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1歲的董家驥老人一生未婚,他是原武漢市葛店化工廠的老職工,曾經(jīng)一直住在該廠位于葛店的招待所里。去年7月,招待所面臨拆遷,老人被要求搬出去。家住洪山區(qū)關山街葛店社區(qū)的廖敏和嚴曉燕夫婦,將董家驥接回家中照顧,并決定為老人養(yǎng)老送終。廖敏之所以把董家驥當親人來照顧,是因為28年前老人給饑腸轆轆的他下了一碗面,讓他感念至今。
外人都以為他們是老人的親兒女
廖敏和嚴曉燕今年都是43歲,住在武漢市葛店社區(qū)。記者來到他們家時,一家人正在看電視。如果不是聽董家驥老人親口所說,很難讓人意識到,這位老人并不是廖敏家的“一份子”。老人告訴記者:當初廖敏夫婦要接他到家來住時,他有點猶豫,因為擔心會影響廖敏一家人的正常生活。住了半年多后,他徹底打消了顧慮。廖敏夫婦把他當作親人來照顧,一日三餐,二人輪流做飯給他吃;晚上睡覺前,廖敏會端來熱水幫他洗腳,做足底按摩。因為身患糖尿病,他每晚起夜四五次,廖敏就特地在他的臥室里準備了痰盂。
“為了打消他的顧慮,我和老婆主動提出簽一個贍養(yǎng)協(xié)議?!绷蚊艚榻B,2014年7月,董家驥老人住的招待所面臨拆遷,在自己的再三要求下,老人才答應搬到他家。剛開始幾個月,老人很不注意飲食,導致血糖血壓一度失去控制,顯得有點自暴自棄。他和老婆知道老人心中有顧慮,于是在今年2月,與老人簽下了一份協(xié)議,承諾無償贍養(yǎng)老人直至去世。
“我們也的確是這么做的?!眹罆匝嗾f,今年春節(jié)過后,董家驥前后4次住院。在這期間,她和老公輪流去醫(yī)院照顧老人,惹得老人的病友們羨慕不已,“都以為我們是他的親兒女?!?/p>
“我沒有房產(chǎn),也沒有什么存款,你說他們這是圖個什么?”董家驥說,住的地方拆遷后,他每個月可以拿到1200元的安置費。他把存折交給廖敏夫婦,但是夫婦倆從來不去取錢。
始終銘記著28年前一碗面的恩情
談起與董家驥的緣分,廖敏說這都是因為28年前的一碗面。
那是1987年,15歲的廖敏從恩施老家趕到葛化廠頂父親的班,到招待所時已是晚上7點多。董家驥見廖敏饑腸轆轆,就給他下了一碗面條。當時,廖敏覺得這碗面是他從小到大吃過的最好吃的面。自那以后,他就把董家驥當成了親人。
1996年,廖敏和嚴曉燕結(jié)婚。婚后,他們在葛化廠開了一間小飯店,二人經(jīng)常把董家驥接到店里吃飯。2007年,廖敏一家搬到葛化社區(qū),每逢節(jié)假日,他們就會買些營養(yǎng)品,抽空去看望老人,給他買些營養(yǎng)品。2009年至2011年,夫妻倆又回到葛化廠承包食堂,他們堅持每天給老人送飯。
“我覺得跟他老人家特別有緣。”嚴曉燕笑著說。認識廖敏之前,嚴曉燕在董家驥住的招待所上班,經(jīng)常幫董家驥洗衣服。而她之所以跟廖敏結(jié)婚,也是因為看到廖敏為人憨厚老實,對老人非常有愛心。
嚴曉燕的父母嚴國文和胡明珠兩位老人也住在葛店社區(qū),他們對于女兒和女婿的做法非常支持,也把董家驥當作親人。
74歲的嚴國文說,他和董家驥以前是同事?,F(xiàn)在每天上午,董家驥定時到嚴國文家去串門。每次董家驥到家里坐定后,嚴國文就給這位老大哥泡上一杯茶,拿出家中訂閱的報紙,二人一邊看報,一邊談論熱點時事。
“出門搭車,我們也會先幫他找座位?!焙髦檎f,有時候他們?nèi)齻€人結(jié)伴出去走走,她和老伴總會隨身帶個小板凳,人多沒有位置時,就讓董家驥坐在小板凳上。
嚴國文說,他和老伴生養(yǎng)了5個子女,相信等到他們老到不能動的那一天,兒女們也一定會像照顧董家驥一樣照顧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