-9]。疾病的恢復均需要大量營養(yǎng)物質支持,營養(yǎng)缺乏則加重病情,進一步損傷臟器功能,出現(xiàn)高死亡率。
觀察組通過營養(yǎng)支持,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上升為(36.75± 3.14)g/L、(240.55± 49.52)mg/L,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營養(yǎng)支持明顯改善患者低蛋白狀態(tài)。觀察組患者營養(yǎng)狀況得以改善,從而提升治療有效率,其有效率(92.50%)明顯高于對照組(70.00%),P< 0.05,營養(yǎng)支持于老年肺炎患者而言是十分必要的[10]。學者印春將營養(yǎng)支持用在38例老年肺炎患者(治療組)中,另40例患者(對照組)除不使用營養(yǎng)支持外,其他治療均與觀察組相同,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85.01%,明顯較對照組的80.12%高[11]。該結果支持了上述觀點。改善老年肺炎患者營養(yǎng)能提高治療有效率的機制有:營養(yǎng)水平提高,尤其是蛋白質攝入量增加為肺部組織修復提供充足營養(yǎng)[12];防止低蛋白血癥使腹、胸腹水加重,避免肺功能進一步損傷;補充脂肪酸、氨基酸可改善免疫系統(tǒng)功能,提升患者的免疫力,減少二次感染風險,減少并發(fā)癥[13]。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8.75%,較對照組(43.75%)低,P<0.05。通過營養(yǎng)支持使得患者機體細胞代謝正常,正常呼吸負荷得到維持,有效防止身體組織丟失,改善呼吸功能,縮短康復進程。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為(25.11±3.56)d,對照組為(31.20±4.50)d,兩組差異明顯,P< 0.05。另,營養(yǎng)支持過程中要遵循先慢后快,先少后多的營養(yǎng)支持原則,只要患者尚存腸胃功能,應先考慮腸內營養(yǎng)。
綜上所述,營養(yǎng)支持應用在老年肺炎患者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營養(yǎng)狀況,減少并發(fā)癥,提高治療有效率,縮短康復進程。根據患者情況選擇腸內或腸外營養(yǎng),方能保證良好療效。
1 鐘佰強,黃寶賢,方淑青,等.米力農對合并心力衰竭老年肺炎患者血氣分析和心功能的影響.中國藥師,2014,17(7):1160-1162.
2 吳寧,齊玉琴,陳雪松,等.呼吸支持聯(lián)合營養(yǎng)支持在高齡重癥肺炎患者中的臨床應用.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3,12(1):29-33.
3 老成暖,潘淘濤,陳文標,等.體液免疫調節(jié)與營養(yǎng)支持在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中的療效觀察.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3,51(22):45-47.
4 岑榮英,劉婉薇,王啟儀,等.經內鏡下胃造瘺術對吞咽困難患者營養(yǎng)支持的療效評價.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02,7(4):43-44.
5 伍大清,唐紹輝,童華生.機械通氣患者腸內營養(yǎng)的應用及護理.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07,12(4):271-272.
6 陳世勇,袁楚明,黃小賢,等.早期經鼻空腸管行腸內營養(yǎng)在重癥胰腺炎中的療效觀察.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0,15(3):169-171.7 孔憲和,陳麗恒.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在鼻咽癌病人中的臨床應用.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0,15(1):29-30.
8 張北平,許秋霞,趙喜穎,等.淺析中醫(yī)藥在腸內營養(yǎng)中的地位.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1,16(1):63-65.
9 Alsolamy S.Islamic views on artificial nutrition and hydration in terminally ill patients.Bioethics,2014,28(2):96-99.
10 Kim KI,Park KH,Koo KH,et al.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can predict postoperativ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elderly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surgery.Arch Gerontol Geriatr,2013,56(3):507-512.
11 印春.營養(yǎng)支持對卒中相關性肺炎老年患者的療效觀察.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2(15):59-60.
12 昌盛,費玉娥,王蓮娥,等.兩種不同營養(yǎng)支持方式對老年重癥肺炎患者預后的影響.浙江實用醫(yī)學,2014,14(2):107-108.
13 Chung CK,Whitney R,Thompson CM,et al.Experience with an enteral-based nutritional support regimen in critically ill trauma patients.J Am Coll Surg,2013,217(6):1108-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