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元戶”,一個1980年代初很流行的詞,也是許多農(nóng)民羨慕的稱謂。顧名思義,“萬元戶”就是收入達萬元的戶,或是家里有萬元積蓄的戶。在當時的農(nóng)村,誰家能稱得上“萬元戶”,就是家庭擁有巨額財富的代名詞,是先富起來的代名詞。
1980年4月18日,新華社播發(fā)一篇通訊《雁灘的春天》,報道了1979年末蘭州市雁灘公社灘尖子大隊一隊社員李德祥家里有六個壯勞力,當年從隊里分了一萬元錢,社員們把他家叫“萬元戶”,李德祥成為我國首個公開報道的“萬元戶”。
1980年11月17日,新華社發(fā)表了記者李錦拍攝的一幅照片,報道了臨清縣八岔路公社趙塔頭村一隊社員趙汝蘭,當年一家種棉花純收入10239元,這是媒體首次報道山東“萬元戶”的消息,趙汝蘭也成了山東首位見諸報端的“萬元戶”。
這則攝影報道先后被國內(nèi)外51家新聞媒體采用,“萬元戶”一詞也隨之流行起來。趙汝蘭老人已于2004年去世,他的老伴王立芬回憶:“那時候他爹領著幾個孩子,一天到晚撲在棉花田里。年底賣了棉花,家里一下子成了‘萬元戶’。從那時起,不但全家人的吃穿不愁了,而且當年就用賣棉花的錢,先后添置了5輛自行車、3臺縫紉機、兩塊手表、1臺座鐘和兩部收音機?!?/p>
趙汝蘭的大兒子趙光澤回憶,“當上面有人來問我們家當年的收入時,我父親又‘害怕’了,吞吞吐吐只說沒收幾個錢。”(參考《成了“萬元戶”都不敢跟人說》,2008年10月16日《齊魯晚報》)
湖北房縣有個靠承包集體果園致富的農(nóng)戶,有幾年,不僅大隊干部以各種名義上門吃喝,連各種會議、上級來人、大隊放電影、演戲……都要他家管飯。這些人大都吃完嘴一抹,不給錢也不給糧。搞得這戶社員叫苦不迭,表示不愿意再承包果園了。
“紅眼病”是長期形成的“越窮越革命”的“左”的思潮和絕對平均主義在農(nóng)村的表現(xiàn)。群眾說,“紅眼病”不治,致富積極性調(diào)動不起來,致富的門路就打不開。(《先富的苦惱:干部揩油群眾眼紅》,1983年1月20日《人民日報》)
但有些地方卻沒有這類“紅眼病”。據(jù)曾任廣東省南??h委書記的梁廣大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期,南海富起來了。有一年春節(jié),縣里開著一溜車隊,敲鑼打鼓進入那些先富起來的村,下車后干部們抬著6頭重達百斤的燒豬,還有自己釀造的10壇酒請社員吃飯。
1982年,誰也不敢露富的時候,上海嘉定一位農(nóng)民陸榮根,公開宣稱:“我承包養(yǎng)雞,去年收入超過一萬五?!彼蔀樯虾=紖^(qū)第一個主動亮相的“萬元戶”。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思想,給世界看待中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角度。一大批“萬元戶”,甚至“暴發(fā)戶”出現(xiàn),刮起了“發(fā)財致富”的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