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課標”最基本的理念,也是近幾年高考命題的一個趨勢。因此,我們的教學應盡量還原生活,并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要想輕松跟上新課標的步伐和高考改革的步伐,必須很好的把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機的聯(lián)系起來,要想做到這一點,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釋、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和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許多的地理問題,地理知識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現(xiàn)象,善于發(fā)現(xiàn)身邊的地理問題,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指導自己的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xiàn)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問題。
比如,教材要求學生會用地理的思維和方法看待身邊的一些現(xiàn)象和事情,安排生產和生活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作為江西贛州人,都以臍橙引以為豪。學完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之后,我要求學生討論:為什么我們贛州的臍橙質量能如此的好?對這個身邊鮮活的生活事例,學生們極為感興趣,分別從地形、土壤、河流、氣候、交通、科技、勞動力、市場等方面分析原因,集思廣義,討論熱烈,氣氛活躍。代表發(fā)言時,出口成章,胸有成竹,儼然是臍橙的“專家”。
二、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來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知識,激發(fā)興趣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識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同時,現(xiàn)代社會中的許多熱點問題,如人口、資源、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政治、戰(zhàn)爭等,也與地理環(huán)境關系密切相關。
1.服飾與地理
首先,服飾材料與地理環(huán)境密切相關。桑蠶生產適宜亞熱帶,浙江的杭嘉湖地區(qū)、廣東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地。而太陽光照好的新疆地區(qū)是我國長絨棉的最重要產區(qū)。其次,服飾樣式與地域特征有關。在炎熱干旱的阿拉伯地區(qū),人們喜歡身著白色寬松的長袍。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國藏族牧民往往穿一個胳臂可以露出來的“不對稱”的大袍。第三,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有關。在四季分明的地區(qū),人們一般都要準備幾套與季節(jié)相對應的衣服。相反,在“四季無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國云南昆明一帶,形成了“四季服裝同穿戴”的獨特景觀。
2.飲食與地理
從主食結構上看,由于水熱條件的不同,我國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之說,它的形成也與地理環(huán)境有關。
3.住房與地理
傳統(tǒng)民居的樣式、材料大多受當?shù)刈匀坏乩項l件的影響。例如北美因紐特人用冰塊作外墻;草原上的牧民為適應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黃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黃土直立性好的特點開鑿窯洞來居住;西南炎熱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以竹樓為主。
4.出行與地理
人們的出行與地理環(huán)境密切有關。在高山峽谷中,人們利用峽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駱駝成為“沙漠之舟”;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人們騎著駿馬弛騁如飛;在江南水鄉(xiāng),人們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來。人們出行,無論是旅游還是出差,都要根據天氣與環(huán)境情況,決定出發(fā)時間與選擇交通方式。
三、分析熱點問題深化地理知識
關注新聞時事不僅是一種生活時尚,同時讓我們了解更豐富的地理知識。地球是一個大家庭———地球村,關心國事、天下事,就是關心我們自己。通過對當前世界熱點的背景、緣由、過程、發(fā)展趨勢等的解析從而了解發(fā)生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狀況。
把電視臺的“新聞聯(lián)播”、天氣預報、世界各地等內容,有選擇地納入到地理教學中,這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理論聯(lián)系實際都有積極意義。使他們的學習由被動變?yōu)橹鲃樱沂箤W生養(yǎng)成自覺關心國家大事、世界熱點的習慣。
如從美伊戰(zhàn)爭的報道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信息:美國的侵占是為了伊豐富的石油;美軍攻打伊很辛苦,他們要經受得起沙漠生活的嚴峻考驗;伊停止出口石油后,只能靠椰棗來維持生活;伊人大多著白色長袍。由此報道我們可以知道:伊拉克是世界五大產油國和輸出國之一,氣候為熱帶沙漠氣候,盛產椰棗;伊拉克屬于阿拉伯國家,信仰伊斯蘭教。又如通過世界杯足球賽的電視直播來學習時差的換算等等。
四、利用地理知識來對詩詞、諺語或歇后語等進行進一步的理解
學生對詩詞、諺語或歇后語比較感興趣,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讓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釋詩詞、諺語或歇后語,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理解的同時,深深感受到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在他們充分認識到生活離不開地理,從而產生學習地理的需要。如:
1.“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指的是我國的哪條河流:淮河
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黎花開”描繪的是天氣特征
3.“孤帆遠景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是指我國長江的: 上游地區(qū)
4.“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所描述的是:我國西北內陸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特征之一,說明其日溫差大
5.“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形象地描繪了我國長江三峽的江水湍急,山重水繞的自然景觀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不僅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一些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學生的生活能力,提高學生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能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對當今綜合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也是十分有益的。
應該說,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從生活中學習地理也是課改成功的關鍵。地理教學必須緊密聯(lián)系生活實際,只有從生活中汲取養(yǎng)分,課改的路才能越走越寬。愿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都能準確把握“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內涵,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積極研究探索體現(xiàn)的途徑,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盡心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