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的深入發(fā)展,中國的經濟、社會以及政治都已發(fā)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巨大的社會變遷也反映到中國人的精神領域,當代中國社會思想界空前活躍、百家爭鳴。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在中國知識群體中產生了自由主義和新左派思潮以及這兩種思想的爭論。本文主要介紹這兩種思潮的基本概況、差異,并討論其未來前景。
一、簡述兩種社會思潮
自由主義思潮是改革開放以來最早出現的、影響較大的社會思潮,它是我們國人對專制批判覺醒的產物。自由主義主張私人產權和自由競爭,要求建立法治社會;呼吁政治體制改革,推進民主發(fā)展,擴大公民政治參與,建設民主憲政的法治國家;反對群眾大民主式的主義,提倡程序和代議民主。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徐友漁、朱學勤、劉軍寧、秦暉等人。有學者認為新自由主義在中國的影響是鼓吹市場萬能,認為只有私有化和市場經濟才能實現人的自由。但這種思潮的出現對于我國經濟政治等方面也有著優(yōu)點。首先它否定新老左派反對改革開放的觀點,認為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解決貧富分化等社會弊病。其次它強調全球化,這也順應了當今社會的發(fā)展趨勢。最后它對政治改革還起到了警醒作用,加強了我們面對社會問題的危機意識。所以我們對于自由主義思潮既不能盲目炒作、全部借鑒,也不能一味否定。對于社會思潮必須緊密結合我國國情,科學吸收其合理成分,警惕和抵制其意識形態(tài)的因素,實現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對自由主義思潮的揚棄。
新左派思潮在鄧小平南方講話后出現。新左派在中國主要體現及其基本觀點有:中國已經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官僚腐敗、貧富分化等社會問題的根源在于改革開放;主張用平均主義方式來解決公正問題。認為貪污腐敗是私有制的必然產物;認同毛澤東晚年發(fā)動文革的意義與價值。其代表人物有汪暉、崔之元、王紹光等。近些年來,其否定改革開放的成就,有其極端片面的成分;肯定文革的正面因素和積極作用,提出應從文革中的方式解決當前我國存在的貧富分化等問題,這種傾向不尊重歷史與現實,在思維邏輯上簡單片面,對國情的判斷存在相當大的失誤。但也要看到它優(yōu)點,新左派思潮批判資本主義現代性,警惕全球化的負面效應,表達了對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國經濟社會問題的深切憂慮,顯示出與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相同的價值關懷取向;其提出的解決社會弊病解決的相關問題及其主張,對于政府科學決策、應對改革中出現的社會問題,對于大眾正確認識市場經濟、全球化是有益的。
二、兩種思潮的比較
新左派與自由主義之爭是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產物和結果。爭論主要源于這兩種派別知識分子學術背景不同,他們觀察分析問題的視角也各有所異,所以面對社會弊病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朱學勤指出分歧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對國情的判斷、對社會弊病的判斷、如何解決社會弊病。兩種思潮相似之處有:首先這兩種思潮其思想源流均來源于西方;其次這兩種思潮都是我國知識分子在面對我國國情所產生的憂患意識,它們表達出的都是對現實中國問題的深切關懷。對中國發(fā)展中遇到的問題的關注和討論,對社會的嚴肅思考,甚至激烈的爭辯,這樣才為下一步的改革和發(fā)展提供有意義的思想基礎和理論架構。其差異如下:
在中國社會的現狀方面。判斷轉型時期社會的性質問題上,新左派認為我國已然全面進入了自由主義主導的時代,是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一部分,因此應該著力提防市場機制的負效應以及外資的副作用。而新自由主義認為中國并沒有進入后現代,市場經濟必須堅持下去,要建立真正的以規(guī)則為框架的市場秩序,將權力逐出市場,必須堅定不移地擴大對外開放,深化對外開放。對待社會問題的認識上,新左派認為目前問題的根源在于市場,在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在于資本主義的固有弊端。在新左派看來要解決問題必須對資本擴張的勢力進行遏制,抵制私有化。自由主義認為中國的問題是權力壟斷,市場化不徹底造成的,解決中國問題要進行徹底的私有制改革。
在社會公平方面。新左派認為問題出在市場經濟本身,從而要對其批判和抵制;而自由主義認為原因在于市場沒有擺脫舊權力體制的控制,因此出路在于發(fā)展和完善市場經濟,特別是要規(guī)范市場。在社會不公解決方式上,自由主義者認為只有尊重每個人的自由與權利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才可能是公正的制度。新左派認為過度的市場化改革是中國貧富不均、分配不公現象的根本原因,實行市場機制必然導致窮者越窮、富者越富。因此新左派有一種相當強烈的對社會公正和平等價值的追求。他們強調社會資源的公平分配,同情弱勢群體。
對待毛澤東晚年思想、文革問題。新左派知識分子對于批判文革的極左路線極其不滿,贊揚人民公社和毛澤東晚年的政治思想、甚至還要提倡發(fā)揮文革中的合理因素,認為應該再次搞文化大革命。自由主義認為毛澤東晚年思想和文革是阻礙經濟發(fā)展的原因,應該對其全面否定,堅持改革開放,通過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來對待我國國情。
全球化問題。自由主義認為中國的發(fā)展得益于全球化,全盤肯定全球化,認為中國應融入全球化,與西方政治、經濟、文化全面接軌。新左派認為中國應認清全球化的陷阱,抑制全球化的消極影響,認為全球化就是把中國納入不公正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認為資本主義國家從一開始就是依靠剝奪和奴役其他國家發(fā)展起來的,它們現在也和殖民地時代一樣主宰著這個世界,認為全球化導致第三世界受到發(fā)達國家的剝削,加劇全球貧富分化。
三、兩派爭論的未來前景
從某種程度上說來,兩派的爭論代表和反映了當前中國主流的社會思潮。從世界范圍來看,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fā)展在國際社會思想領域中,兩種思潮的對立和分歧似乎從未間斷過,因此兩派在中國的對立和交鋒也著實折射了國際社會思潮對中國的沖擊。有學者斷言這種爭辯必然會走向消失。也有學者指出以市場化和全球化為導向的全面改革任重道遠,中國的社會轉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本身及其必需的配套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也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所以在未來,如果沒有發(fā)生重大變化和戲劇性的事件,爭辯將一直持續(xù)著。爭論所提問題也關系到改革的下一步走向,關系到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建設。如何卓有成效地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引領當代社會思潮,找準其著力點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及途徑至關重要。因此我們要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徐友漁.當代中國社會思想:自由主義和新左派[J].社會科學論壇,2006
[2]朱學勤.新左派與自由主義之爭[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
[3]秦暉.中國現代自由主義的理論商榷[J].社會科學論壇,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