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國鋒對故鄉(xiāng)懷有深厚的感情,他生前交代親人,他過世之后,要把骨灰葬到交城的卦山。“我回卦山吧,那里樹多,清凈。小時候在那兒,打游擊也在那兒……”2011年11月2日,華國鋒的骨灰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存放三年零兩個多月后,遷移回了山西……
華國鋒的家世
位于山西省中部呂梁山東麓、汾河西岸的交城縣,是華國鋒的故鄉(xiāng)。華國鋒的出生地,就在交城老縣城的永寧南路46號。那是一座典型的晉中農(nóng)家小院。1921年2月16日,華國鋒就出生在這里。
華國鋒本姓蘇,單名鑄。1938年參加游擊隊時,蘇鑄取了個化名“華國鋒”——取義于“中華民族抗日救國先鋒”。后來他以“華國鋒”這一化名聞名于世,以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本名蘇鑄。如今,華國鋒的子女仍用蘇姓,并不姓華。
華國鋒的父親蘇慶惠15歲進交城縣隆盛裕皮坊當學(xué)徒,東家王酋見蘇慶惠老實能干,將次女王二女嫁給蘇慶惠,王二女婚后連生四子。華國鋒在1948年親筆填寫的《干部成分調(diào)查表》上所載:“我兄弟原四個,我三哥生下時,我大哥死。我生下時,我二哥死?!币虼俗詈蟪扇说闹挥腥A國鋒和他的三哥。
華國鋒的父親蘇慶惠成為東家女婿后,升為隆盛裕皮坊的二掌柜。所以華國鋒在1948年填寫《干部成分調(diào)查表》時,家庭成分一欄寫了“商人”。按照華國鋒自述,他7歲時,也就是1928年,父親蘇慶惠去世,終年54歲。
鄉(xiāng)音難改,華國鋒后來一直講一口濃重的山西交城話。
游擊隊里的“華政委”
交城地處晉綏邊區(qū),很早就有中共黨組織活動。在華國鋒上中學(xué)的時候,離學(xué)校不遠處住著兩個中共地下工作者。華國鋒在那里看了一些進步書刊,傾向革命。
1938年6月,華國鋒離家上了交城山,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簡稱“犧盟”)抗日游擊隊。
1938年10月,由李伯林為介紹人,17歲的華國鋒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從此,華國鋒走上了紅色之路。此后,華國鋒便很少回家。
地處呂梁山脈的交城,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山地,交城縣城北3公里的卦山,便于周旋和隱藏,是當年與日軍打游擊的好地方,也是華國鋒當年打游擊的據(jù)點之一。
1939年,18歲的華國鋒擔任抗日根據(jù)地晉綏邊區(qū)第八專區(qū)汾陽縣犧盟會特派員,在汾陽一帶,開展抗日游擊工作。
1940年初,19歲的華國鋒在山西交城縣擔任了各界抗日救國聯(lián)合會主任。為了發(fā)動群眾大打抗日的人民戰(zhàn)爭,華國鋒身披破羊皮襖,懷揣一本毛邊紙印刷的《論持久戰(zhàn)》,冒著生命危險,走村串戶地宣傳抗日救國“十大綱領(lǐng)”,簡明通俗地講解持久戰(zhàn)的三個階段。
1945年,24歲的華國鋒擔任了中共交城縣委書記、縣武裝大隊政治委員。從此,人們稱華國鋒為“華政委”。誠如那首交城民歌所唱:“交城的大山里來了游擊隊,游擊隊里有咱的華政委。”
1948年冬,中共中央決定從華北抽調(diào)5萬名干部準備隨軍南下,以便接收南方的城鄉(xiāng)。
當時華北的干部差不多是“走一半,留一半”。華國鋒是屬于“走”南下的。當時的中共晉中區(qū)委一分為二,武光奉命把走的干部組建成六套地委班子,每套班子都包括黨、政、武、工、青、婦六方面的干部。這樣,便于南下時可以接收、成立6個地委。
南下時,干部們差不多都往上升一級。1949年1月,28歲的華國鋒擔任中共晉中第一地區(qū)委員會宣傳部長。這樣,他就由縣委級干部升為地委級干部。期間,華國鋒與韓芝俊結(jié)婚。
1949年8月,華國鋒擔任中共湖南省陰縣第一任縣委書記兼縣武裝大隊政委。決定華國鋒命運的是1952年,他調(diào)任湘潭縣委書記,1954年,任中共湘潭地委書記。湘潭是毛澤東的家鄉(xiāng),華國鋒成為毛澤東家鄉(xiāng)的“父母官”。
起伏的命運
1955年夏,毛澤東第一次注意到了華國鋒的名字。那年7月,毛澤東作了《關(guān)于農(nóng)業(yè)合作化問題的報告》。華國鋒學(xué)習報告后,寫出數(shù)篇呼應(yīng)文章。這些帶有濃郁湘潭鄉(xiāng)土氣息的文章引起了毛澤東的興趣。1955年秋,毛澤東來到湖南視察,在長沙第一次接見了擔任湘潭地委書記的華國鋒。面相忠厚的華國鋒給毛澤東留下了老實厚道、忠誠可信的印象。
1959年7月,在廬山會議上,彭德懷的問題牽連到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周小舟,毛澤東親自提名華國鋒擔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處書記。由于毛澤東的看重,1970年11月,華國鋒當選為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書記。此后,華國鋒地位一路上升。
在1980年8月30日至9月10日召開的五屆人大第三次會議上,華國鋒辭去了國務(wù)院總理的職務(wù)。這樣,華國鋒失去了他在“政”方面的最高職務(wù)。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召開的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胡耀邦接替華國鋒,出任中共中央主席;鄧小平接替華國鋒,出任中央軍委主席。這樣,華國鋒失去了他在“黨”、“軍”方面的最高職務(wù),逐漸淡出政壇。
此后,華國鋒仍是中共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委員。2002年2月中共十六大召開時,已經(jīng)81歲的華國鋒由于年事過高,沒有成為十六大中央委員候選人,但仍是十六大特邀代表。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召開時,86歲的華國鋒依然是特邀代表。
葉落歸根思故鄉(xiāng)
華國鋒對故鄉(xiāng)懷有深厚的感情,他生前交代親人,他過世之后,要把骨灰葬到交城的卦山?!拔一刎陨桨?,那里樹多,清凈。小時候在那兒,打游擊也在那兒……”
華國鋒離家之后,回故鄉(xiāng)的機會很少。
1947年,他在山西陽曲縣擔任縣委書記兼縣武裝大隊政委時,曾抽空回去了一趟。
全國剛解放,華國鋒又回了一次家。那次回來則給家里帶來了“小地震”——他帶回了新婚妻子韓芝俊。華國鋒的母親不樂意了:“怎么找個部隊上的,部隊的人回家難。她還是五臺縣人,你為什么不娶個我們交城本地的姑娘?”華國鋒笑道:“我們志同道合,同甘共苦,肯定能白頭偕老的?!?/p>
1991年,華國鋒又一次回到交城時,特意到自己出生的房間看了看,并留了影。他連聲感慨:“到家了,到家了!”1995年,華國鋒偕夫人最后一次回了趟交城,看了看他們年輕時參加革命戰(zhàn)斗的地方。家鄉(xiāng)人的熱情接待,讓華國鋒心里很不安,為了不給地方上添麻煩,此后他再沒有回去過。
2008年8月20日,華國鋒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他的骨灰暫時安放在北京八寶山。
2008年9月22日,華國鋒之子蘇彬、蘇華以及華國鋒的老秘書曹萬貴來到交城卦山,為華國鋒選擇墓址。親屬提出選擇墓地的“四不原則”,即“不占用耕地、不與民爭地、不破壞環(huán)境、不損壞古跡”。他們選中卦山南麓的荒山石坡,作為墓地。
兩年多后,即將完工的陵墓遭遇了巨大爭議。當時多家媒體報道稱,陵墓“占地10公頃,相當于14個標準的足球場”、“總投資額大約1億元人民幣”。交城縣政府隨即做出辟謠,整個工程總面積為4260多平方米、總投資約為1200多萬元。
2011年11月2日,華國鋒的骨灰正式回到交城。人們都記得,第二天安放儀式舉行時,天空下起了綿綿細雨,人們淋著雨,迎接這位同鄉(xiāng)的回歸。
2014年,華國鋒骨灰回到交城的第三年,陵園正常開放,爭議也早已煙消云散。在官方語境中,這個地方被統(tǒng)稱為呂梁英雄廣場,但在交城老百姓來說,這兒就是“華陵”——環(huán)境好、地方大,最適合遛彎和鍛煉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