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銘
甲午之?dāng)ⅰ翱担ㄓ袨椋h”推上了改革前臺。“康黨”名義上雖高舉“維新”旗幟,但其政治傾向“反滿反清”,其具體政治行為,更有濃重的“革命”嫌疑。
“維新”抑或“革命”,自然并無對錯可言。真正可議者,是其具體內(nèi)容。如康有為意欲鼓動光緒設(shè)立“制度局”,以架空、取代清廷自中央到地方的現(xiàn)有各級官僚行政機構(gòu),即屬異想天開,斷難實現(xiàn)。而戊戌年最荒唐的政治構(gòu)想,莫過于所謂的“中日合邦”。
關(guān)于“中日合邦”,康有為在《自編年譜》中并不諱言:“(我當(dāng)時)與日本使矢野文雄約兩國合邦大會議,定稿極詳,請矢野君行知總署答允,然后可以大會于各省。”同時,康還曾讓其心腹楊深秀向光緒上奏,建議“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jié)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誠天下蒼生之福矣”。
較明確透露“合邦”具體內(nèi)容的,是“康黨”骨干宋伯魯?shù)淖嗾?。奏折稱:“英國教士李提摩太來京,往見工部主事康有為,道其來意……擬聯(lián)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dá)時務(wù)、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別練兵若干營,以資御侮?!?/p>
所謂“選通達(dá)時務(wù)、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意即參與“合邦”之國,其現(xiàn)存政府架構(gòu)完全作廢,須另由康有為、李提摩太、伊藤博文等人挑選百名外國顧問,全面接管中國的政治、軍事、財政、外交等一切事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