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美兒在《時代》周刊撰寫的關于培養(yǎng)自己女兒的文章,使她獲得了“虎媽”的外號,也曾一度引起了全世界教育界人士的熱議,甚至西方媒體還將其作為東方式媽媽的代表。也許是蔡美兒冷峻面孔和鐵血育兒方式背后的成功光芒過于耀眼,國內(nèi)也隨之出現(xiàn)了不少效仿者,于是“狼爸”、“鷹爸”的輪番登場,也確實讓我們見識到了嚴父的威力。近日,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彼得在《大西洋月刊》上發(fā)表的一篇關于“母親應該溫柔對待孩子”的“象媽論”的文章,再一次掀起了不少家庭和學者的關注與熱議,有媒體自覺地將其與“虎媽”進行對比,還有部分業(yè)內(nèi)人士提出了“象媽能否戰(zhàn)勝虎媽,給國際教育帶來新的改變”的猜想。
彼得的文章并沒有什么高談闊論,而是完全以自己的經(jīng)歷來闡述“象媽”的可取性。在文章中,她描述其小時候因為考試失敗而完全沒有受到過媽媽的責罰,相反,媽媽面對自己的失敗還一次次的寬容了她,她覺得自己的媽媽就像舐犢情深的象媽媽,如果你仔細觀察過大象母子之間的相處行為,會很容易發(fā)現(xiàn)象媽媽對象寶寶的柔情似水。不僅如此,象媽媽還會主動關心和照顧其他失去母親的小象。通過這篇文章,闡述了“象媽”的真諦,所謂的“象媽”就是“虎媽”的反面,與虎媽極端嚴厲不同的是,“象媽”大多會始終秉持著鼓勵、呵護的姿態(tài)教育自己的孩子,總是試圖為孩子營造一種輕松、愉悅、安靜的成長環(huán)境。當然,彼得也指出,寫這篇文章并非外界所認為的那樣,試圖顛覆“虎媽”理論,更不是在跟“虎媽”宣戰(zhàn),而是想探討家庭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性。
盡管如此,業(yè)內(nèi)人士和媒體也借著這篇文章掀起了熱烈的討論。挺“虎媽”派認為,虎媽的教育方式更接近西方家庭,因為這一教育理念強調(diào)的是對孩子紀律性的培養(yǎng),對于孩子成長目標的嚴苛利于培養(yǎng)孩子獨立的性格,也有利于孩子在未來能更好地適應這個既現(xiàn)實又殘酷的社會;而挺“象媽”派認為,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輕松的環(huán)境,如果事事嚴格控制和苛責,無形中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增加不必要的砝碼,而孩子礙于家長的面子,又不得不一次次的被動完成嚴格的目標,長此以往,隨著心理壓力的增大,孩子會呈現(xiàn)出兩種極端,一種就是叛逆感越來越強,導致父母的指令失效,甚至做出一些危害家庭和社會的出格之事;另外一種就是隨著心理壓力的積壓,再加上孩子社交圈相對封閉,對于自己的苦惱無處傾訴而最終導致抑郁癥。
上述兩種觀點也確實道出了“虎媽”和“象媽”的利弊得失,這也就間接回答了母親在選擇教育子女方面究竟要選擇何種方式的問題。其實,對于每個母親來說,選擇教育的方式方法是最難的抉擇,甚至超越了當初選擇配偶,雖然二者都關系到未來,但由于孩子是雙方的結晶,孩子日后的發(fā)展直接關系到家庭的成敗,東西方所不同的是,西方家庭似乎對于孩子的發(fā)展對家長臉面的問題的意識比較淡漠,而東方家庭都極其重視孩子對于家庭臉面的影響。通過比較以嚴苛為代表的“虎媽”和以溫柔為代表的“象媽”之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事實上這二者都過于極端,也恰好是母親在教育子女過程中的平衡點。在處理涉及原則和制止孩子做負面事情的時候,確實需要的是“虎媽”般的雷厲風行和嚴格要求,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起到警示作用,不至于讓孩子重復去做。試想如果用“象媽”的柔情去制止這類事件,那么孩子就會低估負面事情帶來的后果,長此以往,孩子會認為既然做負面的事情也不會受到來自家長的過多懲罰,后果可想而知;同時,當孩子遇到心理障礙或者遭遇挫折的時候,如果用“虎媽”的方式去苛責,未免有些雪上加霜,孩子的心靈本身就已經(jīng)受到傷害,來自最親的,同時也被視為避風港的母親也惡語相向,孩子未免會更加心理失衡,最理想的狀態(tài)當然是寬嚴相濟,可無論東方家庭還是西方家庭,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母親鳳毛麟角,因為一個家庭的育兒方式不僅僅和母親本身的經(jīng)歷和生長環(huán)境有關,也和社會文化脫不開干系,文化的傳承性又使得有的時候母親會下意識的選擇一個固定的育兒方式,但不排除后天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而改變,但絕大多數(shù)家庭都會保持一種相對固定而一致的教育風格。前文提到的拋出“象媽論”的彼得之所以鐘情于溫柔方式,是因為她通過自己母親的所表現(xiàn)出來的“象媽”行為獲得了安全感和快樂,因為她從小經(jīng)歷戰(zhàn)火和親人分離的痛苦,長大又多次經(jīng)歷學業(yè)和工作挫折,都是因為母親的柔情化解了她一次次的心理危機。
無論是“虎媽”也好,“象媽”也罷,最重要的是每個母親都應該多傾聽孩子的心聲,有的時候教育方式的好壞都摻雜了太多的成人因素和父母親的武斷意味,所以適當?shù)囊院⒆訛槌霭l(fā)點,也許會給家庭教育帶來新的啟示。
2P
Love Should not be a Sacrifice for Everything
母愛不是“犧牲”
后“虎媽”時代的非典型“象媽”
文/伊萬
小芹(化名)是一位80后母親,從小在奶奶家長大的她,是一個獨立性極強的人。由于父母的工作原因,小芹和他們聚少離多,好在大院有很多同齡的好朋友陪伴她的成長,因此她并沒有變成一個閉塞的人,反倒還很熱情開朗。
如今已隨丈夫移民加拿大的她,對于那邊的環(huán)境也已相當適應,無論天氣還是衣食住行,似乎都很合她的胃口。出生在加拿大的兒子,如今已經(jīng)在社區(qū)小學就讀,說起當初兒子出生之前,干脆利落的小芹也突然多愁善感起來,當時生兒子的時候,最困擾她的問題除了孩子能否順利降生以外,就是今后該選擇怎樣的方式教育他(她),她甚至還和丈夫設想了好幾種教育方式,并且還會評估每一種方式可能帶來的結果。最后還是丈夫說服了她,平時就溫文爾雅的丈夫建議她當一名“象媽”,用春風化雨去感化孩子,并且還和小芹約定孩子出生以后一定要為他(她)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成長環(huán)境。
雖然小芹同意了丈夫的觀點,但是好強的她并不愿意當全職太太,這在她所居住的華人社區(qū)確實少見,那段時間在北美華人社區(qū)最熱門的教育話題莫過于對“虎媽”蔡美兒的熱議,小芹很欣賞蔡美兒獨立、堅強的品質(zhì),認為這兩點和她頗有幾分相像,但蔡美兒的教育方式是不符合她和丈夫的既定方針的,于是她選擇做一名獨立的“象媽”?!跋髬尅痹谝话闳搜劾飵缀醵际侨硇耐度爰彝サ呐耍瑤缀跣媪撕褪聵I(yè)、工作的告別,而她卻在孩子出生一個月之后就選擇去社區(qū)服務中心尋找新的工作,兒子白天會交給保姆去照顧,在社區(qū)圖書館工作的小芹下班之后會準時回家為丈夫做好晚餐,給孩子哺乳。
隨著兒子一天天長大,非典型“象媽”小芹當初的教育計劃也逐漸開始實施,和其他華人父母一樣,“學霸”出身的小芹并沒有在孩子學業(yè)上變成“象媽”,但她也不會因為兒子在學校表現(xiàn)不佳而責怪他,好在加拿大的學校教育環(huán)境自由開放,早就聽說北美學校的作業(yè)開放而有深度,于是她也不準備用在國內(nèi)父母的那一套來對待兒子的學業(yè),而學校每天都會給包括兒子在內(nèi)的學生布置大量的閱讀任務,這讓在圖書館工作,同時又愛讀書的小芹找到了用武之地,這個非典型“象媽”決定就將閱讀教育作為突破口,去實踐她的溫柔教育理念。
其實,這個想法早在來加拿大之初就已萌生,因為和丈夫同為愛書者,因此在他們租住的窄小簡陋的公寓里,唯一的大件就是一張書桌,那個時候他們的夢想就是以后有條件住大房子,要多買幾個書桌和書柜,放滿自己喜愛的、翻著油印芳香的“精神食糧”。
如今夫妻已經(jīng)住上了大房子,再加上孩子也已經(jīng)步入學堂,于是他們購置了寬大的書桌和書柜,一般家庭都會購置諸如體感游戲之類的娛樂設施和影音設備,可是每一個來到小芹家的訪客,都會看到滿滿幾大書柜的書籍,而小芹家招待客人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就是邀請客人們一起在質(zhì)地精良的書桌上伏案閱讀,和他們關系融洽的鄰居都是愛書者,甚至有一些還是社區(qū)讀書會的成員,在小芹家他們會看到自己心儀的圖書。
為了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小芹夫妻在布置書桌的時候可謂煞費苦心,在參照了很多經(jīng)典布置圖樣之后,他們決定利用房間的優(yōu)勢,將四個書桌布置在房間的四個角落,而且四個角落也相應的布置了書架,這使得兒子無論在哪個角落都能在想看書的時候都能達成所愿,每天他們就在這樣的氛圍中和孩子共同完成孩子的閱讀作業(yè)。雖然從小接受的是中國式教育,但早已了解過北美教育體制的小芹深知“守規(guī)矩”的重要性,也就是說在協(xié)助孩子完成閱讀作業(yè)的時候,她充當?shù)慕巧珒H僅是引導,每次遇到孩子不明白的難點,小芹會溫柔耐心的為他講解,然后會讓孩子再加入自己的理解,而不是遵循她的理解,有的時候她還會因為一個知識點跟孩子爭的熱火朝天,不過在爭論的時候他們也會努力控制彼此的音量,既讓對方聽清自己的觀點,又能做到不因為爭論而影響鄰居生活。
當然,非典型“象媽”小芹并沒有滿足于通過閱讀來推進她的教育理念,她也在試圖找到一個更好的和兒子的交流方式,她也曾想在兒子犯錯誤的時候單刀直入的和孩子談談,但是已經(jīng)習慣于“象媽”教育風格的她,很快否定了這個想法,她突然想起來,她在給兒子理發(fā)的時候,兒子的情緒是最穩(wěn)定和輕松的,兒子也很享受媽媽為其理發(fā)的舒適,于是她決定在給兒子理發(fā)的時候適當輕輕撫摸兒子的頭,這既能在無形中消解孩子因為叛逆而產(chǎn)生的戒心,又能借著孩子的回應來跟兒子談心,事實證明這種方式很成功,每次通過理發(fā)來解決孩子心理困惑和迷茫的方式,也得到了丈夫的認可,她很享受教育理念帶給她的成就感。
再幸福的家庭,也會存在爭吵,可是面對分歧,小芹往往選擇的是沉默,多年形成的默契也漸漸使得丈夫采取了同等方式,因為她認為夫妻關系良好與否,也直接關系到孩子的成長。隨著這一家在社區(qū)的名氣日漲,附近的社區(qū)華人也會邀請他們一家去做客,在你來我往的教育理念碰撞中,一個華人群體正在逐漸變得成熟。
2P
編者按:“虎媽戰(zhàn)歌”曾經(jīng)讓蔡美兒在世界教育界掀起了一股“颶風”,如今印度裔教授彼得·辛格的一番“象媽”理論,又為世界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選擇,本文目的并非給讀者灌輸教育理論,而是在結合自身經(jīng)歷的基礎之上將其作為探討命題,以引起讀者思考。
Encouragement More Important to Harsh Treatment
虎媽還是象媽?
文/彼得·辛格
許多年前,當我和太太開車載著三個年幼的女兒出行時,其中一個突然問了一句:“爸爸媽媽,你們是希望我們聰明一點還是快樂一點呢?”
這一幕在上月我讀到蔡美兒(Amy Chua)在華爾街日報上發(fā)表的文章《中國媽媽為何更卓越》時又浮現(xiàn)在了腦海。這篇為她的新書《虎媽戰(zhàn)歌》做宣傳的文章一經(jīng)發(fā)表就掀起了軒然大波,讀者在華爾街日報網(wǎng)站上發(fā)表了4000多篇評論,F(xiàn)acebook上的回帖更是高達10萬。而該書也立刻躋身于暢銷書之列。
按照蔡美兒的理論,中國孩子之所以比美國孩子更成功,是因為他們背后都有一位“虎媽”,而西方母親相比之下只能算是小貓,甚至什么都不是。蔡美兒從不允許她的兩個女兒索菲亞和路易斯看電視,打游戲,在同學家過夜或者參與學校活動,而是讓她們每日苦練鋼琴或小提琴。而這都是為了能讓她們在除體操和戲劇之外的所有科目中名列前茅。
蔡美兒指出,中國媽媽相信孩子一旦度過了學步階段就該受到父母的嚴格要求,稍有懈怠就應直截了當?shù)靥岢雠u(她還認識一些采取同樣做法的韓國、印度、牙買加,愛爾蘭和加納媽媽,而有些華裔母親則不以為然)。對此孩子也應當有足夠的自我承受能力去滿足這些要求。但與丈夫同為耶魯大學法學教授的蔡美兒卻生活在美國社會里,那里的人們認為孩子的自尊心極端脆弱,甚至為了不傷害這些幼小的心靈,球隊會給每一個隊員都頒發(fā)“最有價值球員”獎章,也無怪乎許多美國人對她那套方法如此深惡痛絕了。
評估虎媽理論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無法將這個手段與父母傳給兒女的基因分割開來。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優(yōu)等生,而你們夫婦倆又是頂尖學府教授的話,那么這種方式確實大有裨益。除此之外就算虎媽如何嚴格管教,也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班上頭名的(除非把每個學生都選為“全班第一”)?;屖焦芙痰哪康脑谟谕诰虺龊⒆拥淖畲鬂撃?,因此也似乎偏向于“聰明/快樂”選項的“聰明”一側(cè)。而這也是撰寫博客回應蔡美兒文章的Betty Ming Liu的觀點:“蔡美兒式的家長就是我這樣的華裔美國人接受心理治療的原因”。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心理學教授司徒永振(Stanley Sue)研究了亞裔美國婦女中尤其多發(fā)的自殺行為(其他族裔中男性自殺數(shù)目高于女性)。他認為家庭壓力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對此,蔡美兒可以回應說要取得極高的成就自然需要更多的犧牲,而實現(xiàn)這一點的唯一方法就是苦練。這或許有她的道理,但孩子們難道就不能被鼓勵去做一些本身就有價值的事情,而只能在被父母批評的恐懼中被迫行事?我同意蔡美兒的一個觀點:不愿告訴孩子該干什么的做法是會犯錯誤的。我的其中一個女兒如今已是幾個孩子的媽媽,也跟我說了幾件令人驚訝的育兒見聞:她某個朋友的女兒接連換了3個幼兒園,僅僅是因為孩子不喜歡去。另外一對夫婦則相信“自主學習”,以致他們自己晚上11點上床休息,留下5歲的女兒連續(xù)看了9個小時的芭比娃娃電視。
或許虎媽式管教是對上述放任縱容的有效平衡,但這兩種極端做法都會產(chǎn)生副作用。蔡美兒的焦點全部固定在家中的獨自練習,不鼓勵參加任何集體活動或者其他活動,不管是學校還是社區(qū)范圍內(nèi)的。她似乎認為學校活動就是浪費時間,不如花時間去學習或者練琴。
但參加學校戲劇表演這類的活動其實是在為集體利益做貢獻。如果好苗子都跑掉了,那么活動的質(zhì)量自然會下降,不但對剩下的參與者沒有好處,連觀眾都索然無味。反過來那些被家長禁止參加此類活動的孩子則會失去發(fā)展社交技能的機會(而這種技能是極為重要且有價值的),卻只能去練習那些蔡美兒認為有用的東西。
我們應當將自己的孩子塑造成一個道德高尚的好人,既關注自身也不忘關心他人。這種培養(yǎng)孩子的方式并非與快樂無關:大量的證據(jù)顯示那些慷慨友善的人對自己的生活更加滿意,同時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培養(yǎng)目標。自然界的老虎獨來獨往,那些帶著幼獸的雌虎尤其如此,但我們?nèi)祟悇t是大象一類的社會動物。母象不僅關心自己的后代,而且還一同保護和照顧著象群中的所有小象,儼然是在操辦一個幼兒園。如果每個人都只盯著自己的利益,那我們就將面臨集體性危機——看看當今應對全球氣候問題時的亂象就知道了。可見在養(yǎng)育孩子的問題上,我們需要少一點虎媽,多一點象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