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彪折戟沉沙之后,毛澤東面臨的頭等大事,就是選擇一個接班人。經(jīng)過艱難的思索和反復的衡量,他終于選定了一個人:王洪文。
毛澤東心儀的人是張春橋
在1973年8月的十屆一中全會上,時年38歲的王洪文被任命為黨的副主席,排名僅在毛澤東、周恩來之后。王洪文的平步青云,向國內(nèi)外的政治領袖們表明了毛澤東已選定他作為接替自己的中共首腦的主要候選人。
毛澤東選擇王洪文作為接班人有兩重意義:第一,他是造反起家的,他接班意味著“文革”的成果得以保存,也象征著“文革”取得了偉大勝利;第二,他務過農(nóng)、當過兵、做過工,工農(nóng)兵一身而三任。用毛澤東的話說:“我們是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國家,為什么不找一個姓‘工’的?”
其實,毛澤東心儀的人是張春橋。但他明白,張春橋和老干部特別是軍隊老人勢同水火,不能選。歷史學者朱永嘉曾這樣分析:王洪文能力不行,選擇他,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選這樣一個人,可以緩沖一下張春橋跟老人們的矛盾,因為這個矛盾已經(jīng)是很難挽回了。
毛澤東薦周恩來讀汲鄭傳
讓王洪文接班,周恩來被認為最受委屈。1966年八屆十一中全會時,周恩來告訴陳毅毛澤東要讓林彪接班,陳毅吃驚地說:“怎么是他呢?應該是你嘛!”不管怎么說,林彪還是位開國元帥,如今周恩來要侍奉的則是一位“兒童團”。
饒有意味的是,1972年,姚文元傳達毛澤東指示,讓上海組織人標點一些古書,分送給有關的人看。其中有兩篇是給周恩來看的,一篇是《史記·汲鄭列傳》,一篇是《晉書·桓伊傳》。汲黯、鄭莊系漢武帝一朝名臣。汲黯很早就位列九卿,是元老級人物。但就是這樣一個人,眼看著市井小人甚至自己的府吏都一個個爬到自己頭上,也忍不住對漢武帝當面抱怨:“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
周恩來帶頭表態(tài)擁護王洪文
周恩來不是汲黯。王洪文接班,他帶頭表態(tài)擁護,并利用各種場合做黨政軍內(nèi)老同志的說服工作。
1973年8月21日,“十大”前夕的最后一次政治局會議上,老干部們斗膽提出了反對任命王洪文的意見。許世友說:“我認為名單草案中提名王洪文當我們黨中央的副主席不合適,他在黨內(nèi)有什么資歷?他對黨、對革命有什么業(yè)績?……”許世友提出,有周恩來一個副主席就夠了。受到壓力后他又改口說,可以再加上康生和葉帥。周恩來、葉劍英出來做工作,葉劍英還批評了許世友。
1973年8月28日,按照程序,大會將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出第十屆中央委員會。為支持王洪文,周恩來宣布,毛主席委托王洪文代表他投票選舉十屆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這實際上是毛澤東投給了王洪文有力的一票。
王洪文主持批判周恩來
中共“十大”確定王洪文接班,十大之前和之后,政治局兩次開會批判周恩來。1973年11月, 中央政治局開會批判周恩來在外交路線上的“右傾投降主義”,王洪文積極參加甚至主持過批判會。批判會上,平時對周恩來禮敬有加的人,此時迫于形勢,相遇亦形同陌路。周恩來身心交瘁,甚至已做好下臺的準備。
12月9日,毛澤東會見來訪的外賓之后對周恩來說:“總理啊,你挨整了,聽說他們整得不亦樂乎?。 泵珴蓶|也在當天找王洪文談話,指出:“有人講錯了兩句話,一個是講‘十一次路線斗爭’,不應該那么講,實際上也不是;一個是講總理‘迫不及待’,不是總理迫不及待,江青自己才是迫不及待!”一場暴風驟雨這才化解。
(綜合《歷史學家茶座》《南風窗》《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