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古硯上的龍紋”,自然就會想到“古硯上的鳳紋”。“龍飛鳳舞”、“龍肝鳳髓”、“龍駒鳳雛”、“鳳閣龍樓”、“龍鳳呈祥”等,鳳總是和龍相連。鳳是鳳凰的簡稱,嚴格講,雄的稱“鳳”,雌的稱“凰”,但日常人們統(tǒng)稱鳳凰。鳳和龍一樣,是中華民族圖騰崇拜的標(biāo)志,是原始社會人們想象中的保護神。它也不是自然界具體的動物,而是集合多種鳥類特征于一身的神異靈物?!墩f文》云:“鳳,神鳥也?!薄稌分幸S帝的臣子天老的話說:“鳳之象也,鴻前麟后,蛇頸魚尾,顴顙鴛思(腮),龍文虎背,燕頷雞喙,五色備舉?!薄俺鲇跂|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莫(暮)宿風(fēng)(丹)穴,見則天下大安寧?!彼念^似錦雞,身如鴛鴦,有大鵬的翅膀,仙鶴的長腿,鸚鵡的嘴,孔雀的尾。它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被作為封建社會最高貴女性——皇后的代表,與皇帝的象征——龍相匹配。在遠古時代,鳳還被中國先民視為神鳥,代表祥瑞,可以給黎民百姓帶來和平、幸福、吉祥。鳳凰的高貴、華麗、神奇,讓歷代文人雅士為之傾倒,留下無數(shù)詠頌它的詩詞歌賦。如西漢文豪司馬相如《鳳求凰》中的“鳳兮鳳兮歸故鄉(xiāng),遨游四海求其皇”;唐代詩人李嶠《鳳》:“有鳥居丹穴,其名曰鳳凰。九苞應(yīng)靈瑞,五色成文章。屢向秦樓側(cè),頻過洛水陽。鳴岐今日見,阿閣佇來翔”;楊嗣復(fù)《儀鳳》中的“向日朱光動,迎風(fēng)翠羽新”;伊夢昌《鳳》中的“毫光灑風(fēng)雨,紋彩動云霓”;李商隱《無題》中的“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清代詩人黃景仁《和容甫》中的“云中見祥鳳,百鳥無文章”等。他們當(dāng)然也不會忘記把心儀的鳳凰形象鐫刻到終日相伴的硯臺上,彩鳳成為古硯常見紋飾或造型。1984年江西新余市一座南宋墓出土一方石硯,硯面陰刻鳳羽紋飾,定名“鳳形硯”。說明至遲在宋代硯上已出現(xiàn)鳳紋。在我不多的古硯收藏中也有十幾方鳳紋硯,現(xiàn)列舉以下十二方。
其一,鄭孝胥銘鳳紋端硯(圖1、2),硯近橢圓,上小下大。長14厘米,下寬12厘米,上寬10厘米,厚3.5厘米。硯額浮雕一只展翅彩鳳,嘴朝下,眼圓睜有神,羽毛精細,兩翅向下伸展成硯堂邊框,左長右短,別有情趣。硯堂中間稍洼,偃月形硯池。四周內(nèi)斂。背平,上部刻方章,陽文篆書“紹圣御硯”。下部左角小方章陰刻篆文“鄭氏孝胥所藏”。全硯布局得當(dāng),構(gòu)圖巧妙,觀賞實用兩不礙。刀法圓潤,刻劃細膩。硯堂青紫色,堅實細潤。硯池邊緣直至硯背,墨銹厚積,古氣四溢。硯背兩章包漿與周邊相同,為舊刻。紹圣為北宋哲宗趙煦年號,時在1094到1098年。但該硯樣式宋代少見,似明末清初風(fēng)格。這是一方宋硯還是明硯?待考。鄭孝胥(1860-1938)字太夷,號蘇戡,閩縣(今福州)人。清光緒八年(1882)解元。歷任廣西邊防大臣,安徽、廣東按察使,湖南布政史等。辛亥革命后以遺老自居,曾任偽滿政權(quán)總理。工詩,精書,書風(fēng)豪放,別具一格。善畫松。鄭孝胥亦喜收藏古硯,多種硯書硯譜上都刊有他所藏的“宋抄手式洮河石硯”,硯邊側(cè)刻有“北宋洮河產(chǎn)研,孝胥”字樣。
其二,丹鳳祥云綠端硯(圖3),明代,長21.5厘米,寬13.2厘米,厚4厘米。面有邊框,后邊細窄。硯堂從后向前傾斜,中間稍凹。淌池,大而淺。硯崗處淺浮雕一只丹鳳從左向右,駕云展翅飛翔,華麗的尾羽如五條彩帶,大片祥云飄拂繚繞,幻化無窮,充滿祥瑞升平景象。硯池前邊中間立一圓柱,可作筆舔。背平,有稍寬邊框。左邊側(cè)陰刻行書“如金之聲,如玉之光。賢者珍藏,永鎮(zhèn)文房”。銘文贊美硯臺玉質(zhì)金聲,文房珍寶。字體俊秀。硯色黑中泛綠,硯堂上有蕉葉白、火捺、青花等石品,石質(zhì)潤澤。全硯中規(guī)中矩,形制簡樸,包漿自然。邊線挺拔,云鳳形象生動,線條流暢。
其三,長方鳳紋綠端硯(圖4),清代,長18.8厘米,寬12厘米,厚1.4厘米。硯面圍邊框,內(nèi)側(cè)起陽線,上部加寬成門字形邊,上陰刻纏枝花紋。硯面上半部高浮雕一彩鳳,昂首展翅張尾,立于山石之上,華麗高貴。右上邊伸出一圓柱,喻太陽。下為寬大硯池。硯堂中間下凹。背平。全硯青綠色,細膩潤滑。彩鳳及花邊雕工精細,形象生動。邊框稍有破損,墨汁滲入,包漿自然。
其四,長方雙鳳紋綠端硯(圖5、6),清代,長16.3厘米,寬10.8厘米,厚2.4厘米。該硯邊框上浮雕夔龍紋。硯堂平展。淌池。硯崗?fù)蛊痖L方塊,上浮雕雙鳳相向,展翅飛翔。全硯規(guī)整合度。雕工精到,線條洗練,圖像秀雅。硯淡綠色,面、背有青花、火捺、翡翠斑等石品,石質(zhì)細膩溫潤,為硯中精品。
其五,長方龍鳳紋綠端硯(圖7、8),清代,長15.9厘米,寬9.9厘米,厚2.5厘米。硯面圍以邊框,前左右邊稍寬,后邊窄呈一細線。前邊框上浮雕鳳紋,咀、眼、冠清晰,身體舒展。左右邊各浮雕一夔龍,翻騰飛躍。硯堂中間微凹,淌池,池頗深。硯崗浮雕長方形迴紋圖案。背平,有邊框。全硯規(guī)整,淡綠色,石質(zhì)細膩。
其六,長方鳳展翅端硯(圖9、10),清代,長14厘米,寬11.5厘米,厚2.2厘米。該硯近橢圓。面有起邊。硯額以近似線雕的手法,淺浮雕一只彩鳳,抬頭遠望,鳳冠高揚,羽翼華麗,展翅飛翔。鳳身下挖成橢圓硯池。硯堂平展。四周內(nèi)斂。背平。全硯青紫色,有蕉葉白、青花、胭脂暈、火捺,質(zhì)地堅細潤澤。刀工圓潤,線條清晰,形象生動。
其七,橢圓鳳紋端硯(圖11、12),清代。該硯長16厘米,寬11.2厘米,厚2厘米。硯面邊緣浮雕一只華麗的彩鳳。硯額中間一顆鴝鵒眼恰成鳳眼。翅膀自然下垂到后邊,與中間上卷鳳尾相接,圍成邊框。硯堂、硯池相連,硯崗飽滿。四邊側(cè)弧形內(nèi)斂到背,陰刻羽翅和兩足。圖像前后連接,雕工嫻熟,線條精細,形象生動可愛。硯色紫中泛青,有蕉葉白、青花、胭脂暈、魚腦凍等高貴石品,石質(zhì)純凈細潤艷麗,是硯中精品。
其八,彩鳳山水紋端硯(圖13),清代,長17.7厘米,寬12厘米,厚2厘米。硯呈長方形,有邊框。硯堂大而平展。硯池長方形,頗大,上浮雕高山大樹;一只彩鳳站立梧桐樹下,回頭遠望。鳳冠修長,體態(tài)健美,兩翅微張,尾羽華麗,光彩照人。傳說鳳凰非楝不食,非醴泉不飲,非梧桐不棲。此硯構(gòu)圖巧妙,雕工精到,彩鳳形神兼?zhèn)?。硯上鳳紋一般以圖案形出現(xiàn),而此硯以寫實手法精雕細刻全身站立彩鳳,極為少見,更顯珍貴。硯背平。全硯紫色泛青,布滿青花、魚腦凍、胭脂暈、翡翠斑,色彩斑斕絢麗,石質(zhì)細膩嬌嫩。
其九,長方鳳紋端硯(圖14),清代,長13.7厘米,寬9.8厘米厚1.7厘米。硯面有起邊,后邊細。硯堂中間稍凹,淌池,硯池大。池左上角浮雕祥云;硯崗偏右浮雕一只彩鳳,站立云端,回首遙望左邊祥云,形體舒展,神態(tài)自若。背平,中間稍凹,右上角下陷為石皮。硯雖小,但規(guī)整,構(gòu)圖合度,雕工熟練,線條流暢,墨汁斑駁。
其十,長方鳳凰紋歙硯(圖15),清代,長13.5厘米,寬9厘米,厚1.5厘米。面有起邊,后邊窄。硯堂中間下凹。淌池,硯池頗大。硯崗高浮雕一鳳一凰,鳳在前,高冠寬翅長尾,回首向后;凰在后,只露半身,抬頭向前。鳳凰相顧有情。硯青黑細膩,小巧玲瓏,規(guī)矩簡樸,突出鳳凰形象。雕琢精致,包漿厚實。帶原紅木盒。
其十一,長方雙鳳紋龍池硯(圖16、17、18),清代。長18.2厘米,寬11.2厘米,厚2.4厘米。門近邊緣起門子形陽線。內(nèi)下挖長方形硯堂,外圍溝槽。前部浮雕雙鳳,從左右兩邊向中間飛翔,中間為一朵牡丹。圖案富裝飾味。背平,新刻隸書“硯田生計迴奢華”,下落款“己丑二月,十方齋,刀銘于榕城”。全硯青黑有小砂點。雕工稍粗。
其十二,四足雙鳳紋黑石硯(圖19、20),清代,長19.5厘米,寬16厘米,高5.6厘米。硯呈臺式,面窄座寬。硯面長只有17.2厘米,寬13.2厘米。下部三分之二為硯堂,平展,無邊框,光滑細膩。上部中間下挖一圓池,圍弧形稍大起邊,似月似日又似一寶球。兩旁各浮雕一彩鳳,對著中間圓池,展翅飛舞,形態(tài)曼妙舒展。硯面下臺座外撇。下伸四獸面足,兩足之間,壺門牙子紋相連。背留鑿痕。左下足稍殘缺。全硯漆黑,規(guī)整穩(wěn)重。制式巧妙形象,雕工精到,線條挺拔有力,墨痕包漿交融一體。不知何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