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劉長明,李娜,周正,韋曉丹,崔樂樂
(唐山工人醫(yī)院 眼科,河北 唐山 063000)
年齡相關(guān)性黃斑變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也稱老年性黃斑變性,是由于多種因素引起的黃斑區(qū)結(jié)構(gòu)衰老性改變[1]。AMD的發(fā)病率約為10.6%,52~64歲的發(fā)病率為1.6%,75~85歲則高達27.9%[2],并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已經(jīng)將居于我國常見致盲原因的第三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ADM的發(fā)生機制,目前有不同的假說,如氧化刺激學說、老齡化學說、炎性免疫學說等[3]。早期診斷和合理的治療方法尤為重要。AMD分為干性和濕性2種類型[4],干性AMD為進行性色素上皮萎縮,濕性AMD以脈絡(luò)膜出現(xiàn)新生血管、視網(wǎng)膜色素上皮脫離或盤狀纖維化為主要的病理特點,濕性AMD占到10%~20%。以往,對于AMD多采取手術(shù)治療,但是由于病情復雜,手術(shù)風險較高??寡軆?nèi)皮生長因子(VEGF)類藥物是新出現(xiàn)的一類治療濕性AMD的藥物,能夠防止新生血管的形成,已有研究顯示[5],VEGF抑制劑能夠安全有效地改善或穩(wěn)定多數(shù)濕性AMD的病情??蛋匚髌帐俏覈灾餮邪l(fā)的第一種VEGF抑制劑,目前相關(guān)的而臨床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通過對患者外周血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眼壓及視力等相關(guān)指標的研究,探討康柏西普對濕性AMD患者的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 收集唐山工人醫(yī)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的確診為濕性AMD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30例。對照組年齡54~81歲,平均年齡(65.2±8.3)歲,病程9~32月,平均病程(19.0±4.2)月;實驗組年齡53~83歲,平均年齡(65.5±8.1)歲,病程8~31月,平均病程(18.8±4.1)個月。2組患者平均年齡和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診斷依據(jù):1986年我國眼科學會制定的《老年性黃斑變性臨床診斷標準》[6],并經(jīng)過眼科常規(guī)檢查、眼底熒光血管造影以及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檢查確診。
排除標準:①年齡<50歲;②濕性AMD非活動期的患者;③合并惡性腫瘤;④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相關(guān)視網(wǎng)膜病變的患者;⑤合并角膜病、青光眼、視網(wǎng)膜脫落、白內(nèi)障等;⑥既往接受手術(shù)或其他手段治療的患者。
1.2 方法
1.2.1 血清指標采集:所有患者給予玻璃體腔注射治療,術(shù)前3 d連續(xù)使用樂必妥滴眼液滴眼,術(shù)前1 d采用碘伏沖洗結(jié)膜囊,采用5%托吡卡胺散瞳,麻醉使用鹽酸利多卡因,術(shù)中對照組患者給予雷珠單抗注射液(瑞士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S20110085)0.05 mL玻璃體腔內(nèi)注射;實驗組給予(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130012)1.5 mg玻璃體腔內(nèi)注射。術(shù)后常規(guī)包眼。2組患者均每月注射1次,連續(xù)3個月。
1.2.2 血清指標采集:治療前后,所有研究對象均采集空腹12 h后靜脈血5 mL,然后分離血清,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濁法檢測血清中C反應(yīng)蛋白(CRP)的水平,采用臨床檢驗科美國寶特ELX-808酶標儀,通過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血清中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EGF)的含量。
1.2.3 眼科指標檢查;治療前后,常規(guī)檢查記錄患者的裸眼視力,并轉(zhuǎn)換為最小視角對數(shù)(logMAR)視力進行分析[7];采用非接觸式眼壓計,測量記錄患者的眼內(nèi)壓(IOP);采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測患者的黃斑中央?yún)^(qū)厚度(CMT);采用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檢查患者熒光素滲漏率和脈絡(luò)膜新生血管(CNV)面積。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正態(tài)計量數(shù)據(jù)以“”表示,2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2組患者血清VEGF含量比較 治療后,2組患者的血清VEGF含量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實驗組患者的血清VEGF含量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2組患者血清VEGF含量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the level of VEGF of two groups pre-and post-treatment()
表1 治療前后2組患者血清VEGF含量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the level of VEGF of two groups pre-and post-treatment()
*P<0.05,與治療前相比,compared with pre-treatment;#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post-treatment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VEGF(ng/L)對照組 30治療前 152.84±20.72治療后 92.31±10.45*實驗組 30治療前 153.49±21.43治療后 78.52±10.83*#
2.2 治療前后2組患者血清CRP含量比較 治療后,2組患者的血清CRP含量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實驗組患者的血清CRP含量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2組患者血清CRP含量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the level of CRP of two groups pre-and post-treatment()
表2 治療前后2組患者血清CRP含量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the level of CRP of two groups pre-and post-treatment()
*P<0.05,與治療前相比,compared with pre-treatment;#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post-treatment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CRP(mg/L)對照組 30治療前 9.37±1.27治療后 7.62±1.04*實驗組 30治療前 9.42±1.31治療后 6.53±0.68*#
2.3 治療前后2組患者CMT、CNV水平及熒光素滲漏率比較 治療后,2組患者的CMT、CNV水平及熒光素滲漏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實驗組患者的CMT、CNV水平及熒光素滲漏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2組患者CMT、CNV水平及熒光素滲漏率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the level of CMT and CNV and Fluorescein leakage rate of two groups pre-and post-treatment()
表3 治療前后2組患者CMT、CNV水平及熒光素滲漏率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the level of CMT and CNV and Fluorescein leakage rate of two groups pre-and post-treatment()
*P<0.05,與治療前相比,compared with pre-treatment;#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post-treatment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CMT(μm)CNV(mm2)熒光素滲漏率(%)對照組 30治療前 247.26±29.36 9.25±1.37 29(96.67)治療后 196.22±21.53* 6.24±0.64* 8(26.67)*實驗組 30治療前 248.37±29.35 9.74±1.43 29(96.67)治療后 184.21±20.43*# 5.46±0.72*# 2(6.67)*#
2.4 治療前后2組患者的視力及眼壓比較 治療后,2組患者的視力及眼壓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實驗組患者的視力(logMAR)及IO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治療前后2組患者的視力及眼壓比較()Tab.4 Comparison of the level of visual acuity and intraocular pressure of two groups pre-and post-treatment()
表4 治療前后2組患者的視力及眼壓比較()Tab.4 Comparison of the level of visual acuity and intraocular pressure of two groups pre-and post-treatment()
*P<0.05,與治療前相比,compared with pre-treatment;#P<0.05,與對照組相比,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視力(logMAR) IOP(mmHg)對照組 30 治療前 0.653±0.081 15.67±2.03治療后 0.434±0.061* 14.13±1.74*實驗組 30 治療前 0.657±0.072 15.64±2.21治療后 0.322±0.041*# 12.26±2.05*#
AMD是導致老年人群視力損傷的常見疾病,是西方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其發(fā)病機理至今尚不清楚。隨著人口的老齡化趨勢,我國的AMD發(fā)病也快速上升,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8]。濕性AMD是常見的病理類型,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一般認為與年齡、吸煙、飲食、氧化應(yīng)激、免疫炎癥反應(yīng)以及血流動力學改變有關(guān)[9],在這些危險因素的影響下,色素上皮層新生血管過度活躍,引起脈絡(luò)膜新生血管化,導致局部發(fā)生滲出、出血以及瘢痕修復,瘢痕擴大引起色素上皮和神經(jīng)上皮脫離,主要表現(xiàn)為Bruch'S膜增厚、RPE色素沉著過度和RPE細胞損耗等[10],導致視力減退甚至失明。由此可見,脈絡(luò)膜新生血管形成是本病發(fā)生最主要的病理基礎(chǔ),抑制新生血管成為治療的重點??蛋匚髌帐俏覈邪l(fā)的新一代抗VEGF融合蛋白,VEGF是促進血管生成重要細胞因子,康柏西普可以競爭性的結(jié)合VEGF受體,抑制VEGF激活和發(fā)揮作用[11],從而阻止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從根本上防治濕性AMD。但是,康柏西普應(yīng)用于臨床不久,相關(guān)的臨床研究較少。
本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實驗組患者的血清VEGF含量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證實了康柏西普能夠發(fā)揮抑制VEGF分泌合成的作用。VEGF是特異性的細胞因子,能夠作用于血管內(nèi)皮細胞,促進其增殖、遷徙,在新生血管的形成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曾有研究報道,VEGF在AMD患者的視網(wǎng)膜色素上皮和脈絡(luò)膜新生血管中均有過度表達[12],其與血管內(nèi)皮上的受體結(jié)合,促進病理性血管形成,新生血管滲漏,使得色素上皮層漿液性或出血性脫離,引起視力障礙。
AMD是一種滲出性疾病,其與炎癥反應(yīng)的關(guān)系也不容忽視。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黃斑變性組織的病理切片中可見大量的免疫活性細胞、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等炎性細胞,且病變程度越重,炎性細胞越多[13]。CRP是炎癥反應(yīng)的重要蛋白,能夠識別抗原同時激活補體系統(tǒng),激活吞噬細胞活性,抑制炎癥反應(yīng)。正常情況下,血清CRP濃度較小,而在受到創(chuàng)傷或刺激時升高,研究表明,CRP在AMD患者的血清中顯著增加,且與疾病程度相關(guān)[14],可作為AMD患者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血清CRP含量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康柏西普能夠抑制AMD患者相關(guān)的炎癥反應(yīng),改善病情。
OCT檢查和FFA檢查是診斷和評估AMD患者病情最常見的檢查手段。OCT是一種非損傷性的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技術(shù),能夠通過掃描觀察黃斑區(qū)視網(wǎng)膜厚度CMT和形態(tài)的變化,判斷CNV病灶的大小;FFA檢查通過注射熒光素對眼底血管造影,可以觀察評估CNV的位置、類型和嚴重程度,熒光素滲漏率反應(yīng)了眼底滲出的情況。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CMT、CNV水平及熒光素滲漏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康柏西普能夠縮小CNV病灶,減少黃斑區(qū)視網(wǎng)膜厚度以及減少滲出,抑制病情發(fā)展。從而使得實驗組患者的視力(logMAR)及IO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患者視力及眼壓均得到改善,致盲風險降低。
本實驗通過對AMD患者血清VEGF、CRP含量、OCT檢查和FFA檢查、眼壓和視力結(jié)果進行分析,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能夠降低年齡相關(guān)性黃斑變性患者外周血VEGF、CRP含量,減少CMT、CNV水平及熒光素滲漏率,降低眼壓,改善視力。在下一步研究中,將進行安全性方面研究,為康柏西普更好的應(yīng)用于臨床提供依據(jù)。
[1]張歆,任百超.年齡相關(guān)性黃斑變性的治療研究新進展[J].國際眼科雜志,2007,7(6):1674-1676.
[2]楊立,陳芝清.年齡相關(guān)性黃斑變性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0):4569-4570.
[3]王宜強,董曉光.年齡相關(guān)性黃斑變性的流行病學和病因?qū)W研究進展[J].中華眼科雜志,2005,41(4):377-381.
[4]馬臻,王雨生.干性年齡相關(guān)性黃斑變性的藥物治療最新研究進展[J].國際眼科雜志,2013,13(2):289-291.
[5]孫曉東,宋正宇,汪楓樺,等.抗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A藥物治療年齡相關(guān)性黃斑變性隨訪及再治療的策略[J].中華實驗眼科雜志,2012,30(5):385-387.
[6]中華醫(y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底病學組.老年性黃斑變性臨床診斷標準[J].眼科新進展,1986,6(04):14-15.
[7]王慧娟,楊佳,唐由之,等.濕性年齡相關(guān)性黃斑變性O(shè)CT特點與視力的相關(guān)研究[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2,30(10):1183-1185.
[8]徐偉.年齡相關(guān)性黃斑變性的流行病學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9.
[9]陳有信,張古沐陽.提高對年齡相關(guān)性黃斑變性危險因素的認識[J].中華實驗眼科雜志,2012,30(3):193-198.
[10]姚慧敏.年齡相關(guān)性黃斑變性的發(fā)病機制及藥物治療進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10):370-375.
[11]張廣有.康柏西普開啟濕性AMD治療新篇章[J].中華醫(yī)學信息導報,2014,29(16):17.
[12]曾仁攀,梁小瓊,王國平,等.新型抗VEGF融合蛋白Conbercept玻璃體腔注射治療濕性年齡相關(guān)性黃斑變性的療效評價[J].臨床眼科雜志,2015,(3):216-219.
[13]姜媛,孫曉東.炎癥在年齡相關(guān)性黃斑變性的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28(6):728-730.
[14]吉明霞.C反應(yīng)蛋白和血同型半胱氨酸與年齡相關(guān)性黃斑變性的相關(guān)性研究[D].重慶:重慶醫(yī)科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