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海燕 楊麗莉 武贇堂
目前,三酰甘油代謝異常引發(fā)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與冠心?。–AD)之間的相關性,學界尚未達成共識;而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冠心病臨床日益多發(fā);兩者的相關性問題,越來越引發(fā)廣泛關注?,F(xiàn)將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收入我院,并進行常規(guī)生化檢查、腹部B超和冠狀動脈造影的患者的相關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就此問題展開研究,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將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收入我院,同時進行常規(guī)生化檢查、腹部B超和冠狀動脈造影的患者446例;根據(jù)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NAFLD判定標準為準,將其分為NAFLD組(其中:合并CAD133例、非CAD25例,共計158例)與非NAFLD組(288例);將NAFLD組患者根據(jù)疾病嚴重程度不同,分為輕度(82例)、中度(60例)與重度(16例)三類;另根據(jù)冠狀動脈造影結果將NAFLD患者細分為CAD組(多支病變115例、閉塞性病變18例,共計133例)與非CAD組(25例)。
2.一般情況
分別記錄患者的體質量指數(shù)(BMI)、年齡、性別、血壓及冠心病史。
3.生化檢查
包括 TG(三酰甘油)、UA(尿酸)、FPG(空腹血糖)、TC(總膽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TBIL(總膽紅素)、DBIL(直接膽紅素)等。
4.腹部B超
進行脂肪肝及其嚴重程度判定。
(1)肝區(qū)近場回聲彌漫性增強(強于腎臟和脾臟),遠場回聲逐漸衰減;
(2)肝內管道結構顯示不清;
(3)肝臟輕至中度腫大,邊緣角圓鈍;
(4)彩色多普勒血流顯象提示肝內彩色血流信號減少或不易顯示,但肝內血管走向正常;
(5)肝右葉包膜及橫膈回聲顯示不清或不完整。
輕度NAFLD:第1項及2~4項中一項;中度NAFLD:第1項及2~4項中兩項;重度NAFLD:第1項及2~4項中兩項和第5項。
5.冠狀動脈造影
按三大支及左主干分析,狹窄>60%為CAD判定標準。
將NAFLD組與非NAFLD對照組、CAD組與非CAD對照組樣本量,利用SPSS 15.0軟件開展χ2檢驗 (計數(shù)資料)、t檢驗(計量資料)和Logistic回歸分析,進行回顧性橫斷面醫(yī)學統(tǒng)計。P<0.05說明兩組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0~84歲之間NAFLD發(fā)病率,隨年齡增長有降低的趨勢,尤其是60歲以后,更具明顯降低;CAD發(fā)病率,隨年齡增長有上升的趨勢;發(fā)病高峰集中在40~60之間。此結果與國外文獻報道一致[1],見圖1。
NAFLD組體質量指數(shù) (BMI)、三酰甘油 (TG)、尿酸(UA)水平較高;超出正常值:BMI(男 20~ 25 kg/m2女 19 ~24 kg/m2)、TG(0.4 ~ 1.86 mmol/L)、UA(男:149 ~ 416 μmol/L 女:89 ~ 357 μmo1/L);t檢驗顯示:NAFLD 組與非 NAFLD對照組相比,BMI、TG與UA樣本分布存在明顯差異 (P<0.01、P<0.01、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 1。
圖1 高血壓、NAFLD、冠心病和糖尿病患病年齡分布圖
表1 NAFLD組與非NAFLD組BMI、TG與UA分布比較 (±s)
表1 NAFLD組與非NAFLD組BMI、TG與UA分布比較 (±s)
BMI(kg/m2) TG(mmol/L) UA(μmol/L)NAFLD組 27±3 2.3±1.3 360±65非NFFLD組 23±4 1.8±1.2 290±61 t 2.34 2.33 1.65 P<0.01 <0.01 <0.05
經(jīng)Logistic回歸分析和卡方檢驗證實:NAFLD組、對照組與CAD的發(fā)病與否無明顯相關、無顯著性差異 (P>0.05);與對照組在冠心病多支病變∕閉塞性病變無明顯相關、無顯著性差異 (P>0.05);NAFLD合并 CAD組在NAFLD嚴重程度上,與對照組相比,無明顯相關、無顯著性差異(P>0.05)。NAFLD組在CAD發(fā)病不同年齡段(以10年為一段,將30~84歲的所有患者分為6個年齡段)上的分布與對照組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3。
表2 CAD組與非CAD組合并NAFLD疾病程度分布比較
現(xiàn)有研究結果表明[2]:脂肪細胞分泌的脂肪細胞因子可調節(jié)脂肪胰島素軸的動態(tài)平衡。中心性肥胖(BMI判斷標準:男﹥25 kg/m2、女﹥24 kg/m2)可使此種調節(jié)發(fā)生紊亂,干擾細胞內胰島素的信號傳導,產(chǎn)生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抵抗造成三酰甘油(又稱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升高的脂代謝失調,引起高血壓和高尿酸等不良后果;還可以促使外周脂肪分解,游離脂肪酸增多并發(fā)生肝臟沉積,造成脂肪性變性。由于肝臟的脂肪性變性使肝實質性細胞能量儲備發(fā)生改變,線粒體解偶聯(lián)蛋白的表達增加,內毒素受體表達增高和氧化應激反應機制的充分提供,使短暫的能量消耗、微量的內毒素血癥和脂質過氧化等因素造成肝臟細胞氣球性變性、炎癥、壞死,從而發(fā)生脂肪性肝炎。
表3 NAFLD組與非NAFLD組CAD發(fā)生、類型、CAD發(fā)病年齡的分布比較 (n)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NAFLD組與非NAFLD對照組相比,BMI、TG 與 UA 樣本分布存在明顯差異(P<0.01、P<0.01、P<0.05),其中:NAFLD 組 BMI樣本均值(27±3)kg/m2,滿足BMI判斷標準,均屬中心性肥胖;NAFLD組TG(三酰甘油又稱甘油三酯)(2.3±1.3)mmol/L,高于非NAFLD對照組(1.8±1.2)mmol/L樣本量值;NAFLD 組 UA(尿酸)(360±65)μmol/L,也明顯高于非 NAFLD 對照組(290 ± 61)μmol/L)樣本量值。本研究結果與現(xiàn)有研究結論(符合BMI判斷標準的中心性肥胖,易產(chǎn)生胰島素抵抗,引起高尿酸和三酰甘油代謝紊亂,使肝臟出現(xiàn)脂肪性變性,進而引發(fā)NAFLD。)相符;進一步分析顯示:以中心性肥胖和脂代謝紊亂為標志的胰島素抵抗,是導致NAFLD的始動因素。
Logistic回歸分析和卡方檢驗證明:NAFLD與CAD的發(fā)病與否無明顯相關、NAFLD組與非NAFLD對照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有分析認NAFLD引發(fā)的胰島素抵抗是引起CAD的中心環(huán)節(jié)[1]。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NAFLD發(fā)病率,隨年齡增長有降低的趨勢,尤其是60歲以后,更具明顯降低;CAD發(fā)病率,隨年齡增長有上升的趨勢;將CAD發(fā)病率細分年齡段后,比較NAFLD組、非NAFLD對照組仍然無明顯相關、無顯著性差異。這就進一步證實:NAFLD與CAD無明顯相關;引起CAD發(fā)病率,隨年齡增長的上升趨勢是受胰島素抵抗引發(fā)的NAFLD以外的其他因素影響。該項結論證實了,近期此領域相關報道的準確性[3-4]。
1 Monsour HP Jr,Frenette CT,Wyne K.Fatty liver:a link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s-its natual history,pathogenesis,and treatment.Methodist Debakey Cadiovasc J,2012,8(3):21-25.
2 劉燕群,鄒秀蘭,楊建明,等.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臨床分析[C].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次全國內分泌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北京:中華醫(yī)學會,2013:383-384.
3 Feitosa MF,Reiner AP,Wojizynski MK,et al.Sex-influenced associoation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with coronary disease.Atherosclerosis,2013,227(2):420-424.
4 周小麗,何蘭杰,畢鵬翔.非酒精性脂肪肝與冠心病嚴重性的相關性分析.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1,27(9):729-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