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腹腔鏡和常規(guī)手術在疝修補術中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對來我院診治的40例患者入院資料進行分析,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修補手術治療,實驗組采用腹腔鏡下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TEP)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實驗組95%治療效果理想,高于對照組(90%)(P<0.05);實驗組95%對我院治療總體滿意,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術中出血量為(20.6±5.2)ml、術后恢復時間為(2.6±0.4)d,短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5%,低于對照組(7.5%)(P<0.05)。結論 腹股溝疝發(fā)病率較高,臨床上在腹腔鏡進行疝修補效果理想,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腹腔鏡;常規(guī)手術;疝修補術;治療效果
腹股溝疝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這種疾病機制復雜,誘因也比較多,患者發(fā)病時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腫塊、疼痛等,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近年來,腹腔鏡在疝修補中使用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1]。為了探討腹腔鏡和常規(guī)手術在疝修補術中的臨床治療效果。對2013年4月~2014年4月來我院診治的40例患者入院資料進行分析,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來我院診治的40例患者病歷資料等進行分析,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有20例,其中男例14,女6例,患者年齡為22~73歲,平均年齡為(59.3±1.2)歲;對照組有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患者年齡為20~76歲,平均年齡為(56.7±0.8)歲。研究中,兩組對其治療方案等均完全知情權,實驗均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等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手術治療,具體方法如下:腰硬聯(lián)合麻醉起效,取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3cm至外環(huán)口做平行于腹股溝韌帶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筋膜,打開腹外斜肌腱膜,保護髂腹下、髂腹股溝神經,打開提睪肌,暴露回納疝囊,若疝囊過大則中段離斷疝囊,游離精索,置片狀補片于腹膜前,及腹內斜肌前,逐層縫合。
實驗組采用腹腔鏡下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TEP)手術治療,具體方法如下:均氣管插管全麻滿意,患者取頭低足高臥位,主刀醫(yī)師及助手立于患者健側。臍部下緣偏健側做1.5cm切口,避開中線,切開腹直肌前鞘,拉開腹直肌后以手指在后鞘前方鈍性分離,然后經此間隙插入1.5cmTrocar,導入腹腔鏡,建立CO2氣腹,維持壓力12mmHg,置入0°腹腔鏡,鏡推法擴大腹膜前間隙,直視下在臍與恥骨連線中上,中下1/3處各置入一直徑5mmTrocar,置入無損傷分離鉗,充分推剝擴大間隙,內側到達恥骨聯(lián)合,外側到髂前上棘,充分顯露腹股溝韌帶,恥骨梳韌帶,腹壁下動脈,精索和腹股溝內環(huán)口。直疝疝囊游離后不需要處理,斜疝疝囊如果較小就完全剝離,疝囊較大時將疝囊與精索游離后結扎后切斷疝囊,遠端保留不處理。疝囊剝除后可以看到腹膜返折線,使腹膜與精索完全分離,擴大腹膜外間隙,直到髂前上棘腰大肌表面,精索前后均壁化游離,距離內環(huán)口至少5cm。放置補片我們選擇的是通用公司的3D補片,用分離鉗自觀察孔鏡置入,補片放置的原則是內側越過中線,下方過恥骨梳韌帶,外側覆蓋內環(huán)和精索并延伸到腰大肌表面,亦無需縫合固定,直視下排出氣體,確保補片平整不卷曲,使腹膜貼緊固定補片。術中若發(fā)現(xiàn)滲血較多者予放置皮下負壓引流球[2]。
1.3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 利用SPSS16軟件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并進行χ2檢驗,實驗結果采用(x±s)表示,P<0.05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本次研究中,實驗組95%治療效果理想,高于對照組90%(P<0.05);實驗組95%對我院治療總體滿意,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本次研究中,實驗組術中出血量為(20.6±5.2)ml、術后恢復時間為(2.6±0.4)d,短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5%,低于對照組(7.5%)(P<0.05),見表2。
3 討論
腹股溝疝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這種疾病機制復雜,誘因也比較多,患者發(fā)病后臨床癥狀也相對較多。本次研究中,實驗組95%治療效果理想,高于對照組90%(P<0.05);實驗組95%對我院治療總體滿意,高于對照組(P<0.05),這個結果和相關研究[3]結果類似。這種治療方法和傳統(tǒng)開放性疝修補術相比優(yōu)勢較多,具體如下:①TEP術能夠保證手術中具有比較清楚的視野,并且能準確的區(qū)別其他組織,清楚的辨認血管的位置和走行,避免對患者造成二次損傷,并且患者手術后疼痛更輕、患者恢復時間也更快;②TEP比較傳統(tǒng)開放手術患者恢復時間更短,痛苦更少,外觀更美觀;③TEP術下能夠同時進行對側疝修補,手術后患者腸道功能恢復較快,患者手術完全在腹膜外操作,不干擾腹腔內臟器,補片不固定。但是,患者采用TEP治療腹股溝疝時要嚴格掌握手術適合癥狀與常見的禁忌。本次研究中,實驗組術中出血量為(20.6±5.2)ml、術后恢復時間為(2.6±0.4)d,短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5%,低于對照組(7.5%)(P<0.05),這個結果和相關研究[4]結果類似。
綜上所述,腹股溝疝發(fā)病率較高,且機制也比較復雜,臨床上在腹腔鏡進行疝修補效果理想,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嚴命熔,林深,熊克輝.開放式TEP修補腹股溝?。ǜ?0例報卻[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33):34-36.
[2]劉衍民,李宇洲,李成昌.微型腹腔鏡小兒疝高位結扎術及臨床應用價值[J].中國現(xiàn)代手術學雜志,2010,11(4):251-252.
[3]黃紹華,藍碧洋.腹腔鏡疝修補術與無張力疝修補術的療交交對比分析[J].白求恩軍醫(yī)學院學報,2012,10(3):193-194
[4]饒珠峰,李興艷,馬忠才,等.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和腹腔鏡疝修補術的臨床對比研究[J].吉林醫(yī)學,2012,33(19):4105-4106.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