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候鳥遷徙區(qū) 新疆西藏地區(qū)繁殖的候鳥除東部可沿唐古拉山和喜馬拉雅山像東南方向遷徙外,部分大中型候鳥會飛越喜馬拉雅山脈,至印度、尼泊爾等地區(qū)越冬。
中部候鳥遷徙區(qū) 在內蒙古東部、中部草原,華北西部地區(qū)以及陜西地區(qū)繁殖的候鳥,冬季沿著太行山、呂梁山越過秦嶺和大巴山區(qū),進入四川盆地或者更南地區(qū)越冬。
東部候鳥遷徙區(qū) 在東北地區(qū)、華北東部繁殖的候鳥沿著海岸線遷飛至華中或華南,甚至到東南亞各國;或者由海岸直接到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澳大利亞等國越冬。
國際上已知鳥類有9000多種,其中4000多種是候鳥。全球每年有數(shù)十億只候鳥進行洲際遷徙,從我國過境的候鳥種類和數(shù)量占20%至25%。
世界上有8條候鳥遷徙路線,其中經(jīng)過我國的有3條遷徙路線。圖中經(jīng)過我國的、、條路線又被稱為候鳥遷徙通道的西線、中線、東線:
西線:“東非—西亞遷徙線”的候鳥從蒙古進入新疆,跨越青藏高原后進入印度半島,飛躍印度洋,最后在非洲落腳。
中線:“中亞遷徙線”的候鳥從西伯利亞起飛,經(jīng)過達貝加爾湖進入中國境內,最后抵達孟加拉灣、印度洋沿岸越冬。
東線:“東亞—澳大利亞遷徙線”的候鳥從美國阿拉斯加起飛,到澳大利亞西太平洋群島繁殖后北上,途徑中國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