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并探討急診插管后呼吸機相關肺炎危險因素,制定有效的處理對策,降低肺炎發(fā)生率。方法 選取2010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急診插管患者240例。根據(jù)患者是否繼發(fā)急診插管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分別為117例和123例。回顧性分析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分析并探討兩組患者間差異,從而進一步分析急診插管后呼吸機相關肺炎危險因素。結果 觀察組年齡為(49.65±7.65)歲,術前服用抗生素34例,機械通氣時間>5d患者67例,再次插管61例,心肺腦復蘇63例,胃內容物吸入患者87例;對照組年齡為(41.67±6.56)歲,術前服用抗生素69例,機械通氣時間>5d患者51例,再次插管32例,心肺腦復蘇34例,胃內容物吸入患者62例。觀察組年齡明顯高于對照組,術前服用抗生素比例少于對照組,且機械通氣時間>5d比例、心肺腦復蘇比例、胃內容物吸入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經(jīng)統(tǒng)計學檢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年齡、機械通氣時間、再插管、心肺腦復蘇、抗生素使用、吸入胃內容物是急診插管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及時的采取防治措施是降低肺炎發(fā)生率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急診插管;呼吸機;肺炎;危險因素;對策
臨床上,氣管插管是急診過程中搶救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措施,但是該措施在搶救患者生命的同時也容易繼發(fā)感染,而呼吸機相關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則是在機械通氣過程中最常出現(xiàn)的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1]。呼吸機相關肺炎發(fā)病率交高,且危險性大,若不能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則可能導致患者直接死亡[2]。本次研究分析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并探討有效的治療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急診插管患者240例。男147例,女93例,年齡24~81歲,平均年齡(44.53±17.43)歲。現(xiàn)根據(jù)患者是否繼發(fā)急診插管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分別為117例和12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原發(fā)病病情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
1.2實驗方法 回顧性分析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分析并探討兩組患者間差異,從而進一步分析急診插管后呼吸機相關肺炎危險因素。
1.3評價指標 年齡;機械通氣時間;再插管;心肺腦復蘇;抗生素使用時間;吸入胃內容物[3]。
1.4評價方法 單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4]。
1.5統(tǒng)計學方法 對結果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分析,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率的比較采???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判斷標準。
2 結果
2.1兩組單因素對比 觀察組年齡為(49.65±7.65)歲,術前服用抗生素34例,機械通氣時間>5d患者67例,再次插管61例,心肺腦復蘇63例,胃內容物吸入患者87例;對照組年齡為(41.67±6.56)歲,術前服用抗生素69例,機械通氣時間>5d患者51例,再次插管32例,心肺腦復蘇34例,胃內容物吸入患者62例。觀察組年齡明顯高于對照組,術前服用抗生素比例少于對照組,且機械通氣時間>5d比例、心肺腦復蘇比例、胃內容物吸入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經(jīng)統(tǒng)計學檢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多因素分析 年齡(b=0.898,r2=0.682)、機械通氣時間(b=1.103,r2=0.702)、再插管(b=1.701,r2=0.812)、心肺腦復蘇(b=1.681,r2=0.794)、抗生素使用(b=1.721,r2=0.702)、吸入胃內容物(b=1.602,r2=0.776)是急診插管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見表2)。
3 討論
急診插管是臨床急診科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但在插管過程中存在一些相關危險因素可以造成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嚴重的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健康。
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年齡、機械通氣時間、再插管、心肺腦復蘇、抗生素使用、吸入胃內容物是急診插管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
針對不同的危險因素,及時的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是至關重要的。首先,在患者插管之前給予患者服用適量抗菌藥物,抗菌藥物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殺滅進入到患者呼吸系統(tǒng)的病原菌,從而達到降低肺炎發(fā)生的概率,但同時要注意避免大量濫用抗生素,造成耐藥性[5]。對于年齡大、抵抗力弱的患者可以提高免疫力,給患者充分的營養(yǎng),保證機體的正常代謝需要,對于免疫力十分低下的患者可以給予服用適量激素,提高免疫力,防止感染發(fā)生。插管時間以及再次插管也是造成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盡量減少患者插管時間,降低患者再次插管的發(fā)生率,從而降低肺炎的發(fā)病率[6]。有些患者在插管過程中會發(fā)生吸入胃內容物事件,為了有效的預防這一問題,阻止胃內容物的吸入,在插管時,醫(yī)護人員要幫助患者排除胃內容物,防止胃內容物反流至呼吸系統(tǒng),造成細菌滋生,引發(fā)肺炎[6]。對于已經(jīng)發(fā)生呼吸機相關的肺炎患者,要及時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對病原菌進行檢測,并進行藥敏試驗,避免藥物濫用影響治療效果,并產(chǎn)生耐藥性。
綜上所述,年齡、機械通氣時間、再插管、心肺腦復蘇、抗生素使用、吸入胃內容物是急診插管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及時的采取防治措施是降低肺炎發(fā)生率的重要措施[6]。
參考文獻:
[1]孫曉容.呼吸機相關肺炎的預防和護理對策[J].重慶醫(yī)學,2009,38(4):497-499.
[2]周勤,田君,鄭凱中,等.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預防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1):31-33.
[3]葉遠玲,章渭方.老年患者心臟直視術后呼吸機相關肺炎的臨床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8):1294-1295.
[4]王麗.氣道物理干預對呼吸機相關肺炎預防作用的臨床研究[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4,36(1):68-70.
[5]史冊.呼吸機相關肺炎20例致病菌和藥敏分析[J].中國基層醫(yī)藥,2009,16(7):1221-1222.
[6]吳愛萍,潘純,郭風梅,等.呼吸機管路更換對呼吸機相關肺炎影響的薈萃分析[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12,21(6):587-591.
編輯/蘇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