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有一種十分特別的制瓷工藝盛行一時,即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像生瓷器”,以乾隆時期為代表,其別出新意的造型,令人嘆為觀止的仿真釉色,使其有別于傳統(tǒng)瓷器的釉色和紋飾。江西省博物館舊藏木紋釉粉彩童子花卉碗,其仿木紋釉的釉色制作之精細幾乎與原物不能分辨。
木紋釉粉彩童子花卉碗,高4厘米,口徑11.7厘米,足徑6.4厘米。器型為敞口,弧腹,圈足,器內(nèi)部飾粉彩童子、雞、洞石花卉紋等紋飾,碗心有題詩,中心部分磨蝕不清,碗口外部至足底施仿木紋釉,碗底施綠釉,中心為玻璃白,碗底刻青花篆書六字款“大清乾隆年制”。
本器主要特點為仿木紋釉與粉彩、青花相結合,色調(diào)典雅、自然,相映成趣。仿木紋釉創(chuàng)燒于雍正時期,乾隆時期延續(xù)使用,以后則較為少見。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溫燒好的瓷胎上,使用紅、赭等色彩料勾勒、描繪出木質(zhì)的年輪紋理、枝杈疵痕及色質(zhì),經(jīng)低溫燒成后,呈現(xiàn)酷似天然木材紋理的藝術效果,仿肖逼真,宛若天成。只是憑肉眼觀察,很難辨別出瓷、木之分。故宮博物院藏有多件仿木紋釉瓷器,趙小春先生在《乾隆仿木紋釉碗考析》詳細介紹了故宮博物院的幾件仿木紋釉瓷器,并提出了仿木紋釉器具的來源說,認為仿木紋釉與蒙古、西藏等少數(shù)民族木質(zhì)器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葉喆民先生的《中國陶瓷史》和呂成龍先生的《明清官窯瓷器》中都有對木紋釉的部分器具進行介紹,并分析了其制作技藝、器型、燒制溫度等。
從歷史時期上看,雍正時期仿木紋釉瓷器的造型主要是筆筒、花盆,多見通體用木紋釉裝飾的大件器物。進入乾隆時期以后,仿木紋釉瓷器品種增多,類型豐富,主要用于裝飾瓷器的邊、角等局部。如臂擱、淺碗等,而且常與粉彩或其他顏色釉合于一器之上。而乾隆時期則通過木釉紋飾來裝飾瓷器的邊、角等局部位置。
本器杯身內(nèi)側以玻璃白打底,描繪一個小男孩在逗一只大公雞,內(nèi)飾石紋及纏枝花卉紋。本器碗心部分有題詩,筆者經(jīng)過對全文字跡的梳理,確定該題詩為乾隆仿明成化斗彩雞缸杯的《詠雞缸杯》:李唐越器人間無,趙宋官窯晨星看。 殷周鼎彝世頗多,堅脆之質(zhì)于焉辨。 堅樸脆巧久蹔分,立德踐行義可玩。 朱明去此弗甚遙,宣成雅具時猶見。 寒芒秀采總稱珍,就中雞缸最為冠。 牡丹麗日春風和,牝雞逐隊雄雞絢。 金尾鐵距首昂藏,怒勢如聽賈昌喚。 良工物態(tài)肖無遺,趨華風尚隨時變。 我獨警心在齊詩,不敢耽安興以晏。 后落“乾隆丙申御題”。鈐印不清。
此器與乾隆時期仿成化雞缸杯的題詩一致,應與雞缸杯的制作有一定關聯(lián)。后人謂明代成化朝雞缸杯乃曠世珍品,引得明清各代紛紛臨摹,仿者唯恐形神不一,往往百般臨摹,竭盡復其原貌。筆者認為江西省博物館藏木紋釉粉彩童子花卉碗乃乾隆朝更易雞缸杯原貌,獨具一格,以木紋釉裝飾其外壁,內(nèi)壁又以仿雞缸杯為紋飾,碗心題一百三十二字的雞缸杯詩,于方寸之間井然書列,只可惜碗心被人為地磨蝕。《飲流齋說瓷》曰:“所題詩字體有兩種:一種字較小,體近虞、王之間;一種字較大,楷法凝重,又頗似顏魯公矣”,本器即為前者筆法所寫。
木紋釉粉彩童子花卉碗畫筆生動細膩,色調(diào)淡雅,所繪童子形象逼真,筆畫之間細致入微,奇石異草,玲瓏小巧,畫面間生機盎然,所繪顏料,均勻明亮。在一器之內(nèi),融詩、書、畫、印諸美于其間,以一器之微可窺見乾隆時期青花、粉彩諸器多種特色,著實難能可貴,不失為御窯佳品。器身所書御制詩《詠雞缸杯》作于乾隆丙申年,即為乾隆四十一年(1776),本品之制作應在其后,故本品據(jù)此可為乾隆后期之佳作。在該器的碗心部分所題詩中乾隆帝對中國陶瓷器的發(fā)展及鑒賞以談古論今的形式作了一番總結,并從君王的角度表現(xiàn)出對于鑒古收藏的意義和站在玩物而不喪志的立場。杯壁上所描繪的戲雞童子,即為詩中提到的“賈昌”,賈昌是我國盛唐時期的斗雞神童,以馴雞而得寵于唐玄宗。唐代民謠諷刺其曰:“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而詩中所涉及的“齊詩”,則應為《詩經(jīng)·齊風》篇的《雞鳴》。詩云:“雞既鳴矣,朝既盈矣”,自古已有催促君王早起上朝之意,因此,結尾有“良工物態(tài)肖無遺,趨華風尚隨時變。我獨警心在齊詩,不敢耽安興以晏?!敝涮N涵深意,借木紋釉粉彩童子花卉碗詩書及繪畫之故實為借古喻今,以此為戒,警示后人,不可玩物喪志,長耽于安樂之上。
把木紋釉工藝的藝術風格移植到瓷器上,可以說是清代中期,特別是雍正、乾隆時期景德鎮(zhèn)御窯廠的一項絕技。這種以瓷為之的工藝,表現(xiàn)出原物的質(zhì)地感,這種仿制技術也達到了隨心所欲的高度,從釉料的配制、溫度的掌控、燒制氛圍的控制技術,體現(xiàn)出了當時的制瓷工匠達到了很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