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jīng)濟社會持續(xù)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人們的精神文化素養(yǎng)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當前社會轉(zhuǎn)型期,一些人陷入信仰危機、道德失范和責任感喪失等各種精神困惑與迷惘之中。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務必把加強道德修養(yǎng)作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課”,“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贏得人心、贏得事業(yè)成就”。劉云山同志強調(diào),宣傳文化單位要自覺肩負起培育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責任,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禮贊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激發(fā)崇德向善的正能量。該文從道德與責任的內(nèi)涵、現(xiàn)狀及原因,加強道德與責任建設的必要性和實現(xiàn)對策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和探討。作為媒體從業(yè)人員,作者對新聞媒體以及從業(yè)人員的道德與責任作了重點闡述,窺一斑可見全豹。
關鍵詞:道德 責任 必要性 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8(b)-0225-02
1 道德與責任的內(nèi)涵
所謂道德,就是社會公認的善惡標準和價值尺度,依靠社會輿論、傳統(tǒng)習慣和內(nèi)心信念的力量來調(diào)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在西方,道德就是善,柏拉圖認為神把“善的理念”放到人的靈魂中就形成道德。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認為與生俱來的“善良意志”是道德的根源;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調(diào)節(jié)人與社會關系一種公眾認可的習慣和是非價值評判尺度。孔子主張“志于道,居于德”,道是理想的人格和社會圖景,德是立身的根據(jù),行為準則;孟子主張“尊德樂道”,“道德合于仁義”;道德是善,是仁愛。毛澤東在其《為人民服務》中,首次比較全面地闡述了“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在《紀念白求恩》中,更是倡導了“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共產(chǎn)主義道德境界,向全黨提出了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的道德要求。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八榮八恥”,旗幟鮮明地指出我們應該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應當成為每個公民應有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新聞工作者應遵守什么樣的道德規(guī)范?新聞職業(yè)道德是以新聞職業(yè)責任為核心的一個綜合價值體系,是新聞傳媒及其從業(yè)者在新聞傳播活動中應當遵循的行為和道德規(guī)范。新聞界有句話說得好:“先做人,再作文。”因此,新聞工作者必須以人民利益為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新聞工作者絕不能搞虛假新聞、有償新聞和了難新聞,這是必須堅守的道德底線。
什么是責任?在詞源上,責任(responsibility)來自拉丁文respondeo,而“負責任的”(responsible)與“可回答的”(answerable)是一致的,意味著有能力履行義務,可以承擔,使之滿意等意思。馬克思曾指出:作為確定的人,應有使命,就有任務。依據(jù)馬克思的觀點,我們可以給責任下一個定義:“責任”就是有勝任能力的人在社會生活中應承受的負擔,以及對自己選擇不良行為所承受的后果。在《漢語大辭典》中,“責任”這個詞有三個基本含義:(1)使人擔當起某種職務和職責。(2)分內(nèi)應做的事。(3)做不好分內(nèi)應做的事,因而應該承擔的過失。通常來講,責任從本質(zhì)上講是做該做的事情以及對行為后果負全部責任。
記者的責任來自記者的良知,記者應追求真善美。求真,記者不能做虛假報道,說昧良心的話;求善,記者應筆端常帶感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求美,記者“立言、立德”之外還需要“立行”。記者的責任,來自記者身后的媒體。記者有責任報道一切有價值的新聞,更有責任對報道的新聞負一切責任,包括政治責任、經(jīng)濟責任和社會責任等。
2 道德與責任建設的必要性
當前,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轉(zhuǎn)型過程中,各種新舊思想碰撞、觀念更替,一些黨員干部道德與責任缺失,集中體現(xiàn)在某些掌握著公共權(quán)力的官員濫用權(quán)力、以權(quán)謀私、權(quán)錢交易、權(quán)色交易、貪污腐化,老百姓對此深惡痛絕。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黨員干部“要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范者”,將道德放在了第一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贏得人心、贏得事業(yè)成就”,鞭策領導干部發(fā)揮表率作用、培養(yǎng)人格魅力,在提升道德修養(yǎng)的基礎上干好工作、當好干部。
一是贏得人心。孔子“為政以德”的理念,確立了中國古代幾千年的“德治”傳統(tǒng)。一些成功的統(tǒng)治者,無論是取天下還是治天下,都不忘施“仁政”、行“德治”,以贏得民心。群眾的口碑不是喊出來的,不是秀出來的。群眾自有一把衡量黨員干部為人處事的尺子。群眾點不點贊,叫不叫好,看的就是黨員有沒有官德,辦不辦實事,能不能把群眾放在心上,能不能把群眾當親人。黨員干部贏得民心,是基于廉政修德之上的“權(quán)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祿心系群眾、無私奉獻,有著高尚道德情懷,所以贏得了民心、人心。
二是成就事業(yè)。黨員干部只有講道德才能不負人民重托,才會把“為人民服務”當成事業(yè),只有把“為人民服務”當成一種事業(yè),才能激發(fā)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從而成就一番事業(yè)。那些群眾觀念淡薄,看不起老百姓,糊弄老百姓,喜歡搞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的黨員干部是干不成事的,只會壞事誤事。
三是關乎未來。當前,一些黨員干部身上還不同程度存在以“四風”為代表的作風之弊、行為之垢,個別干部蛻化變質(zhì)到了道德敗壞的地步,要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全黨同志特別是黨員干部就必須從根本上做到知恥明禮、為民務實清廉。習總書記強調(diào)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干部一定要講修養(yǎng)、講道德、講廉恥,養(yǎng)成共產(chǎn)黨人的高風亮節(jié),既具有重要警示意義,也關乎黨和人民事業(yè)的未來。
關于責任感的缺失問題,如今一些黨員干部認為多做多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事明哲保身,隨波逐流,見機行事等等。于是,該負的責任不負,該做的工作不做,關鍵時刻站不出來,沖不上去。衡陽破壞選舉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由于一些黨員干部怕接觸矛盾,多栽花少栽刺,做“圓滑官”,對上級放“禮炮”,對同級放“啞炮”,對自己放“空炮”,希望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這種極端不負責任的做法,最后釀成驚天大案,給整個國家和社會造成嚴重影響。要治療這些黨員干部的頑疾,就必須高高舉起“責任擔當”這面大旗,使黨員干部擔負起肩上應有的責任。
我們每個人都要勇于擔當責任?這是因為:(1)擔當責任是一種境界。古人曾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擔當情懷,也曾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赤膽報國誓言,可見,敢于擔當是一種思想境界。(2)擔當責任是一種使命。責盡則心安。對自己負責就是對他人負責,對崗位負責就是對事業(yè)負責,任何一個人對責任的懈怠都會導致整個鏈條的斷裂。(3)擔當責任是一種操守。當今社會紛繁復雜,各種錯誤思想的侵蝕、不良風氣的影響、名利得失的誘惑無所不在。要排除干擾,守住思想陣地,就需要有勇于擔當?shù)牟偈亍?/p>
在媒體日益發(fā)達的今天,人們常常為傳媒頻頻出現(xiàn)的道德與責任失范現(xiàn)象而惱火,尤其是那些深受傳媒報道影響的群體,比如:“被死去”的名人,陷入悲痛和煩惱中卻無法保護自己隱私的采訪對象等等。目前我國新聞界道德與責任缺失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虛假新聞和不實新聞屢禁不止。在經(jīng)濟利益的驅(qū)使以及媒體發(fā)展競爭的背景下,新聞記者為了迎合受眾的心理需求,報道虛假新聞,從而使得媒體獲得眼球效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經(jīng)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平衡與協(xié)調(diào)是新聞領域需要首先關注的問題,媒體承擔著社會輿論的重要作用,新聞記者更應該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做到對社會和受眾的負責,客觀公正地報道新聞。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在輿論監(jiān)督上聲名顯赫,其報道之嚴厲、批評之尖銳,人所共知。但是,在批評報道極容易惹官司的今天,尚未有人或單位與《焦點訪談》打官司,這是因為,“用事實說話”是《焦點訪談》的立足點;它追求新聞的真實性,務求每個畫面、每句話都是真實的,每一個評論都是準確的。無疑,“用事實說話”,是記者職業(yè)道德的根本所在。
二是記者求實精神和責任意識缺失。當今社會普遍比較浮躁,有些記者對一些事件道聽途說,不去很好地核實,缺乏核實新聞真實性的踏實作風;有的還捕風捉影、添枝加葉,缺乏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最基本的求真求實的態(tài)度。新聞工作者求真求實精神的缺失,是社會責任意識缺失的重要體現(xiàn)。新快報記者陳永洲受人指使收人錢財發(fā)表大量失實報道,給整個新聞行業(yè)抹了黑。新聞界之所以發(fā)生這樣的新聞事件,說穿了還是相關記者和新聞單位的道德與責任意識缺失。
三是新聞記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不夠。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聞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大量新人擴充到記者隊伍中來,他們?yōu)樾侣勈聵I(yè)帶來生機和活力的同時,缺乏專業(yè)素質(zhì)的人員也不乏存在其中。一些沒有受過嚴格專業(yè)訓練的非新聞專業(yè)人員也加入記者隊伍,他們的新聞職業(yè)素養(yǎng)有待提高。
作為一名黨的新聞工作者,只有具有真摯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才能夠創(chuàng)作出內(nèi)容翔實、主題突出、切中時弊、深入人心的優(yōu)秀作品來,才能夠無愧于新聞記者這一平凡而神圣的稱呼。
3 踐行道德與責任的對策
一是要堅定理想信念。大海航行,唯有信仰的燈塔才能穿透迷霧,指引前行的方向。一個人,只有堅定理想信念,才能切實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有了理想,才有活的靈魂,喪失信念,堤壩就會崩潰。因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chǎn)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所以,“總開關”問題沒有解決好,這樣那樣的出軌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難免。媒體及其從業(yè)人員原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樹立社會公信力,自覺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堅決抵制低俗,庸俗文化,大力傳播先進和健康向上文化。
二是要管住小節(jié)。一些領導干部犯錯誤,往往是從一些小的過錯自我原諒開始的,時間久了,位子高了,權(quán)力大了,膽子也漸漸大了起來,最終出了問題。不拘小節(jié),必失大節(jié)。小節(jié)最容易使人喪失警惕,讓別有用心的人鉆空子,從而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黨員干部應當從工作細節(jié)、生活小節(jié)做起,不該拿的東西一點不拿,不該做的事一點不做,不該說的話一句不說,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切實守住清廉底線。
三是要淡泊名利。古人講: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勿以明志,非寧靜勿以致遠。只有淡泊名利,才能保持平和的心境,堅定的信念,高遠的追求,不計個人得失,不為名而動,不為利而爭,對金錢不動心,面對誘惑不動搖,做到堅守原則,用好權(quán)力,不徇私情。自覺培養(yǎng)高尚品德和崇高境界,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縛,不為欲所惑,經(jīng)受住名譽和地位的考驗。
四是要經(jīng)得起誘惑。領導干部在權(quán)力、金錢、美女面前要經(jīng)得起誘惑,經(jīng)得起考驗,要守住底線。黨員干部要嚴格把握自己,強化自我約束意識,管好自己的腿,不該去的地方不去;管好自己的嘴,不該吃的不吃;管好自己的手,不該拿的不拿,自覺抵制各種誘惑。
五是要強化宗旨和廉潔意識。在新的形勢下,必須強化黨員干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權(quán)力是人民賦予的,必須用手中的權(quán)力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福祉,不能占著位置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我們要學習焦裕祿同志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媒體應切實提高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道德和政治素養(yǎng),在我國,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根本任務是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六是要強化責任擔當。作為一個黨員,應該少一些抱怨、少一些牢騷、少一些理由,多一分認真、多一分責任、多一分主動。關鍵時刻,一句“我是黨員,讓我上!”,往往比千言萬語或空洞的口號更能起到鼓舞和示范作用。媒體從業(yè)人員要主動把責任扛在肩上,始終堅持“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和“三貼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受眾歡迎什么?從而生產(chǎn)更多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健康向上的精品力作。
參考文獻
[1]李庚香.把加強道德修養(yǎng)作為領導干部重要的人生必修課——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的體會[J].領導科學,2014(21):4-6.
[2]李長軍,宋福來.淺談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J].黑河學刊,2004(2):105-106.
[3](德)伊曼努爾·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世紀出版集團,2005.
[4]馮娟娟.論道德責任[D].華中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