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討對外科急腹癥患者的觀察與護理。收集我院外科患者臨床觀察,急腹癥患者,病情快,發(fā)展迅猛,護理難度。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根據臨床護理實踐采取正確的護理措施是康復的關鍵。
關鍵詞:外科;急腹癥;觀察與護理
外科急腹癥是以急性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是一組發(fā)病急,變化快,需要緊急處理或手術的急性腹痛疾病。急腹癥的早期發(fā)現并且能在短時間內正確處理能有效降低急腹癥患者的死亡率和急腹癥患者的恢復,而臨床護理對于上述情況更是具有決定性的意義[1]。
1病理生理
1.1病因 部分外科疾病和婦科疾病成為急腹癥的病因,如腹部損傷和腹部內臟病變導致的急性感染、腹腔內臟破裂、穿孔、梗阻、扭轉、缺血和出血等,但也有少數是有內科疾病引起、誤服腐蝕性或異物等誘發(fā)。
1.2病理生理
1.2.1內臟性疼痛 疼痛特點是:①痛覺遲鈍,對刺、割、燒灼等刺激不敏感,但對較強的張力(如牽拉、膨脹、痙攣)及缺血、炎癥較敏感;②痛感彌散,定位不準確;③疼痛過程緩慢、持續(xù)。
1.2.2軀體性疼痛 其特點是對各種疼痛刺激能準確反映病變刺激的部位,常引起腹膜刺激征表現。
1.2.3牽涉性疼痛 指某個內臟病變產生的痛覺信號,被定位于遠離該內臟的身體其他部位。
2病情觀察判斷病情與護理
2.1生命體征的觀察 傾聽患者主訴,準確收集病史,測量T、P、R、BP等,記錄液體出入量,分析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在病情觀察中,若發(fā)現血壓下降,脈壓差縮小,脈搏快、弱,呼吸急促,腹式呼吸減弱等均是腹部病變加重的表現。特別是脈搏的測量,盡管簡單易行但卻非常重要。如脈快而脈量細,很可能有腹膜炎、腸絞窄或內出血;如脈搏由前者向后者轉化,則說明病情在進展。對此,應及時報告醫(yī)生。對體溫的觀察,一般外科急腹癥常無明顯的高熱,若出現反復發(fā)作的寒戰(zhàn)和高熱則是菌血癥的特征。多在闌尾炎穿孔合并腹膜炎時出現,在膽道系統(tǒng)疾病中寒戰(zhàn)高熱加上黃疸、低血壓為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的表現[1]。
2.2皮膚黏膜的觀察 皮膚出現蒼白、濕冷可能為休克的預兆,如肝脾破裂出血引起的腹痛;若皮膚鞏膜黃染提示有膽管梗阻;嚴重急性胰腺炎病例,可在腰部、臍部出現青灰色斑塊或在背部及臀部呈棕黃色、紫色淤斑。
2.3姿勢與體位 腹痛時由于病理改變,患者會出現特有的姿態(tài)體位,如潰瘍病穿孔者常彎腰屈膝,不敢做呼吸運動或拒絕按腹;梗阻性絞痛患者常坐臥不安或滿床翻滾;胰腺癌患者則往往會采取前傾位或俯臥位以減輕疼痛。
2.4腹部體征的觀察
2.4.1胃腸道癥狀 惡心、嘔吐是外科急腹癥常見癥狀,且常出現在腹痛之后。惡心嘔吐十分顯著者,最大可能為急性胃腸炎、高位腸梗阻和急性胰腺炎。便秘不排氣,則是腸梗阻癥狀;如發(fā)生便血、血性腹泄,應考慮到絞窄性腸梗阻、血管栓塞等可能。
2.4.2腹痛的性質和程度,常反映病變進展的情況。在觀察過程中,患者腹痛加重,往往提示病變有發(fā)展或炎癥加重,甚至發(fā)生穿孔。就一般而言,持續(xù)性鈍痛或隱痛通常是炎癥或出血刺激腹膜的結果,陣發(fā)性絞痛伴惡心嘔吐,則是腸道發(fā)生阻塞后痙攣收縮的緣故;兩種腹痛兼有者,說明炎癥與梗阻并存。
2.4.3對皮膚、鞏膜的觀察 如果皮膚、鞏膜出現黃染提示有膽道梗阻,黃疸越深說明梗阻程度越重。膜壁瘀斑,特別是嚴重的急性胰腺炎病例,可在腰部或臍部皮膚出現青灰色斑塊或在背部或臀部呈棕黃色、紫色瘀斑,一般在發(fā)病4~5d。
2.4.4對腹部體征的觀察 做為一個普通外科護士,應掌握主要手部體征的檢查。主要觀察腹部壓痛、反跳痛、肌緊張的程度及其范圍。聽診腸鳴音亢進、減弱還是消失也十分重要。腸梗阻時,腸鳴音亢進;腹膜炎時則減弱或消失。
2.5心理護理 急腹癥一旦確診后,一部分患者需要手術治療,于對需要手術治療的患者,除積極配合醫(yī)生做好各種術前準備的同時,特別需要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因為患者發(fā)病突然,病情危急,變化迅速,同時又摻雜對手術的不解和恐懼,使對患者會在短時問內產生各種心理壓力和心理要求。臨床實踐證明,良好的心理會解除患者的不良心態(tài),并把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變?yōu)闋幦?zhàn)勝疾病的內在動力[2]。
2.6疼痛護理 對診斷明確的單純性膽絞痛、腎絞痛等可給予解痙藥和鎮(zhèn)痛藥;對已決定手術的患者可適當使用鎮(zhèn)痛藥以減輕其痛苦。對診斷尚未明確的急腹癥患者,在觀察期間禁用嗎啡、杜冷丁等麻醉性止痛劑,必要時可以用阿托品解痙,用安定、魯米那等鎮(zhèn)靜,因為這些藥品不致掩蓋癥狀。在觀察期間,禁忌給患者灌腸和用熱水袋熱敷,禁服瀉藥。
2.7胃腸減壓 急腹癥患者根據病情大多需禁食、胃腸減壓,可減輕消化道的積氣積液,緩解消化道梗阻,對消化道穿孔患者可避免消化液進一步漏人腹腔,減輕腹腔污染。護理時要保持胃腸減壓有效的負壓吸引,并需輸液以維持水電酸堿平衡。
2.8配合完成輔助檢查 動態(tài)觀察實驗室檢查結果變化,協(xié)助作好X線、CT、B超、腹穿、直腸指檢等特殊檢查。
2.9做好術前準備 大多數外科急腹癥需要手術治療,應迅速配合醫(yī)師做好急診手術前準備工作,做好配血、備皮、術前用藥、氧氣吸人等工作,并迅速與手術室聯(lián)系。
2.10術后護理 多數急腹癥是在緊急狀態(tài)下手術的,術后易發(fā)生各種并發(fā)癥,需高度重視術后護理。
2.10.1繼續(xù)觀察生命體征 術后嚴密監(jiān)測生命體征,尤其對于病情危重、手術復雜、血壓不穩(wěn)定、用心電監(jiān)護者,應嚴密觀察有無術后出血的發(fā)生。
2.10.2引流管的護理 部分急腹癥患者術后帶有許多引流管如腹腔引流管、導尿管、胃管氧氣管等,應保持各根引流管的在位通暢,做好標記,妥善固定。觀察并記錄各種引流液的量、顏色、性質。
2.10.3預防切口感染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血壓平穩(wěn)后可協(xié)助患者取半臥位,協(xié)助其翻身拍背,指導有效咳嗽排痰,預防肺部感染;加強口腔護理,保持床單元清潔、干燥、平整,防止壓瘡發(fā)生。
3討論
急腹癥患者具有發(fā)病急、病情重、變化快等特點,在臨床工作中護理人員能否正確觀察病情變化,盡早采取有效措施,直接影響患者預后。護理人員應該用高度的責任心和靈敏的反應能力,系統(tǒng)的觀察、記錄、分析,動態(tài)、及時地觀察病情,重視急腹癥各個護理環(huán)節(jié),采取積極的護理措施。精心的觀察與護理是提高急腹癥治愈率、避免嚴重繼發(fā)病變、減少術后并發(fā)癥、促進康復的關鍵[3]。
參考文獻:
[1]王麗莉.外科急腹癥患者的觀察與護理[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3(5).
[2]宋麗美,王雅琪,王蕊,等.淺談外科急腹癥患者的心里護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34).
[3]薛冬梅.普外科急腹癥患者的臨床護理[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1(07).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