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肉芽腫性乳腺炎的臨床病理學特征進行研究,為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jù)。方法 選擇2005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肉芽腫性乳腺炎患者89例,回顧性分析其臨床病理學特征資料。結果 患者就診時均報為乳腺腫塊,病變中心是乳腺小葉,分布具有多灶性,呈結節(jié)狀,小葉中出現(xiàn)炎性細胞浸潤,主要為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多核巨細胞、上皮細胞。病理切片經(jīng)PAS染色與抗酸染色未發(fā)現(xiàn)霉菌和分枝桿菌。結論 肉芽性乳腺炎沒有十分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與影像學特征,診斷時容易被誤診為乳腺癌,為盡早確診、及時治療,應要求患者進行病理學檢查,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肉芽性乳腺炎;影像;病理學特征
肉芽腫性乳腺炎(GM)屬于肉芽腫性炎癥,其中心是乳腺小葉,在臨床上比較少見,缺乏典型的影像學檢查特點與臨床癥狀,經(jīng)常出現(xiàn)誤診現(xiàn)象[1,2]。該病目前尚沒有明確的病因,雖然不會造成患者死亡,但病情發(fā)作具有反復性,手術后有較高幾率會復發(fā)[3]。我院回顧性分析了89例GM患者的臨床資料,探究其病理學特征,現(xiàn)進行以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5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肉芽腫性乳腺炎患者89例,均為女性,且已婚,年齡28~59歲,平均34.2歲,其中52例在30~40歲,占52.4%;包括右乳41例,左乳45例,雙乳同時發(fā)病3例;7.9%的患者有外傷史,共7例,92.1%有哺乳史,共92例,53.9%有流產(chǎn)史,共48例,95.5%有生育史,共85例。所有患者均經(jīng)過手術治療與病理學檢查證實,并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
1.2診斷方法 回顧性分析全部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其病理切片進行復習,對檢查結果、病理特征、臨床特征進行研究,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隨訪。采用抗酸染色、碘酸雪夫氏染色檢驗病理切片,排除分枝菌與霉菌感染,復診則由高級病理醫(yī)師進行。
在病理診斷方面,術前共34例患者在超聲引導下進行空芯針穿刺活檢,占38.2%,術中共85例患者進行冰凍病理檢查,占95.5%,全部患者的手術標本均進行石蠟包埋病理切片檢查,達到100%。
1.3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取手術治療,主要切除乳腺小葉區(qū)段,以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手術方式、切除范圍等進行調(diào)整。手術方式:乳腺次全切除術1例,膿腫清除引流術3例,單純腫物切除1例,腫物廣泛切除14例,腫物所在區(qū)段切除70例。區(qū)段切除術術后3個月復發(fā)炎癥者1例,并形成竇道和潰瘍,最終行全乳切除術。術中和術后2~3d采用抗生素對感染進行預防。
2 結果
2.1臨床表現(xiàn) 全部患者就診原因均為乳房腫塊,以其臨床表現(xiàn)為依據(jù)共分為四種類型:乳頭溢液與乳塊伴疼痛型6例,腫塊伴乳頭溢乳型6例,乳塊伴疼痛型44例,單純腫塊型33例。以上象限為主要分布區(qū),無清楚邊界,質(zhì)疑軟硬不一或硬,并伴有程度不同的皮膚破潰與炎癥、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乳頭內(nèi)陷。伴有發(fā)熱癥狀者6例,曾采用抗生素治療者30例,其中伴隨癥狀與腫塊在使用抗生素后出現(xiàn)好轉的4例,無效26例。
2.2輔助檢查情況
2.2.1實驗室檢查 本次研究中共86例患者進行常規(guī)血檢查,其中10例白細胞數(shù)量增多;46例進行乳瘤標志物CA15~3檢查,未出現(xiàn)異常;13例進行血清泌乳素檢查,共7例異常。
2.2.2影像學檢查 本次研究中共73例患者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共72例進行X線攝影檢查,67.4%的患者接受上述兩項檢查,共60例,4.4%患者未進行上述兩項中的任何一項檢查,共4例。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的73例患者中考慮良性腫瘤6例(8.2%),腺體增生3例(4.1%),考慮惡性病變或診斷為乳腺癌(包括炎性乳腺癌)31例(42.5%),考慮炎性包塊或炎癥24例(32.9%),導管病變及其他9例(12.3%)。共34例患者在超聲引導下進行空芯針穿刺活檢,其中7例(20.6%)診斷為GM。進行X線攝影檢查是72例患者中,考慮導管炎性病變1例(1.4%),漿細胞性乳腺炎1例(1.4%),腺體致密7例(9.7%),腺體增生8例(11.1%),考慮惡性病變或診斷為乳腺癌(包括炎性乳腺癌)30例(41.7%),慢性炎癥20例(27.8%),診斷為GM5例(69.4%)。
2.2.3經(jīng)綜合分析得出本次研究中術前被診斷為GM的患者共12例,包括超聲下空芯穿刺活檢7例,X線攝影檢查5例。其余則診斷為導管病變、腺體增生、乳腺癌或懷疑惡性病變、其他良性腫瘤。
2.3病理情況
2.3.1檢查結果 術前34例在超聲引導下進行空芯針穿刺活檢患者中7例診斷為GM,炎性改變5例,慢性炎癥32例;術中85例行冰凍病理檢查的患者中診斷為GM的25例,慢性炎癥59例,小葉增生及炎癥1例,全部患者的手術標本均進行石蠟包埋病理切片檢查,達到100%。全部患者檢查病理切片后確診。
2.3.2鏡下表現(xiàn) 病變中心均為乳腺小葉,大小不等,分布為結節(jié)狀,小葉大部分腺泡或末梢導管消失,主要由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多核巨細胞、上皮樣細胞構成病變。
2.3.3巨檢 均無腫塊包膜,以質(zhì)地硬韌為主,軟硬不一者較少,切面呈結節(jié)狀或顆粒狀,紅白、黃白相間或灰白、灰黃,無清楚邊界,部分切面有膿性分泌物。
2.3.4特殊染色 全部石蠟切片均行PSA染色與抗酸染色,沒有真菌與分枝桿菌。
3 討論
肉芽性乳腺炎是一種良性病變,在臨床上并不常見,但是手術治療后很可能會復發(fā),且沒有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不利于早期診斷[4,5]。腫塊伴疼痛型與單純腫塊型是其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多在外上象限分布,并伴有程度不同的破潰、皮膚炎癥、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乳頭內(nèi)陷等表現(xiàn)[6~8]。而乳腺癌則屬于惡性腫瘤,比較常見,早期腫塊為無痛、硬質(zhì),有清楚邊界,沒有光滑表現(xiàn),欠缺活動度;中晚期則伴有橘皮樣改變、乳頭內(nèi)陷、酒窩征等表現(xiàn)。二者的臨床特征與影像學檢查都十分相似,因此只能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才可確診。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術前超聲引導下空芯穿刺與術中冰凍檢查可幫助診斷。
參考文獻:
[1]程涓,杜玉堂,丁華野.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臨床病理觀察[J].中華病理學雜志,2010,39(10):678-680.
[2]郭巨江,廖洪葉,朱瞻林,等.31例肉芽性乳腺癌的臨床針織分析[J].嶺南現(xiàn)代臨床外科,2010,10(6):430-432.
[3]劉佩芳.楽細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腫性乳腺炎的影像學診斷及鑒別診斷[J].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2013,32(3):6.
[4]孔令偉,馬樣君,高海鳳.裝細胞性乳腺炎與肉芽腫性乳腺炎的鑒別和診治[J].中華乳腺病雜志,2014,2(1):103-106.
[5]黃斌,韓莉,趙玉玉.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的臨床病理[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07(03):25-26.
[6]陳迪,章樂虹.類固醇激素聯(lián)合甲氨噪呤治療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一例[J].中華乳腺病雜志,2012,4(6):754-756.
[7]Alper Akcan MD,Hzr Akyldz MD,Mehmet Ali Deneme MD,et al.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A Complex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Problem[J].World Journal of Surgery,2006(8):56-58.
[8]趙弘,曹滿瑞,孫立宏,等.肉芽腫性乳腺炎的數(shù)字鉬靶X線表現(xiàn)[J].放射學實踐.2009(10):89-90.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