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漢代甚至更早,中國就燒造出真正意義上的瓷器,顯示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shù)所達到的驚人高度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創(chuàng)造力。16世紀起,東方航線開辟,英國、荷蘭、法國、丹麥、瑞典等國家相繼成立自己的東印度公司,投身到繁榮的中國貿(mào)易中來。從明代萬歷時期開始,中國的克拉克瓷大量遠銷歐洲市場。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青花、粉彩和琺瑯彩瓷的燒造達到歷史上的頂峰。外銷瓷在此時大量遠銷海外,僅在18世紀的一百年中,中國瓷器輸入歐洲的數(shù)量,據(jù)最保守的估計,也在8000萬件以上。
按照裝飾風格,將清代外銷瓷分為兩類:一類是以中國傳統(tǒng)紋樣來裝飾,具有濃郁的東方時尚風格,這類瓷器以中國傳統(tǒng)人物、山水、鳥獸、花草、祥瑞圖案等為主題。另一類是專供海外市場需求的特色品種,即東方和西方裝飾相結(jié)合的風格,一般由海外瓷商送來畫樣、模型,中國工匠仿照歐洲玻璃器、木器、陶器和金屬器等造型而燒造。瓷器上一般繪畫歐洲題材,并且采用西洋繪畫技法繪畫。因此,清代外銷瓷既保留了中國陶瓷彩繪藝術(shù)的傳統(tǒng),又吸取了歐美藝術(shù)精華,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結(jié)晶。
17-18世紀,清代外銷瓷以其晶瑩的質(zhì)地、美麗的色彩吸引了歐洲上流社會的關(guān)注,西方宮廷貴族競相收藏,視若拱璧。同時向海外輸出的還有中國外銷家具、紡織品、壁紙、金屬器等,與外銷瓷一起,刮起歐洲設(shè)計領(lǐng)域持續(xù)一百多年的“中國風”。這不僅僅是中國瓷器的輸出,更是中國文化的西行。
1860年之前,歐洲皇室、上流社會收藏的中國瓷器就是清代(包括明代)的外銷瓷。那些被他們所大量仿制的中國瓷器也是明清外銷瓷。
胡雁溪先生認為,中國的官窯瓷器過去根本不會大量出口。除了極少量贈給外國皇室或使節(jié)的禮品瓷,即使在中國國內(nèi),普通臣民也是見不到的。
中國官窯瓷器真正流傳到西方去,包括日本人見到中國官窯瓷器,要到1860年英法聯(lián)軍侵占北京,燒毀圓明園以后。中國官窯瓷器大量流失到西方則更晚。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占北京,掠奪了大量中國皇家文物。民國以后,清室歲入不足,將很多瓷器抵押給銀行,最后由銀行進行拍賣。此外,內(nèi)務府也曾進行過古董拍賣。加之內(nèi)廷種種盜竊行為的發(fā)生,才造成了官窯瓷的大量外流。
可以說,20世紀初期之前,西方人甚至沒見過多少中國官窯瓷。包括日本在內(nèi),西方社會對中國陶瓷的所有美譽其實都是針對通過貿(mào)易而來的中國外銷瓷。
直到1710年之前,歐洲還制造不出真正的瓷器,只能從中國進口。在幾個世紀中,包括意大利、德國、法國、英國等許多西方國家都大量仿制過中國瓷器。他們仿制的樣本也是中國外銷瓷。
同時各國仿中國外銷瓷都有自己的特點,質(zhì)量也不錯。荷蘭、英國、德國、法國是其中仿制水平和名氣都比較高的。仿制品種主要是青花和釉上彩。
這些西方仿品和真正的清代外銷瓷在鑒別方面難度不大。因為燒造方式不同,仿制瓷器和中國外銷瓷區(qū)分明顯。前者的瓷胎、釉面顏色,尤其是紋飾方面也與后者有所差別??梢韵胂?,國外的畫師在瓷器上繪制中國畫的時候,和從小就有深厚毛筆功力的中國畫師,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看瓷器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研究瓷器要研究它的文化內(nèi)涵、文化背景?!焙阆貏e提到,如果從瓷器上所反映的題材寬泛度、所表達的文化內(nèi)涵、所反映的豐富信息來講,官窯瓷是無法與外銷瓷相比的。
雖然官窯瓷的精湛工藝眾口皆碑,但所表現(xiàn)的題材內(nèi)容卻很狹窄。官窯僅供皇家御用的特性,造成了它的局限性。養(yǎng)在深宮、基本上并不外傳又使得它對世界各國的影響極其有限。
清代外銷瓷的影響力則是世界性的。這些外銷瓷包含巨大的信息量,傳達出的歷史學術(shù)資料遠比官窯多。通過它們,甚至能了解到當時人們的一些生活細節(jié)。
此外,“官窯除極少數(shù)像琺瑯彩瓷和一些陳設(shè)瓷外,因有固定模式,往往不但某一紋飾在一朝是成批生產(chǎn),而且同一種紋飾可能延續(xù)本朝十幾代皇帝,幾百年不變。而外銷瓷是商品,必須不斷更新求異,追隨變換不休的不同國別、不同階層、不同時尚、不同客戶的需求,因此早有所謂‘歲無定樣’的記載。即使保守地估計,清代外銷瓷紋飾的多樣性也會高于同期的官窯百倍之上?!?/p>
從工藝上看,清代外銷瓷中有一些非常精美的高檔瓷器。
粉彩瓷出現(xiàn)在康熙晚期,是在五彩瓷的基礎(chǔ)上,受琺瑯彩的直接影響而創(chuàng)燒的新品種,它以絢麗奪目的色彩、溫文爾雅的韻味、卓爾不群的格調(diào),融匯出迎合清代社會習俗的裝飾效果。粉彩是我國瓷器釉上彩繪的一種獨特裝飾方法,也是景德鎮(zhèn)傳統(tǒng)彩繪瓷品種之一,因彩料中含有玻璃白粉而得名。粉彩瓷在雍正、乾隆朝達到鼎盛,《陶雅》中稱贊“粉彩以雍正朝最美,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鮮艷奪目”。雍正粉彩瓷的呈色豐富多變,色澤明亮柔麗,彩料濃淡自然,粉質(zhì)感強,鮮嫩璀璨,清雅秀美。在一件器物上用色達十多種,同一種顏色又有濃淡深淺及陰陽向背之分,并且以油料調(diào)色,講究彩料的層次變化,畫面粉潤柔和,突出畫面的陰陽濃淡,富有立體感。描畫紋飾可以更加細致入微,具有紙面繪畫般的藝術(shù)效果。
粉彩瓷器在藝術(shù)效果上獨樹一幟。裝飾上更多地吸引了中國繪畫的表現(xiàn)方法,以淡雅柔麗為特色,粉潤柔和見長,感覺上比五彩要柔和細膩,因此又有“軟彩”之稱。
早期的康熙粉彩還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主要是民窯,產(chǎn)品流傳最少,圖案和施彩的風格比較簡樸,紋飾以龍鳳、花卉、仕女為主。施彩濃重,多數(shù)無款。粉彩瓷器發(fā)展到雍正時期極為盛行,景德鎮(zhèn)御窯廠出于雍正帝的愛好和宮廷陳設(shè)、使用的需求,大量燒制粉彩瓷器。它取代了五彩的地位,成為釉上彩的主流。無論顏色和描繪技巧都有了長足發(fā)展和進步,并形成了自已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和特點。粉彩至乾隆朝仍有很大發(fā)展,各種表現(xiàn)手法綜合運用,紋飾趨于繁縟,尤以色地粉彩居多。
雍正粉彩外銷瓷分幾個等級,最美的雍正粉彩外銷瓷質(zhì)地細膩輕盈,潔白精致,輕重適度。釉面滋潤勻凈,平滑瑩白,光潔無瑕,有少量在盤的背面施胭脂紅釉,盤底施白釉,其質(zhì)量和畫工與雍正官窯不相上下。在器型上以輕巧小件為主,如盤、碗、杯、碟、壺、盒、筆筒、提梁壺等,大件器物則以高達50厘米的天球瓶、直徑在50厘米以上的大盤最為精美,常見有膽瓶、六角瓶、燈籠瓶、花觚、盤、碗、杯、筆筒、提梁壺、罐等。器物無論大小,形體變化含蓄柔和,講究線條的美感。制作工藝一絲不茍。
其次胎體較厚,畫工略次,但比乾隆外銷瓷要規(guī)整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