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還原真實孫中山
孫中山在早期,有過大量的親日言論以及行為,最典型的就是多次向日本人承諾:幫助我革命,事成之后,我把滿洲(東北三?。┪薪o你們?nèi)毡局卫怼?/p>
于是,有不少歷史愛好者,說孫中山是個親日派、漢奸、賣國賊……
但其實在1915年“二十一條”事件發(fā)生之后,孫中山對日本的態(tài)度,已經(jīng)逐漸由“親近”走向了反感、防范,甚至是對抗。
那么,怎么證明孫中山在他人生的后期走向了反日呢?我們都知道,親日也好,反日也罷,都屬于心理活動的范疇,是很難做到準確證明的,唯一有跡可尋的,就是孫中山在他生命最后幾年間的涉日言論。我們沒有辦法窺探孫中山的內(nèi)心,但是孫中山的言論,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的心理活動。
不妨通過史料,看看孫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年間,發(fā)表過什么樣的“涉日”言論。
第一條“涉日”言論,是刊登在1919年6月24日《民國日報》的一篇訪談文字,名為《孫中山先生答<朝29
日新聞>記者書》。在這篇訪談中,孫中山對日本《朝日新聞》記者,發(fā)表了自己對日本擴張國策的反感,以及對日本收斂其國策的期望。
在該篇訪談報道中,日本記者問孫中山:“為什么中國人這么恨日本?有沒有辦法調(diào)和兩國人民的感情?”對此,孫中山給出了一篇很長的回答,大意是:日本軍閥逞帝國主義的野心,向中國發(fā)展侵略政策,兩國的國策在根本上不能相容。例如,日本在(1914年)攻克青島的時候,曾經(jīng)對外宣稱,會將青島歸還中國,但是在巴黎和會上,日本竟然食言,要求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殖民權(quán)益。這無異是出賣中國人的舉動。中國人能不恨日本嗎?日本的政府和軍閥飛揚跋扈、為所欲為,但同時又幻想中國人民不和他對抗,反而和他親善,那豈非是白日做夢?!希望日本能懸崖勒馬,對中國從根本上取消擴張政策,東亞才能和平。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至少早在1919年五四運動之后,孫中山對日本,已經(jīng)是充滿了微詞,他對日本已經(jīng)不如辛亥革命之前那樣親近,而是充滿了警惕、防范甚至是對抗的情緒。
《新韓青年》1920年3月1日創(chuàng)刊號,刊登了一篇名為《中國前大總統(tǒng)孫逸仙氏對日本談》的文章,其內(nèi)容是孫中山于1920年1月1日接受東京《大正日日新聞》記者的訪談。
在這篇訪談中,《大正日日新聞》一名姓“大江”的日本記者對孫中山說:“希望先生您不要將我看作日本人,請您將我看作亞洲人”。
不料,孫中山很不禮貌地回了他一句:“你們?nèi)毡救烁揪筒皇莵喼奕恕薄?/p>
大江記者大吃一驚,問孫中山為何這樣說。
對此,孫中山也給予了很長的回答,其大意是:你們?nèi)毡救耸莵喼薜那致哉?,你們自稱為亞洲人,那么請你們將東三省的殖民權(quán)利(指大連、旅順、南滿鐵路等)還給中國,另外,也請你們將朝鮮半島還給朝鮮人民!
可見,到了1920年的時候,與辛亥革命前后大不相同,孫中山已經(jīng)不再談什么“將滿洲委托給日本”,而是恰恰相反,要求日本人從滿洲(大連、旅順、南滿鐵路)滾出去。
此時的孫中山,其對日本的態(tài)度,已經(jīng)和十年前有了天壤之別。
這還不算,《民國日報》于1929年7月9日刊登了一篇名為《孫中山致日本陸相書》的文章,是孫中山于1920年6月29日寫給日本陸軍大臣田中義一的一封公開信,在這封公開信中,孫中山譴責了日本的對華政策,并規(guī)勸日本改正。
由于其行文較為簡短、淺顯,其中關(guān)鍵部分的文字如下:
……近代日本對于東亞之政策,以武力的、資本的侵略為骨干,信如世人所指。而對于中國,為達日本之目的,恒以扶植守舊的、反對的勢力壓抑革新運動為事。始則極力援助袁世凱,釀成民國四、五年間之亂事。帝制問題既發(fā)生,中國人民排袁勢力勃然爆發(fā),日本輿論亦反對袁氏。日本當局知袁氏絕不能再維持國民信用,欲與中國排袁之勢力相結(jié)納,以圖伸張日本在中國之勢力,而又不欲民主主義者獲得中國政權(quán)。因利用一守舊頑固且甚于袁氏之官僚如岑春鬃者,使主南方政局;而在北方,則又假宗社黨人金錢武器,貽后日無窮之禍。此中經(jīng)過,先生為主要當事者之一人,當尚能記憶也……
可見,到了1920年的時候,孫中山確實已經(jīng)對日本的國策不以為然,并公開反對了。
不到兩個月之后的1920年8月5日,孫中山在上海接待了一個“美國議員團”,并發(fā)表了一篇演說,這篇演說被命名為《中國問題之解決:孫中山先生在美國議員團歡迎席上演說》,被刊登在1920年8月7日、8日的《民國日報》上。
在這篇演說中,孫中山大聲疾呼:廢除中日不平等條約“二十一條”、反對日本的擴張國策,其原文摘錄如下:
……我已經(jīng)看出了如何才能夠停止中國現(xiàn)在的混亂。這個問題解決的關(guān)鍵,就是廢除二十一條款。如果這二十一條款能夠廢除,就再沒有混亂了……
這二十一條款所決定的,差不多完全把中國主權(quán)讓給日本了。在這種協(xié)定底下,中國就要成了日本的附屬國、日本的陪臣國,恰和日本從前在高麗所用方法一樣……
不論現(xiàn)在有什么商量在這里進行,我們對于留存二十一條款的提件萬不承認。二十一條款和軍事協(xié)約是日本制的最強韌的鐵鎖鏈,來綁中國手腳的。實行二十一條款之統(tǒng)一的中國,就是日本把中國整個征服去了。我們革命黨一定打到一個人不剩,或者二十一條款廢除了才歇手。中國的大混亂是二十一條款做成的,如果廢除了它,就中國統(tǒng)一馬上可以實現(xiàn)……
再將時間的坐標往后推移四年———1924年。
1924年12月1日,在日本門司,孫中山接待了來訪的日本記者,這篇訪談,在史料里被稱之為《與門司新聞記者的談話》。
訪談的內(nèi)容很長,其中最為“反日”的部分,是孫中山公開呼吁、要求日本廢除“二十一條”的言論。這一部分的原文如下:
(日本記者)問:先生要廢除中國同外國所立的不平等條約,對于日本所希望的是廢除哪幾種條約呢?
(孫中山)答:如海關(guān)、租界和治外法權(quán)的那些條約,只要是于中國有害的,便要廢除,要來收回我們固有的權(quán)利。
(日本記者)問:先生對于日本同中國所立的二十一條要求,是不是也要改良呢?
(孫中山)答:所有中國同外國所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都是要改良,不只是日本所立的二十一條的要求;二十一條要求也當然是在要改良之列。中國的古話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奔偃裘绹鴮τ谌毡疽灿卸粭l的要求,你們?nèi)毡臼遣皇乔樵赋惺苣??當然是不情愿的。既是自己不情愿,拿出恕道心和公平的主張出來,當然不可以己所不情愿的要求,來加之于中國。你們?nèi)毡颈銘?yīng)該首先提倡改良!
從這一篇訪談中,也可以讀出來,孫中山要求廢除中、日兩國之間一切的“不平等條約”。
“孫中山是親日分子”說法被推翻
孫中山死后,國民黨在北伐的過程中,出于對日本殖民主義國策的警惕,打出了“打倒帝國主義”“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的口號,正是繼承了孫中山的思想。蔣介石說他自己是“總理信徒”,至少從北伐時期他的表現(xiàn)看,這話并不過分,因為當時的蔣介石繼承了孫中山晚年的救國思想,要以鐵腕手段與列強對抗,也就是所謂的“革命外交”。
歷史的悲劇之處在于,國民黨在北伐以及定都南京之后,高喊收回大連、旅順、南滿鐵路,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不巧碰上了1929年全球經(jīng)濟危機和蘇聯(lián)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日本軍閥受到經(jīng)濟上和國防上的雙重刺激。
那時,日本一方面不甘心失去既得殖民利益,另一方面出于對蘇聯(lián)南下的國防恐慌,日本軍閥悍然以武力侵占了中國東北三省,并由此引發(fā)了延綿14年之久的中日戰(zhàn)爭。
歷史雖然不容假設(shè),但是從孫中山生命最后幾年間的反日言論中,可以看得出,假如孫中山?jīng)]有那么早去世,日后在抗日戰(zhàn)場上率領(lǐng)全中國人民打日本的,也許就不是“蔣委員長”,而是“孫委員長”了。
所以,“孫中山是親日分子”的說法,并不準確,以上他的言論才表明了他對日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