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了裸露山頭治理工作的建議及保障措施,對當前裸露山頭的治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裸露山頭;治理;建議;措施
中圖分類號: "S757.9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 "DOI編號: " 10.14025/j.cnki.jlny.2015.22.085
近年來,我國各地因建設需要進行了開山采石、建設取土等工程活動,導致山體巖石裸露,山體破碎,土層巖石大面積裸露。裸露破壞了生態(tài)植被,降低了整體生態(tài)功能,加劇了水土流失,影響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自然景觀。
1 裸露山頭的治理建議
1.1廢棄礦山的治理
1.1.1 裸露平臺的治理 每一處裸露山頭都有相對平緩的裸露平臺,對于平臺的治理應以生物治理為主,配合少量工程治理。
對于山坡裸露型的平臺,可對整個平臺進行適當?shù)钠秸?,鋪墊30厘米以上厚度的客土,以供生物治理;與石壁接觸處設置排水溝,以防雨水沖刷,加大水土流失;在平臺外緣出口處構筑擋土結構(如擋土墻等),以防止沙土流失淤積河床庫塘,阻塞道路、埋壓農(nóng)田,甚至對水利、水電設施的危害。
經(jīng)簡單工程處理的平臺,可以種植地錦(爬山虎)、楊樹、樟子松等達到綠化、遮擋石壁及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效果。
1.1.2 裸露邊坡的治理 裸露邊坡按巖土組合分為巖質和土質兩種類型。按邊坡的坡度分為陡坡和緩坡兩種?,F(xiàn)按不同的坡型提出相應的治理建議。
巖質邊坡的治理。對于邊坡高度小于15米的石壁,可利用平臺植樹進行遮擋,一般不需要再做進一步治理;沒有平臺可植樹進行遮擋的,或者平臺有其他用途不進行植樹的,可在石壁基部種植攀緩能力強、可沿石壁自行爬上的植物,如爬山虎等,達到沿石壁攀援覆蓋效果。
對于邊坡高度大于15米的石壁,在平臺植樹不能遮擋到的上方,可采用噴射植被混凝土等方法進行治理,并在坡頂種植耐瘠薄、生長快的植物,如樟子松等,達到沿石壁懸垂覆蓋的效果。另外,對于比較破碎和有地下水的石壁,可在石縫中種植耐瘠薄的植物,達到補充覆蓋的效果。
對于坡度較緩可覆土的石坡,經(jīng)覆土后可同時種植樹木和藤、草本類植物,進行混交種植綠化,并采取排水與擋土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產(chǎn)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
土質邊坡的治理。對土質邊坡的治理,在臺階種植樹木和藤及草本類植物進行綠化,并采取排水措施(在坡頂設置截水溝和在臺階上設置排水溝)。
2 生產(chǎn)礦山的治理
一是各礦山應重新編制開發(fā)利用方案和治理方案,實現(xiàn)分臺階式開采,要求每個臺階高度在10米以內(nèi),為復綠創(chuàng)造條件。停采的臺階要及時覆土植樹綠化;二是在堆料平臺四周全部植樹2~3排,選擇易于成活且成長較快的樹種,通過種樹造林在平臺周邊形成較好的綠色屏障;三是對廢棄土、石堆進行覆土,同時種植樹木和藤及草本科類植物,進行混交種植。對于土石堆積坡度過大、不穩(wěn)定的,要采取砌擋墻等措施進行加固處理,防止發(fā)生崩塌、滑坡。對已覆土、種樹的要加強防洪排澇工作,加強邊坡護理,設置截、排水溝等設施,防止水土流失和產(chǎn)生泥石流沖毀已整治的成果。
3 治理實施的保障措施
3.1 落實資金,確保治理工作順利開展
裸露山頭點多面廣,治理任務重、費用高,需多方籌措治理資金。按照“誰開采、誰治理”的原則,有業(yè)主的由其負責裸露山頭恢復治理的工作和費用,到期延續(xù)開采的,實行生態(tài)恢復保證金制度。對歷史遺留的廢棄礦山造成的裸露山頭難以落實業(yè)主的,林業(yè)局負責提供苗木,鄉(xiāng)(鎮(zhèn))政府負責組織治理。
3.2 加強督查,確保治理任務完成
裸露山頭治理工作時間緊,任務重,政府要加強檢查,并定期將工作進展情況進行通報。對進展順利的予以表揚,對進展緩慢及措施不得力的予以通報批評,責成限期整改。對現(xiàn)采礦山,不按要求進行開采、治理綠化的,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予以警告直至停業(yè)整頓。延續(xù)開采實行生態(tài)恢復保證金制度,而未能按規(guī)定對土地生態(tài)恢復與治理的,不退還該保證金,由主管部門組織治理。
3.3 加強管護,建立養(yǎng)護長效機制
治理不容易,維護更艱難。各裸露山頭點治理后,各有關治理單位都要把每個治理點的管護責任落實到個人,明確其管護的責任和范圍,繼續(xù)做好日常維護工作,鞏固治理成果,真正做到水有人澆、樹有人護,建立復綠后的養(yǎng)護長效機制。
3.4 嚴厲打擊非法采礦行為
各級行政執(zhí)法部門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加強日常監(jiān)督,嚴厲打擊關閉治理后死灰復燃行為及其他非法盜采行為,發(fā)現(xiàn)一起要堅決徹底嚴厲打擊一起,對責令停止開采拒不停止及構成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作者簡介:潘兆軍,東遼縣凌云鄉(xiāng)林業(yè)工作站,工程師,研究方向:裸露山頭治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