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被周恩來稱為“黨的百科全書”,中共特科元勛陳賡大將則認為她的“一生是中國革命曲折發(fā)展的反映?!比缃?,這位傳奇“女諜”已108歲,在她的百歲人生中,有一段閃耀的“潛伏時期”……
逃離包辦婚姻,改名“慕蘭”
1907年,黃慕蘭(原名黃彰定,字淑儀)出生在瀏陽一個開明之家。她的父親黃穎初曾經(jīng)是譚嗣同幕友,與譚嗣同一起辦過收養(yǎng)棄嬰的育嬰堂,并與許多民國政壇人物都有交往。
1919年,12歲的黃慕蘭被父母送進長沙周南女校。周南女校當時培養(yǎng)了一批在中國近代史上享有盛名的女學生,如向警予、蔡暢、楊開慧、丁玲等。后來,她因母病退學在家自學,卻一直不忘校長教誨,在讀《列女傳》中的《木蘭辭》時十分欽佩智勇雙全的花木蘭,參加革命后就改名為慕蘭。
1923年至1925年,黃慕蘭曾有過一段短暫的包辦婚姻。“丈夫”是抽鴉片、打丫鬟的二世祖。黃慕蘭偷偷給父親寫紙條,要求以母病為由回家,從此再未回過婆家。而父母也讓她為上大學做準備。多年后,黃慕蘭說:“如果我的父母不是如此開通慈愛,或者我遇上一個好男人,也許我的故事就此結束了?!秉S慕蘭沒想到,自己的故事其實才剛開始。
遇見兩個讓她心動的革命伴侶
逃離包辦婚姻的黃慕蘭,決心以革命志士秋瑾為榜樣。北伐前夕,她毅然剪掉長發(fā),在漢口投奔宋慶齡、何香凝領導下的婦女運動,擔任了漢口婦女部的部長。這位19歲的婦女運動領袖,不僅人長得漂亮,顧盼生輝,而且有文化、交際廣,有魄力,活動能力強,在武漢三鎮(zhèn)很出名。很多優(yōu)秀男士都對她展開了追求。郭沫若把她化身為長篇小說《騎士》中的女主人公金佩秋。據(jù)說茅盾寫《蝕》也借鑒過她的故事。
1927年風云多變。國民黨“分共”、寧漢分裂、寧漢合流,南昌起義,接踵發(fā)生。國共分裂之后,黃慕蘭與丈夫宛希儼被命令轉入地下工作,用米湯在《圣經(jīng)》中密寫文件、去小旅館對接頭暗號……至此,黃慕蘭開始了一種不同凡響的“潛伏”人生。
1928年,兒子出生才三天,丈夫宛希儼就被調往贛西南領導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4個月之后即犧牲。直到7個月后,黃慕蘭才在無意之間獲悉丈夫犧牲的消息。她只有“忍痛節(jié)哀,更加發(fā)憤地努力工作和學習,以在革命實踐中的奉獻繼續(xù)完成他未競的事業(yè),來報答他對我的恩情,告慰他的在天之靈。”
1928年12月,黃慕蘭接到地下黨組織調令,秘密前往上海任中央委員會機要秘書,成為中央特科成員。赴命之前,她強忍著喪夫別子的巨大哀傷,把剛斷奶的兒子送回宛希儼的父母家撫養(yǎng)。
在中央機關工作時,黃慕蘭遇見了在武漢時就認識的賀昌。賀昌在中共六大上和關向應同時當選為中央委員。見到黃慕蘭,賀昌勸慰她節(jié)哀順變,鼓勵她擺脫消極情緒。在賀昌的幫助和鼓勵下,黃慕蘭漸漸開朗起來,和賀昌的感情也日益加深。終于有一天,賀昌向她求婚。在征求周恩來意見、得到組織同意后,黃慕蘭開始了她的第三段婚姻。
與賀昌結合不久,黃慕蘭離開中央?yún)⒓庸と诉\動。1931年,作為革命領導人,賀昌主動申請獨自秘密前往蘇區(qū)斗爭,黃慕蘭再次面臨離別。此前她為賀昌生下一個孩子,為了革命事業(yè),孩子出生不久,就被賀昌送到了另一對革命伴侶處撫養(yǎng)。
當時黃慕蘭身上也有要承擔的任務:1931年1月,因“左”傾錯誤的影響,黨在上海的地下工作受到很大破壞,許多地下黨員被捕。組織看中了黃慕蘭的活動能力和社會關系,便委命她為中國人民革命互濟總會的營救部長,與潘漢年單線聯(lián)系,承擔營救被捕
她的心里埋藏著不能說的秘密
地下黨組織交給黃慕蘭的第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營救關向應。黃慕蘭打扮成上層婦女,出面去找一個名叫陳志皋的年輕進步律師。黃慕蘭告訴陳志皋,要救的人是自己姑表兄。陳志皋出身于享有盛名的世家門第,家族背景雄厚,其父陳其壽在上海法租界是一位響當當?shù)娜宋铩?/p>
在陳志皋的幫助下,黃慕蘭還拜見了他的父親陳其壽,陳其壽很欣賞黃慕蘭。經(jīng)組織同意,黃慕蘭被陳老爺子收為干女兒。在陳氏父子的幫助下,關向應被放了出來。
在營救關向應期間,陳志皋對美貌智慧的黃慕蘭展開了彬彬有禮的追求。
《黃慕蘭自傳》記載:1931年6月的一個下午,她和陳志皋在咖啡館閑談,偶遇陳在法租界巡捕房當翻譯的同學曹炳生,曹談起了巡捕房最近抓到的一個共產(chǎn)黨頭頭,說此人是湖北人,60歲左右,酒糟鼻子,鑲一口金牙,9個指頭,是懸賞10萬元才抓到的。言者無意,聽者有心。黃慕蘭一邊面不改色地喝咖啡,一邊緊張地琢磨此人到底是誰?突然,一個符合描述特點的人物闖進了她的腦海里:這個人很可能是政治局主席向忠發(fā)!這個人要是叛變就不得了!
黃慕蘭心里急得要命,但一直忍到曹離開,之后,她以頭痛為由請陳送她回家。短短兩小時之內,這個消息便由黃慕蘭傳給了潘漢年,再由潘漢年傳給了康生,最后由康生傳給了周恩來,周恩來迅速組織中央的李富春、蔡暢等人轉移。果然,當天晚上,向忠發(fā)帶著巡捕房的人直接用鑰匙開門闖進了周恩來轉移前的住所。若不是黃慕蘭的這次偶遇,中共在上海的中樞機構完全有可能在瞬間垮掉。
黃慕蘭立下的這件奇功,給周恩來留下了深刻印象。周恩來后來專門約見黃慕蘭,表揚了她的靈活機警,并囑咐她抓牢陳志皋,做他幕后參謀。
在和陳志皋的交往中,黃慕蘭結識了很多上層人士,她不忘使命,在幕后策劃各方面的營救活動。與此同時,黨組織也加強了對陳志皋的爭取工作。
1933年,陳志皋正式向黃慕蘭求婚。但那時,黃慕蘭一直都對去蘇區(qū)后杳無音訊的賀昌念念不忘,就以家庭地位不相配為由拒絕了陳。但陳“竟咬破手指,在一條白的手巾上書寫愛意”。黃慕蘭向組織傾訴了自己的苦惱。黨組織認為,在當時復雜的白色恐怖背景下,黃慕蘭與陳志皋結合,很可能會打開新的工作局面,黃慕蘭于是聽取了組織的意見。帶著“繼續(xù)支持營救被捕同志工作、婚后互不干涉?zhèn)€人行動、允許她將來與前夫遺孤相認”的三項約定,陳志皋迎娶了情緒復雜的黃慕蘭。
黃慕蘭與陳志皋結婚以后,1933年奉命脫黨,以民主人士的面目出現(xiàn)和活動。先后以銀行家、慈善家、國民黨特派員等特殊身份為中共工作,參與了“全國冤獄賠償運動”、營救“七君子”出獄、打通中共海路交通線、香港文化名人大撤退等重大行動,期間再次遭受國民黨的牢獄之災。
平靜、幸福的晚年
“一縷幽香,萬般情意,沁入柔腸干結?;貞洷狈P鞭,年少風光卓絕。壯志豪情報國心,如荼火熱。拋家出走忘朝夕,揮劍誓除荊棘。世間事,自多曲折。肝膽照,同仇巾幗。救死撫傷,神馳先烈。強敵崩潰,人民歡悅。又誰料風波再涉。感明鏡,鑒我無私,還我本來清白?!边@首黃慕蘭老人出版自傳時有感而發(fā)的詩詞,被老人印在百歲壽辰的請柬上。
詩詞中她所說的“又誰料風波再涉”,是指上世紀50年代,因受“潘楊案”牽涉,兩度入秦城監(jiān)獄,輾轉17年。上世紀80年代,她在鄧穎超的幫助下,順利平反,并任上海市政府參事。1993年至今,一直移居杭州。
黃慕蘭還在自傳中回憶,在“文革”之亂中,許多難友因過度憂郁、神經(jīng)受損害,有的竟失去了記憶力。但她當時卻樂觀地看到事物的另一面:“我覺得軟禁在此,倒是使我們免受外面文革風暴沖擊折磨之苦,乃是對我們的一種保護措施,內心充滿著期待平反恢復自由的樂觀精神,因而思想開朗,并堅持勤練太極拳,故能保持身體健康。”
如今的黃慕蘭,依舊愛看電視,每天必看《新聞聯(lián)播》;愛打麻將,中午必打一小時紙麻將;最大的愛好是照相,與她合影時,她會露出燦爛的笑容。
(據(jù)《湖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