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和評價中醫(yī)辨證治療慢性腎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78例慢性腎炎患者,辨證分型,進行中醫(yī)辨證治療,以1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結果 肺腎氣虛證患者20例,總有效率為95.0%(19/20);肝腎陰虛證患者18例,總有效率為83.33%(15/18);脾腎陽虛證患者22例,總有效率為81.92%(18/22);氣陰兩虛證患者18例,總有效率為66.67%(12/18)。結論 通過對慢性腎炎患者進行中醫(yī)辨證治療,能夠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中醫(yī)辨證;慢性腎炎;療效
慢性腎炎雖病情復雜,但比較公認的病機是本虛標實之證。本虛涉及肺、脾、腎三臟的虧虛和氣血、陰陽的不足,標實則主要是外感、水濕、濕熱、血瘀、濕濁等。慢性腎炎有水腫、蛋白尿、高血壓三大癥,在某個階段常以一個表現(xiàn)為主,因此也可以據(jù)主癥進行辨證[1]。選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78例慢性腎炎患者,進行中醫(yī)辯證治療,療效明顯,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78例慢性腎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36例,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39.2±5.2)歲,病程6個月~8年,平均病程4.2年。
1.2方法 辨證分型,進行中醫(yī)辨證治療,①肺腎氣虛辯證治療方法:參苓白術散合二至丸加減。黨參15g、山藥15g、白術10g、茯苓20g、米仁10g、桔梗6g、甘草6g、蓮肉9g、扁豆12g、砂仁3g、女貞子15g、旱蓮草15g、杜仲15g;②脾腎陽虛水腫型辯證治療方法:肢體甚至全身水腫。腰酸肢冷,面色蒼白,大便稀薄,尿少色清,舌淡胖,苔白膩,脈沉細。真武湯加味。附片6g、茯苓9g、白芍9g、于姜9g、白術6g、肉桂3g、補骨脂12g、大腹皮15g、車前子15g、黃芪15g、黨參15g;③肝腎陰虛辯證治療方法:麥味地黃湯加減。麥冬12g、五味子10g、黃柏10g、萸肉10g、生地15g、澤瀉10g、山藥10g、茯苓20g、丹皮12g;④氣陰兩虛辯證治療方法:腰酸遺精,肢體微腫或不腫,心悸氣短,面色無華,神疲倦怠,咽干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方藥:參芪地黃湯加減。黨參12g、黃芪20g、生地10g、萸肉10g、山藥10g、茯苓10g、丹皮10g、澤瀉10g。觀察患者治療療效。
1.3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數(shù)理統(tǒng)計軟件SPSS19.0對收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與統(tǒng)計分析,并進行χ2檢驗,P<0.05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意義。
2 結果
肺腎氣虛證患者20例,總有效率為95.0%(19/20);肝腎陰虛證患者18例,總有效率為83.33%(15/18);脾腎陽虛證患者22例,總有效率為81.92%(18/22);氣陰兩虛證患者18例,總有效率為66.67%(12/18)。
3 討論
慢性腎炎患者根據(jù)當時的不同癥狀,可歸屬中醫(yī)文獻中的\"腰痛\"、\"虛勞\"、\"水腫\"、\"尿血\"等范疇。其病因主要是由于腎虛不能運化水濕、藏精微以及體虛,易于感受或兼夾濕熱、熱毒及淤血等病邪。慢性腎炎患者的尿血多由腎陰受損,虛火內動,灼傷陰絡引起。慢性腎炎血壓增高明顯時出現(xiàn)的頭暈、頭痛。甚至視物模糊,則是肝腎陰虛、水不涵木所致。水腫則是脾、腎及三焦氣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謝障礙發(fā)生的癥狀。許多慢性腎炎患者的病情加重多數(shù)與\"虛人夾感外邪\"有關。臨床觀察。慢性腎炎患者的病機演變。大多有由氣虛-氣陰兩虐-陰陽兩虛-虞中夾實(本虛標實)的過程,而病位則多數(shù)有由腎-肝腎或牌腎-多臟腑病變逐步發(fā)展的規(guī)律。
慢性腎炎中醫(yī)辨證可分為四個證型。凡具備以下任何三項者,即可辨證為該型:①肺腎氣虛:面浮肢腫,面色萎黃[2]:少氣無力;易感冒;腰脊酸痛;舌淡苔白潤,有齒印,脈細弱;②脾腎陽虛:浮腫明顯,面色蒼白:畏寒肢冷;腰脊酸冷或脛酸腿軟,足跟痛:神疲、納呆或便溏:性功能低下或月經(jīng)失調:舌嫩淡胖有齒印,脈沉細或沉遲無力;③肝腎陰虛:目晴干澀或視物模糊:頭暈耳鳴;五心煩熱,口干咽燥;腰脊酸痛或夢遺,或月經(jīng)失調;舌紅少苔,脈弦數(shù)或細數(shù);④氣陰兩虛:面色無華;少氣乏力或易感冒;午后低熱或手足心熱;口干咽燥或長期咽痛,咽部暗紅;舌質偏紅少苔,脈細或弱[3]。
慢性腎炎除本臟自病外。尚可累及肺、脾、肝等臟器。而且,隨發(fā)病誘因的不同,可伴有風寒、風熱、水濕、濕熱、瘀血、濕濁等邪實的癥候,出現(xiàn)虛實夾雜、本虛標實的各種病理變化。因此,中醫(yī)治療慢性腎炎不僅要考慮腎臟本身所出現(xiàn)的各種病理變化,還要考慮到腎病累及肺、脾、肝等臟器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臨床癥狀,還須進一步考慮到六淫、飲食、情志,皮膚癤腫等外界因素對臟腑影響時出現(xiàn)的各種復雜癥候,在治腎過程中結合運用治肺、治脾、治肝、祛邪等手段,達到益腎的目的,使腎臟的病理損害在糾正患者體質的過程中自然得以恢復,并使之不易復發(fā)。慢性腎炎在其形成、發(fā)展,直至腎功能衰竭的整個過程中,無不內涵[4]。\"虛\"之本質,\"本虛\"貫穿疾病的始終,是一個突出的病理現(xiàn)象。慢性腎炎這一病理特點,決定了在扶助正氣的基礎上輔以祛除病邪的治療法則是中醫(yī)治療慢性腎炎的主要指導思想。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摸索并總結了豐富多樣的扶正法則,如溫腎健脾、健脾補腎、補養(yǎng)肝腎、氣血雙補、填精補虛、益腎潤肺、補血固精等,極大地提高了臨床療效。當然,注重扶助正氣,并不排除祛邪方法的運用, \"邪去正安\",故祛邪法在客觀上亦起到了扶正的目的。譬如,慢性腎炎在浮腫明顯時,往往采取利水、逐水的治法,其目的也是要恢復肺脾腎對水液代謝的調節(jié)作用,而即便是利水,若與補氣、培脾、養(yǎng)肺、益腎等方法同用,其效果較之單純用利水祛濕等祛邪方法要強得多。①清熱解毒類:慢性腎炎的發(fā)生、復發(fā)、遷延不愈,與某些細菌或病毒感染有關。臨床常用的清熱解毒藥有:白花蛇舌草、銀花、連翹、半枝蓮、蒲公英、七葉一枝花、一枝黃花、魚腥草等:常用的清熱利濕藥有:遍地香(金錢草)、篇蓄、鹿銜草、龍須草、豬苓、茯苓、石韋、蘆根等;②活血化瘀類:實驗證明,該類藥物有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改善腎功能效果,且該類藥物尚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可通過抑制或增強免疫反應,或促進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的吞噬功能,促進炎癥的吸收,抑制變態(tài)反應,或者通過抗凝血改善局部組織血液供給及軟化纖維等作用,促進組織修復。對已沉積的抗原抗體復合物有促進吸收和消除作用。中醫(yī)臨床治療慢性腎炎時,常在健脾益腎的基礎上加一些清熱解毒或活血化瘀藥物,其目的也是為了提高臨床療效。本組資料顯示,通過對慢性腎炎患者進行中醫(yī)辨證治療,能夠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余熹.慢性腎炎中醫(yī)辨證分型治療[J].江西中醫(yī)藥,2014,06:8-10.
[2]羅德智.中醫(yī)辨證治療慢性腎炎56例臨床效果分析[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4,15:73-74.
[3]馬劉存.中醫(yī)辨證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的臨床療效評價[J].中外醫(yī)療,2014,08:116+118.
[4]劉立昌,余洪磊,劉旭生,等.216例慢性腎炎患者黏膜炎癥、誘因、體質與中醫(yī)證型分析[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4,03:638-641.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