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科學技術服務體系指政府主導所創(chuàng)辦的非贏利的、傳播領先科學技術、普及知識科學技術及確保群眾根本科學技術需求的多種科學技術服務和機構的綜合。公共科學技術服務體系的基本特性之一是公共性。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公共科學技術服務體系的要求越來越高,公共科學技術的建設是目前發(fā)展的趨勢??萍拣^既是國家公共科學技術服務職能的承擔者和體現(xiàn)者,又是公共科學技術設施。國家設立科技館的目的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科學技術的要求,推動大眾科學技術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科技 科技館 服務
中圖分類號:G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b)-0229-01
公共科學技術服務體系的基本特性之一是公共性。科技館既是國家公共科學技術服務職能的承擔者和體現(xiàn)者,又是公共科學技術設施。國家設立科技館的目的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科學技術的要求,推動大眾科學技術的全面發(fā)展。
目前,我國科技館大都是屬于財政撥款的事業(yè)單位,在當前事業(yè)單位改革時期,科技館更是被列為了公益一類事業(yè)單位,可見我們政府對科技的重視程度??萍拣^的主要功能定位是展覽,在展覽的基礎上開展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科技活動。
科技原本就是大眾的,是全人類的。然而廣大公民以何種形式接觸到科技,進而提升科學素養(yǎng),是亟待探討的問題。有數(shù)據(jù)顯示,2010年最新發(fā)布的中國第八次公民科學素養(yǎng)調查顯示,2010年,全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養(yǎng)的比例為3.27%,這顯示中國人整體科學素養(yǎng)偏低,在與2001年的歐盟15國、美日等國比較時發(fā)現(xiàn),中國人對科學知識的了解排名倒數(shù)第一,可見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差距甚大。橫向比較如此,縱向比較中,公民科學素質城鄉(xiāng)差距十分明顯,勞動適齡人口科學素養(yǎng)不高,大多數(shù)公民對于基本科學知識了解程度較低,在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等方面更為欠缺,一些不科學的觀念等仍然存在??梢?,我們的科普更應該向基層傾斜,我們的科普工作更應該社會化,如果僅僅靠科技館、博物館、文化館等進行全民科普,可謂是杯水車薪,而只有各個部門都兼具科普任務,我們的全民科學素質才會顯著提升。
科技館作為一種社會化科普工具,隨著國家對科技傳播和提升公眾科學素質的重視,在國家級、省級科技館之外,一批地市級乃至縣級科技館陸續(xù)建成。10多年前,一些科技館研究者就發(fā)現(xiàn),我們在建設科技館時無從下手,沒有建設標準,致使全國各地在科技館建設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功能定位存在不少偏差。有鑒于此,2007年,中國科協(xié)與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建設部等單位共同編制了《科學技術館建設標準》。這一文件的核心精神,就是以總建筑面積和常設展廳面積等硬件條件是否合格、建筑面積是否與科技館服務范圍匹配、以及是否可以開展教活動等因素,作為判定科技館是否達標的依據(jù)。這一套判斷標準,為中國的科技館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2007年以后建成的科技館,在建筑標準、功能定位、展覽教育體現(xiàn)等方面都有著嚴格的標準,有著更社會化的功能。
2014年,中國科協(xié)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徐延豪在地方《全面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工作會議上指出,中國特色科技館體系已經(jīng)初步形成。目前全國科技館總數(shù)達357座,年接待公眾達3000萬人次。徐延豪書記給出的這兩個數(shù)據(jù),即是中國科技傳播“骨架”的真是樣貌。2007年以來,我們科技館已經(jīng)有了建設標準,全國各地科技館建設皆依據(jù)以此,我們不可能建成千篇一律的科技館,因此,如何獨具自己的特色,既能體現(xiàn)最新科技,又能令人印象深刻,又帶來持續(xù)的吸引力,無疑為一種挑戰(zhàn)。以臨沂市科技館為例,臨沂市科技館實行“兩條腿”并行走路,在重視科技展品展覽、研發(fā)新展品的同時,開展了前沿影院建設,引進了國內為數(shù)不多的“球幕影院”等,使臨沂廣大市民,“足不出戶”便可以感受前沿科技,提升幸福指數(shù)。
加強橫向交流與合作,探索有效整合區(qū)域科學技術資源。和“科技量”重的高等院校、科學技術單位等單位合作,與博物館、紀念館等優(yōu)質科學技術資源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實現(xiàn)雙贏及多贏,資源共享,以合作簽約、聘請名家、購買服務、吸收人才等形式,不斷加強公共科學技術產(chǎn)品的供給,提高公共科學技術服務的水平。
縱向流通無阻,讓科技館真正“流動起來”。國家級、省級、地市級、縣級科技館聯(lián)動,展品、科技資源借位互相展覽。2011年3月,中國科協(xié)啟動了“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建立了科學家與大眾媒體廣泛溝通的渠道,這是讓科技真正流入到科技館的重要渠道。科技館提供科學普及的場所,如何這種固定展廳變成流動的展廳,讓學生們不出校門就能感受到科技帶來的服務,是我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翱破沾笈褴嚒弊鳛榱鲃涌萍拣^的一種形式,現(xiàn)在已經(jīng)全面走向了學校、廣場、農村等場所,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偏遠地區(qū)看不到 科技館的不足,但如何創(chuàng)新形式,剛更多的受眾人群感受科技魅力尤為重要。
充分發(fā)揮科技館基本“展覽教育”功能。當前,國內眾多科技館都存在面積大、工作人員少的局面,而科技館大多數(shù)展品均屬互動性展品,因此,招募臨時科普志愿者是大多數(shù)科技館的一種管理體制。臨時科普志愿者最大的特性就是“流動性”,所以如何讓科普志愿者在流動的同時保證科技館正常運轉亟待探討。如臨沂市科技館,志愿者分為兩種:一種是固定志愿者,他們從科技館一期開館至今都一直工作在一線展廳;另一種是我們建立了科普志愿者數(shù)據(jù)庫,周末或節(jié)假日人多的時候,我們會從庫里隨機抽調一部分充實到展廳工作。我們對兩種志愿者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對于固定志愿者,我們定期進行素質提升培訓,進行展品原理延伸,對科普志愿者庫的志愿者,我們在充實到展廳時進行崗前培訓,培訓合格后方可上崗,保證了開館效果。
“廣納人才”,吸引專業(yè)對口人員為科技館發(fā)展保駕護航。眾所周知,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幾乎沒有設置“科技館”這一專業(yè),因此,我們館也就沒有定向培養(yǎng)人才,這是科技館發(fā)展的一大空白,也是一大遺憾。但科技館是大科普,因此,只要與科普或科技沾邊的,都可以納入科技館大規(guī)劃中。近幾年,科技館類對吸納人才可謂下足了功夫,招募工作人員最低設置為大學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分別都充實到各層級科技館中,為科技館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生機。專業(yè)設置中,科技館吸納了各個專業(yè)口的人才,在任何一領域都可以大顯身手,對科技館的未來我們充滿了信心。
綜上所述,今天的科技館之于中國社會,是向公眾傳遞正能量的重要節(jié)點。每一座科技館,每一個科技館行業(yè)的從業(yè)者,都需要建立引領社會朝著光明前行的責任感。當前形勢來說,我們面臨的任務艱巨,但我們黨和政府對科技館的支持力度空前。我們所要做的,是要建立更成熟的高水平的科技館,建設專家?guī)?,邀請更多的各個領域的科學家為科技館建設出謀劃策。相信科技館定會沖破層層阻力,展示給公眾的將是一座神圣的科普殿堂。
參考文獻
[1]齊欣,趙洋,朱幼文.我國科技館轉變展覽設計思路必要性、可行性的探討[J]. 科普研究,2012(3):70-77.
[2]黃體茂.關于科技館觀眾需求的思考[J]. 中國博物館,2007(1):78-83.
[3]付森.論中國特色現(xiàn)代科技館體系建設——科技館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J]. 才智,2014(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