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祖蔭(1829—1890),字在鐘,小字鳳笙,號(hào)伯寅,亦號(hào)少棠、鄭盦。吳縣(今江蘇蘇州)人。1852年(咸豐二年)一甲第三名進(jìn)士,探花,授編修。數(shù)掌文衡殿試,在南書房近四十年。光緒間官至工部尚書。幼好學(xué),涉獵百家。收藏極富,所藏圖書、金石甲于吳下。其一生仕途通達(dá)、官資顯赫,從政之余,退朝閑暇之際,廣置圖籍。滂喜齋藏書不以數(shù)量取勝,而是以所藏善本之精妙與珍貴為后世所贊嘆。如毛晉汲古閣、怡親王安樂堂、廬文弨抱經(jīng)堂、季振宜辛夷館、黃丕烈士禮居、汪士鐘藝蕓書舍等多家散出之書,潘氏多有收藏。根據(jù)《滂喜齋藏書記》與《滂喜齋宋元本書目》等記載,潘祖蔭所藏宋版書大約在一百四十部左右。
潘祖蔭藏書齋名有:滂喜齋、八囍齋、佞宋齋、蓮葉西齋、八求精舍、芬陀利室、近光樓、小脈望館、龍威洞天、二十鐘山房等。藏書印主要有:潘祖蔭藏書記、伯寅經(jīng)眼、伯寅藏書、潘祖蔭、伯寅、翰林供奉、滂喜齋、漢學(xué)居、潘印祖蔭、吳縣潘伯寅平生真賞、吳潘祖蔭章、賜蘭堂、金石錄十卷人家、伯寅寶藏第一、祖蔭、如愿潘、宋本、元本等。
1951年7月,潘氏滂喜齋藏書中的精華部分成為孕育中的上海圖書館首批國寶級(jí)藏品,其數(shù)量之多、質(zhì)量之精,讓世人矚目。這批珍品共76種1765冊(cè),里面有宋刻本20種、元刻本27種、明刻本18種、清覆宋刻本2種、明清名家抄本9種。其中許多是傳世孤本,文物和史料價(jià)值極高。此后,上圖又陸續(xù)采購到《王荊公唐百家詩選》、《杜工部集》、《金石錄》、《紫云先生增修校正押韻釋疑》四種宋本,也屬于滂喜齋舊藏,現(xiàn)將其所藏的部分宋版書分別例舉賞析如下:
《金石錄》三十卷。宋趙明誠撰。宋淳熙間龍舒郡齋刻重修本。存卷十一至卷二十,四冊(cè)。版心白口,雙魚尾,左右雙欄。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后有江藩、吳應(yīng)溶、顧廣圻、阮元、翁方綱、朱為弼、姚元之、洪頤軒、程同文、陳均、沈濤、汪孟慈等人跋。《金石錄》在南宋間曾經(jīng)刊刻兩次,一為孝宗淳熙間(1174—1189)龍舒郡齋刻本,一為寧宗開禧元年(1205)浚儀趙不谫刻本。然而以上兩種版本皆不顯于世,且元明兩代近四百年間未重新雕版,只有抄本流傳。清初杭州藏書家馮文昌意外獲得一部宋刻《金石錄》,雖然僅是十卷殘本,已可謂絕無僅有之幸運(yùn)。馮氏所藏殘本宋刻《金石錄》之后輾轉(zhuǎn)又經(jīng)大藏書家朱文石、鮑廷博、江立、趙魏、阮元、韓泰華、潘祖蔭等人遞相收藏。
《孔叢子》七卷,題孔鮒撰,(宋)宋咸注,南宋刻本。半葉十二行,行大字二十三至二十四字不等,小字二十七至二十九字不等。版心白口,雙魚尾,四周單欄。卷前后皆有宋咸序,卷末有嘉佑八年(1063)呂逢刊書序。書中鈐有季振宜藏書記、潘祖蔭藏書記等印。是書所載系孔子而下子思、子上、子高、子順之言行,凡二十一篇。又以漢孝武朝太??钻八髻x與書上下二篇附綴于末,別名《連叢》??柞V,字子魚,孔子九世孫。秦始皇封他為魯國文通君,拜少傅。相傳焚書坑儒時(shí),他將《尚書》、《詩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藏于曲阜孔子故宅墻壁中。直到漢景帝的兒子魯恭王劉余拆除孔宅,擴(kuò)建王宮時(shí)才發(fā)現(xiàn),稱為古文經(jīng)。
《諸儒鳴道》七十二卷,不題撰人,南宋端平二年(1235)閩川黃壯猷修補(bǔ)印本,二十冊(cè)。版心白口,單魚尾,左右雙欄,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一字。書中鈐有昆山徐氏家藏、健庵、潘祖蔭藏書記等印。是書是傳世唯一由宋人所輯的一部理學(xué)叢編,而原書編輯者姓名已然從缺無考。
《東觀余論》二卷,宋黃伯思編撰,南宋寧宗嘉定三年(1210)溫陵莊夏刻本,二卷本。版心白口,單魚尾,左右雙欄,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書中鈐有宋本、竹塢、梅溪精舍、鐵研齋、五峰樵客、王印履吉、項(xiàng)元汴印、季印振宜、徐健菴、韓氏藏書、金石錄十卷人家、韓印泰華、潘祖蔭藏書記、伯寅藏書等印。是書內(nèi)容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收錄黃伯思生前曾經(jīng)發(fā)表過之古文字學(xué)力作《法帖刊誤》,二是輯錄黃伯思生前所作,然而卻未發(fā)表的兩百余篇關(guān)于審正金石、考核藝文之文章。全書字大悅目,皮紙潔白如玉,墨光似漆,是南宋后期刻本中的上品。
《杜工部集》二十卷,唐杜甫撰,南宋紹興建康郡齋刊本,十冊(cè)。版心白口,單魚尾,左右雙欄,每半葉十行,行十八至二十一字。書中鈐有宋本、潘祖蔭藏書記等印記。從書中毛扆題跋得知,毛晉曾借得宋本影抄一部藏于家。毛晉死后,其子毛扆得宋刻殘本三冊(cè),發(fā)現(xiàn)該三冊(cè)中的缺失情況與毛晉影抄本相同,即為當(dāng)年毛晉所借抄之原本,惜已殘缺,日后遣其甥王為玉,據(jù)先前影抄本再事影寫補(bǔ)缺,使成全書,亦是海內(nèi)外僅存孤本。
《梁溪先生文集》一百八十卷, 宋李綱撰。版心白口,雙魚尾, 左右雙欄,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今存三十八卷,二十冊(cè)。鈐有錫山安國之印、毛晉之印、黃丕烈印、汪士鐘藏、潘祖蔭藏書印等藏書印。卷末有清李枚、黃丕烈、徐康跋。此書舊為錫山安國所藏,而竹塢文氏、汲古閣毛氏皆有藏印。乾隆年間入嘉定李枚家中,后入黃丕烈、汪士鐘家,又由沈韻初家歸于潘氏滂喜齋。
《侍郎葛公歸愚集》二十卷,宋葛立方撰,南宋淳熙年間江西撫州刻本。版心白口,雙魚尾,左右雙欄,蝴蝶裝。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二字。存卷五至卷十三,四冊(cè)。書中鈐有士禮居、丕烈、蕘夫、汪氏士鐘、閬源真賞、潘祖蔭藏書記等印。是書刊刻于南宋,然元、明兩代百年之間卻無再刻。自清以降,所見諸本無論公、私著錄者,皆為由此殘本抄出。
《王荊公唐百家詩選》二十卷,宋王安石輯,南宋紹興淳熙年間江西刻本。版心白口,單魚尾,四周雙欄,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字體仿歐陽信本。今存一至九卷,目錄及卷二、卷六缺頁。此本舊為黃丕烈士禮居插架之物,后入汪士鐘藝蕓書舍。書中鈐有百宋一廛、黃丕烈印、宋本、潘祖蔭藏書記等印。
《增修互注禮部韻略》五卷,宋毛晃增注,宋毛居正重增。宋刻元公文紙印本,六冊(cè)。左右雙邊,每半葉十行,行十六字,白口,單魚尾。鈐有安樂堂藏書記、孫鳳鈞印、佞宋齋、伯寅藏書等藏書印?!对鲂藁プ⒍Y部韻略》以前的韻書,如《廣韻》、《集韻》等都是從經(jīng)史子選中采擇例證,而此書例證,既有經(jīng)史子選,又有唐宋詩文,是當(dāng)時(shí)的活語言材料,有很明顯的時(shí)代性,可以說此書開創(chuàng)了一個(gè)時(shí)代。
《廣韻》五卷,宋陳彭年等撰,宋刻本,五冊(cè)。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書后有楊守敬跋。此書舊為日本寺田望南所藏,后歸博物館局長(zhǎng)町田久成,由楊守敬購歸轉(zhuǎn)售潘祖蔭。書中鈐有黃絹幼婦、讀杜草堂、星吾海外訪得秘籍、潘祖蔭藏書記等藏書印。
《周髀算經(jīng)》二卷,不題撰名,漢趙君卿注,北周甄鸞重述,唐李淳風(fēng)注釋,宋李籍作音義。南宋嘉定六年(1213)福建鮑澣之汀州刻本。版心細(xì)黑口,單魚尾,間有雙魚尾,左右雙欄,半葉九行,行十八字。有清趙之謙題篆體簽“宋元豐京鑒本”。書中鈐有傳是樓、健庵收藏圖書、黃金滿籯不如一經(jīng)、宋本、趙印之謙、潘祖蔭藏書記等藏書印。中國古代天文歷算之學(xué),在隋唐一代已高度發(fā)展。隋代設(shè)立算學(xué)于國子監(jiān),唐代則更進(jìn)一步于科舉考試中設(shè)立明算科一門,李淳風(fēng)等注釋的十種算經(jīng)立于官學(xué)之中。宋代沿襲唐制,并將十種算經(jīng)刊行,惜北宋監(jiān)本早已亡佚,今據(jù)福建鮑澣之汀州刻本可窺一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