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樺
德加默曾經說過:“提問得好即教得好?!边@種看法不無道理。然而,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因為種種原因,課堂提問表現(xiàn)為“為提問而提問”,這種現(xiàn)象導致課堂氣氛壓抑,學生的積極性受阻,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圍繞教學的內容、課型的要求等設計出不同的問題,然后耐心引導啟發(fā),促使各個層面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情境中來,從而學會思考,學會學習。筆者近幾年在這方面作了以下嘗試與探索:
一、設計趣味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閱讀求知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背踔猩季S活躍且充滿好奇心,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課堂提問如果只是一味直來直去,開門見山,就如一潭死水,一定程度上阻礙思維的發(fā)展。但假如我們把問題換一種方式提出,尋求學生興趣與課堂深度的契合點,找出學生關注的熱點和文章重難點的聯(lián)系,柔和詼諧的語言,問題是否將有“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效果呢?
給學生上《浪之歌》這一課時,初讀課文,我問學生:“如果海浪(海岸)是你的戀人,你愛她(他)嗎?”一說到“愛”,這讓初中生最好奇也是最有興趣的問題。一提出,學生可樂開了花,話匣子一下打開了,就連平常課堂上從不回答問題的學生也會蹦出幾句。有的說:“當然愛,海浪那么熱情,又對情侶海岸一往情深,忠貞不貳。”有的說:“海岸不錯,對海浪不離不棄。”有的說:“海浪溫柔善良”……這時,我就要求學生結合課文句子說說理由。因為設置的問題有趣,學生對此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急于想通過學習新知得到答案,從而使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后面對文中的“愛情”的理解也順理成章了。整堂下來氣氛活躍,課堂質量得到明顯提高。這種提高明顯歸功于提問對學生興趣的激發(fā)。問題剛好對準了初中生的胃口,他們覺得就是思考問題也沒有壓制自己的愛好和喜樂,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設計趣味性問題要注意選擇恰當?shù)娜の秲热?,使其服務于教學內容,既要有活躍的思維,又要有冷靜的思考,幫助學生理解文本。
二、設計梯度不同的問題,面向各層次學生的認識水平
有位教育家說過:“要把知識的果實放在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位置?!边@個比喻告訴我們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望而生畏,又不能讓學生不動腦筋就輕易答出。要讓學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才摘得到。我校為一所鄉(xiāng)村學校,學生素質較差,口頭表達能力、學習能力、知識的基礎等都較差。在課堂上,教師對課堂問題設計必須要有一定的廣度、深度、坡度,必須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發(fā)展水平出發(fā),既要顧及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又要照顧學習較困難的學生。同時,提問還要“隨意”進行,使每個學生都有被提問的機會。
如在教學《春酒》時,本人設計了以下環(huán)節(jié):“根據(jù)拼音寫漢字”“解釋詞語”“文學常識填空”“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詞句的賞析”“對中心思想的理解”等幾道題,預設好層次不同的學生回答難易不同的題目。比如,讓基礎較差的學生回答基本問題,這樣有利于問題的深入;安排勇于表達,開朗活潑的學生回答疑難問題,有利于氣氛的醞釀和討論的展開。適度的提問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生通過積極的思維取得成功就能增強學習信心,保持對學習知識的興趣。
三、設計靈活多樣的問題,更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維果茨基認為,教師提出的問題應接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而不宜停留在“已知區(qū)”或“未知區(qū)”,問題既不宜太淺也不宜太深,要問得“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辈煌膶W生具有不同的學習態(tài)度、起始能力、已有知識和個性特征,這些能力和特征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習效果。同樣一個問題,因為學生的素質差異,提問方式也應有所不同。教師在提出問題時應考慮不同年齡特點的學生的心理因素。要靈活運用多種提問方式,把握好提問的尺度。
本人在一個班上《老王》時,循序漸進,從老王對“我們”做的事和“我們”為老王做的事講起,再到老王品質的概括及“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文章主旨的理解,一路下來,“強拉硬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心中總覺得不是滋味,于是在下課十分鐘經過一番思考我調整了思路,進另一個上課班級后,我把書放在講臺上,一邊在黑板上書寫一邊說:“我們這節(jié)課上的是‘王老?!蓖瑢W們一下子沸騰了,大聲地說:“錯了,錯了,是《老王》?!庇袔讉€調皮學生還偷偷地邊笑邊說:“課文題目都記不清……”這時我“恍然大悟”似的,然后一本正經“板”起臉提出問題:“‘老王和‘王老有區(qū)別嗎?”學生開始思考。明確“老王”首先表示的就是年齡大,用在熟人之間的一種稱謂了;“王老”呢,就是這人年紀也很大,但重要一點這人德高望重,肯定有什么過人的本事很值得人們敬重。于是緊接著第二個問題、第三個問題……對文中“老王”的“苦”與“善”,以及他的品質及文章主旨的理解就順其自然了。改寫了題目,輕松自然,降低了課文的沉悶感,讓學生有話可說,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體會從學識上講,老王與楊絳不在同一個層面上,與下面的環(huán)節(jié)接軌。
提問要形成教學的思維鏈,從脆弱的部分入手,然后攻伐那堅硬的部分,促使學生能愉悅地理解各個問題并準確回答。“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做到“直問”與“曲問”相結合,“正問”與“反問”相結合,“明問”與“暗問”相結合。
四、掌握好課堂提問的節(jié)奏,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課堂提問應把握好提問的節(jié)奏,控制好提問的頻率和速度。當前,“滿堂灌”走向了“滿堂問”,部分教師認為提問越多,越有利于師生互動和交流,整個課堂氣氛也熱鬧多了。其實不然,這“滿堂問”還是走了“滿堂灌”的老路,整節(jié)課掌握在任課老師的手里,而相應的分析和探究的時間就少了,學生的討論也流于形式和表面。所以,課堂提問應找準切入點,精問巧問,以求“牽一發(fā)而動全篇”之效。
同時,每個提問之后要留有一定的思考時間,這樣才符合學生思維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學生在缺乏思考時間而產生的對所提問題不完全理解或不理解的情況下又急于爭取教師提問自己,又往往容易造成他們的瞬間因緊張而遺忘。這在思維敏捷性差的學生身上更為多見。為了不冷場,性急的教師就會要求“換人”或是直接說出答案。長此以往,學生失去了答題的熱情,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智能的發(fā)揮,所以要控制好提問的頻率,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
綜上所述,問題設計是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改善課堂教學環(huán)境的重要方法,又是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xiàn)“以學定教”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若靈活巧妙地設計問題,可以改變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激活他們求知的欲望和學習的興趣。在創(chuàng)造性的智力震蕩中,使每個學生的生命潛能在課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和人文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景鑫.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技巧.2011(29).
2.郭俊雄.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技巧.2011(9).
3.語文教學通訊,2010(6).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qū)丁宅鄉(xiāng)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