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心目中的語文課應該是愉快、賞心、怡神的,散發(fā)著濃郁的語文味。語文課堂教學的本色應是什么呢?是繁瑣的講解,轟轟烈烈的討論合作,走馬觀花的多媒體展示,還是空洞的情感說教?傳統(tǒng)的講述到底要不要?語文教學應當有“語文味”。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樸歸真的思想指導下,以與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系和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宗旨,主要通過情感激發(fā)、語言品味、意理闡發(fā)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
一、目前語文課存在的問題
進入21世紀后隨著素質(zhì)教育口號地提出,舉國上下都投入了如火如荼的新課改。廣大語文教師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且讓它們成為檢查教師是否踐行新課程理念、推行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標準。從此公開教學就一定有座位圍起來,展開熱鬧討論的場面;凡是賽教課就必定要有多媒體的展示和合作互動的環(huán)節(jié)。大家都在用形式上的刻意追求漸漸沖淡了語文素養(yǎng)的本位要求,使語文教學變了味。具體表現(xiàn)如下:(1)語文課變成了思品課、科普課。(2)語言訓練落不實,課件代替了語言訓練。(3)自由誦讀的瑯瑯書聲變少,脫離文本的討論增多了。(4)文本還沒弄清楚或快速處理后,就塞進了一些課外的東西進行拓展延伸。(5)問題設置無價值,合作探究流于形式。課堂上熱鬧非凡,小組成員的任務落實卻不到位,不能各盡其責。
二、回歸本色,重拾“語文味”
語文就是“語”和“文”即語言和運用。語文味并非摸不著、看不見、非常玄乎。我們只要從語言入手,從品味語言達到運用語言。在日常教學中,著眼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引領學生通過語言文字來獲得感受,體驗情感、理解見解,使之轉(zhuǎn)化為智慧,最終積淀成文化,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
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科的教學就有明確要求: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語文實踐能力;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筆者認為:真正的的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突出語文本位,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的語文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三、語文課怎樣有“語文味”
1、導語要有情味
情感是語文教學中的靈魂,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沒有情感的教學就等于沒有明媚的春光。好的導語不但能夠很快地渲染一種詩情畫意的氣氛,而且能創(chuàng)設出“先聲奪人”詩意情境,讓課堂教學充滿著濃濃的情味,體現(xiàn)出鮮明的抒情格調(diào),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這種熏陶不僅有利于語文學習本身,而且還有利于學生心靈與人格的健康發(fā)育。
2、誦讀要有滋味
誦讀一種古老而有效的學習語言的方式,是誦讀者與文本的思想碰撞、交流、融合,以讀代講、代問;以讀傳知、悟情;以讀啟思、悟理;以讀賞美悟神,通過讀,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語文能力,提高他們知識、能力、人格、審美、文化等綜合語文素養(yǎng)。
3、重視品味語言,感受語言魅力
在教學時間很緊的情況下,教師只需抓住文中幾處關鍵而精彩的語句,引導學生們細細品味,深切感悟、品味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感悟其豐富的內(nèi)涵與魅力。學生在老師這樣的引領下,逐漸回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充分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學到體驗與感悟的方法并形成能力。這樣的課堂執(zhí)教充滿魅力。
4、用情感體驗和文化積淀,多角度、多層次去理解、鑒賞課文。
語文教師身上散發(fā)著的濃郁 “語文味”,正是源于自己豐富的經(jīng)歷、閱歷和文化積淀。學生對于教材選文也許少了很多的經(jīng)歷和體驗,從而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次去理解、鑒賞作品,產(chǎn)生對文本的情感美、文體美和語言美的認同與贊賞,并產(chǎn)生強烈的閱讀欲、創(chuàng)作欲。教師利用這種長期的濡染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美感,觸發(fā)學生們的靈感,豐富學生們的精神世界,涵養(yǎng)學生的文明氣質(zhì)和儒雅風度。這將是孩子們一輩子受用不盡的財富,同時也是我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最大的快樂。
5、“語文味”源于教師足以激發(fā)學生情感與美感的個性化語言。
從古到今,語文課永遠是教師、學生和課文作者借助語言文字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的一種活動。它必然要求教師要有扎實、深厚的語言功底并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品味作品語言”。教師的規(guī)范嚴謹,給人儒雅正宗之感;教師的激情滿懷,使學生心潮澎湃。盡管教師的語言風格會有千差萬別,但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教學語言應該也是因文而異,因意而別。因為文學作品首先就是一種語言的藝術,其風格也是因文而異,因意而別的。因此,在實際中,當我們教學說明文時,宜以準確、簡明、平實的教學語言去引導學生品味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在鑒賞詩歌時,應用極富感染力的語言調(diào)動學生來領悟詩歌當中所蘊涵的或哀傷、或思念、或憧憬、或譴責、或幸福的情感體驗;在分析議論文時,教師的語言更要嚴謹、周密等等。另外,我們在針對不同的學生時,不同的場景下所使用的語言也要有一定變化。
綜上所述,一堂好的語文課,就應回歸本色,充滿著智慧的交融、個性的張揚,散發(fā)語文的獨特芳香,流淌著師生間真情的表白。語文味越濃,課就越好。我們呼喚新理念指導下的語文本位教學,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讓我們提高自身素養(yǎng),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使語文課堂洋溢著人性的光輝,彰顯著聰明和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