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加拿大安大略省布魯姆菲爾德貴格會的一員,猶太人鮑曼是一名忠實的信徒,也許是因為他對貴格會的感情太深,家財萬貫的他決定將貴格會名下的一塊地買下來,連同這塊地皮一起出售給他的還有一所學校,因為學校所在的布魯姆菲爾德這個地名太過拗口,所以人們總是習慣將這一地區(qū)稱之為西湖。
由于這一時期校史資料的缺失,所以很難有人確切地說清楚作為匹克林學院前身的西湖寄宿學校是哪一年成立的,不過這并不重要,而鮑曼的那個“將自己的財產抵押獲得貸款,作為學校運轉基金”的決策,對于學校來說卻是劃時代意義的,這一年是1830年。
此時,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正在全力拓展海外市場和殖民地,為了改變英國對外貿易逆差,“日不落帝國”甚至還和一些亞洲國家爆發(fā)了戰(zhàn)爭。和喧囂的歐羅巴大陸相比,此時的北美卻更像一座“世外桃源”,1841年的西湖寄宿學校已經初具規(guī)模,主體校舍完工之后就迎來了第一位女學生,這在當時普遍流行男校的西方世界的確罕見,不過一年以后學校也開始招收男學生。
匹克林村,1877
從19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學校始終依靠鮑曼留下的財產運營,由于校方沒有適時采取校董會制度,也缺乏吸引捐款,導致西湖寄宿學校因為資金鏈的斷裂而不得不在1865年倒閉,眼看這所學校就要夭折,可就在這時安大略省議會出手相助,將該校和安大略省的教友會學校合并,而之后隨著1871年2月15日皇家特許令的頒布,新學校才得以在匹克林村成立。
可能是因為那紙皇家特許令起了作用,在短短六年之后的1877年,學校面積已經超越了1841年西湖寄宿學校時期,涵蓋了圖書館、教室以及宿舍等完備基礎設施的學校頗具規(guī)模,日漸成為西湖地區(qū)中學的典范,因為地處匹克林村,也為了區(qū)別過去那所破產的西湖寄宿學校,所以校方賦予了學校一個新的名字:匹克林學院,并且沿用至今。
雖然學校脫胎于安大略省教友會中學,并且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大多數都是貴格會成員,但是學校招生對象并不局限于傳統教會家庭,出身于世俗家庭的學生也被允許獲得入學資格。匹克林學院的招生政策雖然很開放,但是當時每年165美元的學費,還是讓一些低收入家庭望而卻步,對于農業(yè)家庭子女更是如此,他們的父母認為學習遠沒有干農活那么重要,有的父母甚至立下規(guī)矩不允許自己的孩子進學校,而是讓他們長大之后跟著自己一起種地,重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枯燥生活,這也是19世紀末加拿大農村地區(qū)普遍存在的問題。
盡管如此,匹克林學院的生源還是滿足了初期運轉的需要,學校給這些來自各行各業(yè)的學生制定了最嚴格的學習標準,“腦到、心到、手到”是這里每一位學生必須做到的,具體而言就是學校希望每一位學生都能順利考上大學,并且試圖通過學校教育,賦予學生最為優(yōu)秀的品德教育,使其將更多的正能量帶給各自的家庭。
匹克林學院最讓周圍居民稱道的,其實并不是優(yōu)質的學術體系,那些在他們眼里過于虛無的理念,并不能讓他們得到任何好處,注重現實的他們更關注的是學校對周邊貿易和商業(yè)繁榮的貢獻。匹克林原本只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村子,學校的成立讓其中的一些稍具經濟頭腦的村民摩拳擦掌,他們試圖借助學校來盤算自己的“生意經”。其中一位叫威廉·匹克的村民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因為每天都會有匹克林的師生來往于鎮(zhèn)上和學校,所以他決定在離學校最近的火車站和學校之間跑出租,村民們受到威廉的啟發(fā),紛紛尋找自己的生意之路。原本安靜的村莊因為一所學校徹底改變了。
烈火金剛
我們現在看到的匹克林學院,其實已經不是它原來的模樣,“毀容”的罪魁禍首正是那幾次讓學??坦倾懶牡闹旅馂?。那還是1905年的歲末,還有兩天就要迎來1906年的新年,可就在這時學校失火了,原本火勢并不大,不足以對學校造成破壞,可是由于沒有及時采取撲救措施,再加上突然而至的大風,讓星星之火演變成燎原之勢,順著外墻引燃了內部的木質結構房梁,進而從教學樓蔓延到體育館,很多昂貴的校舍都被大火無情的吞噬,學校教學受到嚴重影響。
經此一劫,學校加強了防火措施,學校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的確沒有發(fā)生過火災,正當人們準備迎接20世紀80年代的曙光之時,學校再次遭遇火災,造成此次火災的僅僅是一枚小蠟燭,慶幸的是當時待在宿舍里的一位叫做哈里·奧爾布賴特的學生聞到了大火燃燒起來的焦糊味,及時報警使得火勢得到了控制,不過最終教師宿舍還是被大火無情吞噬。
可是1979年的大火并不是一個結束:1987年10月4日,學校又一次被大火包圍,甚至一度有人懷疑學校是否被什么人施了魔咒,以致于屢屢被火災光顧。此次大火將校園的一些歷史建筑毀壞殆盡,保存在古老建筑中的校史典籍也燒成了灰燼,在一片惋惜與悲嘆中,學校并沒有沉淪,而是毅然選擇了重建。雖然古建筑和典籍無法修復,但好在師生沒有傷亡,他們的價值遠遠高于損失的那些基礎設施,這也是匹克林最值得贊揚的地方。它就像一只雄鷹,雖然屢次經歷大火的折磨,但是最終能擺脫“火魔”而一飛沖天,就憑這一點就足以傲視群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