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寧河。他在天津耀華中學念高中時,就以門門功課第一的成績聞名全校。
1944年,于敏考進北京大學工學院機電系,因為熱愛理論研究,他轉到物理系,并將自己的專業(yè)方向定為理論物理。畢業(yè)后,他被安排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2015年1月10日,一位89歲的老人坐在輪椅上領取了習近平主席頒發(fā)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他就是著名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在此之前,他的名字并不廣為人知,因為在近30年的時間里,他的名字和身份都是國家機密……
1961年,錢三強找他談話,希望他“轉行”參與氫彈研究。這意味著他要放棄自己的興趣和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常年奔波,但于敏答應了。
在研制核武器的專家中,于敏是唯一沒留過學的人。1957年,朝永振一郎(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曾率團來華訪問,于敏的才華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他稱于敏為“國產土專家一號”。
1965年,于敏率領氫彈研制團隊潛心鉆研。經過“百日會戰(zhàn)”,他們完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一系列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創(chuàng)造了研制氫彈的世界紀錄。
之后,于敏和其他院士對世界科學技術發(fā)展趨勢進行深入分析,針對核試驗提出了重要建議,推動中國核武器等相關研究步入新階段。
在1966年的氫彈理論實驗中,有一處計算結果不合理,但又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大家都很犯難。于敏安慰大家,一定能找出問題所在。他帶領大家在機房分析浩如煙海的數(shù)據和堆積如山的打印紙帶。
隨著數(shù)據的變化,于敏一眼就發(fā)現(xiàn)從某個點開始,紙帶上的數(shù)據出了問題,原來是加法計算原件壞了!大家都很佩服于敏,因為這需要很扎實的物理理論基礎才能做到。
為了保密,于敏和同事們經常使用只有內部人才懂的隱語。他自己還發(fā)明了一些有趣的暗號,比如發(fā)現(xiàn)熱核材料自持燃燒的關鍵問題時,他就用隱語給鄧稼先打電話求援。
雖然自己是權威,但于敏從不拿身份壓人。他經常鼓勵年輕人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平等地和大家交流。許多工作,他開了最難的頭,給出了理論框架和路徑,再引導年輕人去完成。
每當后輩們遇到疑難請教他時,他總是深思后再為大家指點迷津。有一次,杜祥琬在研究X射線激光時遇到了障礙,于敏進行了深入分析后,才把當時國際上最好的論文介紹給他學習。
雖然自己沒有出國學習的經歷,但是于敏深知外出考察交流的重要性。所以,他總是把外出的機會讓給年輕人。
工作之外,于敏喜歡看京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京劇很火,經常買不到票,于是他便和鄧稼先、何祚庥從郊區(qū)趕到人民劇場等人家的退票。
于敏還喜歡中國古典文學、中國歷史,古文造詣極深。有一次,彭桓武正在欣賞賓館墻上的一幅書畫,于敏便從頭背起,還對題詩分析得頭頭是道。
于敏全身心投入中國的核武器研究,家庭事務都交給夫人打理。后來,夫人因病先他而去,這成了他心中最大的遺憾。他時常對著亡妻的照片吟誦古詩,表達思念之情。
在諸多歷史人物中,于敏最喜歡諸葛亮。他畢生信奉諸葛亮的名言,“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淡泊”讓他不計名利為國奉獻,“寧靜”使他在事業(yè)上不斷突破。
氫彈技術取得突破后,很多專家相繼離開工作組。于敏也想過離開,但第一代熱核武器的性能還需提高。想起諸葛亮矢志不渝、六出祁山的故事,他決定留下。
1984年冬天,于敏在西北高原試驗場進行核武器試驗。討論會上,他和陳能寬不由得朗誦起《后出師表》。最后,只剩下于敏一個人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