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生正是出于青春叛逆期,對于社會的認知處于懵懂階段,為正確引導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語文教師應該利用學科優(yōu)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讓學生感覺到教師的人文關懷,從而教育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關鍵詞:個性 情感 思想道德 人文關懷
應試教育中語文教學,更加注重的是學科本身的價值,一味地追求學生的分數(shù),而不是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讓學生自己主動學習,這明顯就抹殺了初中生天真、活潑的特點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目前,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越來越多的觀點是要求關愛學生,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減少學生壓力,讓學生更多的是發(fā)揮自己的個性特長,全方面提高學生素質(zhì)。按照國家相關政策,作為語文教師,應該肩負起這一責任,注重學生的精神需求,讓學生在快樂中健康成長。
一、關注學生心靈需求和個性發(fā)展
在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就需要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地去學習,去展現(xiàn)內(nèi)心深處真善美的成份。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更多的應該是傳授給學生怎樣做人,所以語文教師就應該研究人的需要和人性的需要。人性的需求有多個層面,有基本的衣食住行的物質(zhì)需求,還有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主要指內(nèi)心深處情感、心靈的需求。高層次需求是人目前重點追求的,為了更好地展現(xiàn)學生自我,實現(xiàn)學生的人生價值,語文教師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關注學生個性發(fā)展,尤其是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要多方面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這樣學生的學習就會由被動變?yōu)橹鲃?,學生心中那些對事物的新奇感、對人性的可知欲,在語文教師或者是語文課上都得到滿足,學生內(nèi)心深處的寬容、忠誠、善良、尊重等美好品格被喚起來時,學生自己就會感覺到做人的幸福感。在講到《邊城》時,語文教師就應該將翠翠美好的性格和心靈講解給學生,將渡船老人家的堅強、為人無私奉獻的品格深入到學生內(nèi)心深處,并且必要時要結合社會實際,將社會上的真善美的真人真事?lián)诫s在一起,給學生內(nèi)心傳授美好的信念。
每個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是不同的,為了不讓每位學生掉隊,讓他們都得到發(fā)展,語文教師就要多花心思關注學生個性發(fā)展。針對有的學生領悟慢,有的學生性格有缺陷,有的學生調(diào)皮不認真聽課等等問題,語文教師都要采用不同方式,關注學生、關愛學生、處處體現(xiàn)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尊重他們的特長,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理想去發(fā)展,盡可能鼓勵他們發(fā)揮自己特長,并且掌握知識,提高語文基本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不斷增強學生整體素質(zhì)。對于教師來講,師生互動良好,教師營造處處充滿愛的和諧氛圍,會明顯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zhì)量。
二、注重學生的情感生活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在教學中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幸福感和快樂感,即使不用監(jiān)督他們也會自己動手動腦去研究。這就明顯強調(diào)了教師課堂氛圍的重要性?,F(xiàn)在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是,喜歡這科教師,他們的學習成績就會很棒,如果不喜歡這個教師,這科的學習成績就不理想。鑒于此,我們做教師的,應該盡最大能力讓每位學生都喜歡自己,這樣學生都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另外,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如果遇到不高興和不開心的情形,教師應該及時對學生進行疏導教育,讓學生感覺到教師的溫暖。
語文教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不僅通過與學生溝通和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同時對教師最便利的是利用經(jīng)典文章為學生傳遞情感。首先,學生可以通過自讀來體驗文中的情感,并且讓他們聯(lián)系自身,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和情感。其次,是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文章,設置具有特色的教案,可采用各種課堂形式,讓學生參與其中,領略文章內(nèi)涵。比如,我再講《項鏈》一文時,先是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不同人物的情感,同時在這一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結合分成小組,自己設置情景劇,并且要各組比賽,表演效果好的可有相應獎勵,并需要讓學生說出所扮演人物的性格。通過這一形式,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挖掘人物性格的積極性,從效果來看,他們是真正走進了人物心靈,并且回答出了超乎我想象的答案,啟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由此可見,讓學生去體驗情感,最終會激發(fā)學生思考,從而能達到凈化學生心靈的目的。
三、注重學生的思想道德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初中生正是處于模仿的最佳時期,所以教師應該為學生在各方面樹立榜樣。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把語文中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古人的人文精神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思想上積極進取。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文精神,岳飛的“怒發(fā)沖冠憑欄望”的民族氣節(jié),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艱”的憂民精神等等這些流傳千古的精髓,無不對學生的思想激起層層波瀾。這是古代的文化精神對學生思想的影響,教師在教課中要結合實際,聯(lián)系當下,把現(xiàn)代的真善美的情節(jié)也灌輸?shù)綄W生思想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種道德素材,感同身受地去教授,學生就會潛移默化地受到震撼、熏陶,久而久之,學生的思想就會發(fā)展變化。
教師除了在課上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外,還需要多關注學生思想道德的變化,必要時結合文章,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并且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給予正確評價,這不僅可以展現(xiàn)教師的個人魅力,同時對于學生思想道德的凈化也是有積極作用的。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