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遠被譽為“中國淡水漁都”,因魚而生,因魚而發(fā)展,也因魚而輝煌。
這里地處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兩大界江的交匯處,湖泊密布,水產資源豐富,
是我國東北特種魚種類最全,產量最多的地區(qū),以盛產鱘鰉魚、大馬哈魚而聞名遐邇。
早晨,宛如浣紗一般的晨霧隨著一陣清風漸漸散去,平靜的江面上幾只起早下網的漁船不緊不慢地忙碌著。曲德忠剛想在船后面的舵位上“迷糊”一會,忽聽船頭的伙計喊他:“大哥,來了,魚來了”。說話間一條二尺多長的大馬哈魚,已經被網裹著扔在了船倉里。撫遠,四季輪回里的又一個捕魚季如約而來。
從立秋后開始,曲德忠與灘地上的100多戶漁民,就盼望著大馬哈魚訊的到來。這一天是九月二十號早上,穿越韃靼海峽的大馬哈魚群,從黑龍江入??趶R街海域逐漸向自己的出生地——烏蘇里江支流牛河進發(fā)。漫漫洄游的尋根之旅,是從遙遠的北極圈邊緣海域開始的,每年都在秋天回到烏蘇里江產卵。
撫遠,是祖國最早迎接太陽的地方,素有“華夏東極”的美譽。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兩條大界河與她深情相擁;境內大小河流沼澤密布,良好的水產資源使之成為我國東北特種魚種類最全,產量最多的地區(qū),共有魚類21科105種,經濟魚類11科34種;其中以盛產鱘魚、鰉魚、大馬哈魚、“三花五羅”等名優(yōu)特魚而聞名遐邇,被國家命名為“中國鱘鰉魚之鄉(xiāng)”、“中國大馬哈魚之鄉(xiāng)”。
撫遠因魚而“生”,因魚而發(fā)展,因魚而輝煌。早在四千多年前,肅慎人的先祖就在這兒生活,他們是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赫哲族人的祖先。公元11世紀初他們同中原王朝建立聯(lián)系,并開始向皇帝臣服納貢?,F(xiàn)在黑龍江、烏蘇里江的特產——鱘鰉魚,就是因當時向清朝皇帝納貢的珍品得其善名。
今年65歲的曲德忠是位捕魚的老把頭,早在40多年前就在撫遠漁業(yè)隊打魚。后來漁業(yè)隊改制才自己打造了一艘鐵船,聯(lián)合兩個伙計,春季在黑龍江灘地捕撈鱘鰉魚,秋天轉場到烏蘇里江灘地捕撈大馬哈魚。輾轉遷移,追魚而居。
今年,老曲他們八月末就從撫遠門前灘地裝船,拉上蓋馬架子的木頭和鍋碗瓢盆,駕船沿著50多公里的撫遠水道,來到烏蘇里江零號標灘地安營扎寨。像曲德勝這樣,每年秋季從黑龍江轉道烏蘇里江捕魚的漁民就有五六十戶;其余的就是常年在零號標捕魚的漁民了,他們的家就在附近的南崗村或抓吉村上。
撫遠當?shù)孛裰{:“季春風和,龍江百網喜撈黑金子(鱘鰉魚卵);仲秋日麗,烏蘇千帆樂采紅珍珠(大馬哈魚卵)”。不同季節(jié)捕的魚類不一樣。每年開春,江上的冰排還沒跑干凈,漁民們就會在江邊碼頭先用豬頭、雞鴨、燒酒擺供祭江,然后才能開始一年四季的捕魚勞作。開春最先捕到是狗魚、鯽魚、白鮭、鰱魚、草魚。江水溫度升暖一些,鱘鰉魚、鯉魚、鯰魚、牛尾巴才會捕到;夏季6~8月,是兩江的休漁期;秋天的烏蘇里江除了成群結隊的大馬哈魚,還有哲羅、細鱗、狗魚,野生鯉魚和鯽魚;冬天,漁民則會用鈴鐺網鑿冰捕魚。
今年54歲的王積信是當?shù)氐囊晃毁Y深攝影師,也是研究撫遠民俗歷史和漁文化的專家。他曾系統(tǒng)考證過撫遠人捕魚的傳統(tǒng)網具:一千多年前,烏蘇里江下游和黑龍江中下游是赫哲人的生活區(qū),他們最初是用木杈在江河里叉魚或在小河道里別子撈魚;后來,遷徙而來的移民帶來了鐵叉和棉線網,這給漁民減輕了勞作的艱辛。由于棉線和麻線網的耐水蝕性差,漁民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開拓團將尼龍線帶進撫遠邊城,當?shù)貪O民用尼龍線編織的大小趟網成為新的捕魚工具。大約在1968年左右,開始從日本引進耐腐蝕、抗老化的膠絲網,一直沿用到今天。編織的大眼趟網,是專門用來捕撈鱘鰉魚和大馬哈、大鯉魚、大胖頭的;編織的小眼趟網,就只能用來捕撈雜魚;還有一種掛子網是赫哲人在小河流、湖泊或冬捕時才使用的捕魚網具。
曲德忠的老家遠在中原,五歲那年隨父母逃荒到邊城撫遠。吃不盡的魚肉讓一直忍饑挨餓的曲家人留在了這里,還捎信叫老家的親戚快點來學捕魚維生。那時候,只有兩條街道的撫遠鎮(zhèn)住著百十戶原住民,其它二百多戶人家全是清末年間從關內遷來的移民。上世紀中國三年自然災害時,撫遠人就是靠著黑龍江、烏蘇里江豐富的漁業(yè)資源熬過來的。那時候,漁業(yè)隊捕撈的大魚上交給政府運往內地,雜魚就分給漁民回家吃。偶爾,也給漁民分大鰉魚肉,算是改善人們辛勤忙碌的生活。相比內地人們糧食短缺鬧饑荒,撫遠人可謂是幸福的。
在曲德忠的記憶里,黑龍江大鰉魚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捕撈得很少了。一方面是漁類資源日益減少的原因,另外,政府出于保護鱘鰉魚繁殖也進行限制捕撈?,F(xiàn)在,一條三百多斤的雌性鰉魚,能賣到20萬左右。政府水產部門按市場價格收購,用于科學繁育和養(yǎng)殖,使?jié)O業(yè)資源得到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