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蛙噪,荷紅柳綠。盛夏七月已經再也按捺不住它那火辣的性格,迫不及待的讓熱浪流遍整個季節(jié)。此時,剛剛結束那場名為高考的戰(zhàn)爭的中國高三畢業(yè)生們,還來不及讓自己那早已疲憊的身軀得到歇息,一場新的抉擇已經擺在他們面前:留下來等待國內大學的篩選,還是走出去選擇西方高校的文化價值。一個是傳統的升學之路,一個是新銳的國際教育未知之旅,原本兩條互不相干的平行線在這一刻卻找到了彼此的交匯點,這也就意味著一種叫做“責任”的東西成為你的成長主旋律,因為你要為自己的當下負責,為將來負責。
進行時和將來時從來都不是一個時間范疇,而是事物普遍性和獨特性的哲學命題,面臨抉擇的不僅是個體,國家亦然。繼2014年中法共慶建交五十年之后,2015年中國又與丹麥和瑞士開啟了六十五年的友誼紀念,丹麥駐華大使裴德盛在使館開放日上熱情洋溢的演講,充分將“童話王國”特有的北歐式的精致與中國傳統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兼容并包文化有機融合,而瑞士駐華大使戴尚賢用他那優(yōu)雅的語句,為我們道出了“教育追求卓越”的國家雄心,兩國正在努力鍛造最完美的對外交往進行時,浪漫美妙的樂活天性與匠心獨運的民族氣質,必將會讓兩國在將來時的世界舞臺上繼續(xù)大放異彩。
當然,將來時不僅有光明,更有彷徨。上個月發(fā)布的針對中國留美學生開除數量的報告再一次引起了人們關于留學行為意義的討論,盡管這八千人相對于去年30萬中國留美學生的數量來說只是很小的比例,但也足夠引起我們對于中國學生國際化道路將來時的反思,留學行為只是參與國際化教育的形式之一,很想對快速奔跑在這條路上的中國學生說:請你先慢下來,只有當你學會在這條路上平穩(wěn)行走了,才有奔跑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