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鴨肉生產仍處于增長之中,由此突顯了對可以高效進行鴨肉生產的營養(yǎng)需求知識的需要。肉雞的營養(yǎng)研究數據不能用來配制鴨的日糧,Evonik公司的Ariane Helmbrecht在巴西薩爾瓦多市舉行的世界家禽大會(World Poultry Congress)上談到了上述問題。她在回顧當前鴨氨基酸營養(yǎng)需求知識后指出這方面的信息缺乏。
正如各類家禽品種的肉類生產一樣,世界鴨肉的需求和生產仍在增加。2009年,全球生產了380萬t鴨肉,比2000年大約多出100萬t。鴨肉的核心市場仍在亞洲,消耗了全球生產量的84 %。雖然全球的鴨肉生產量接近火雞肉,對于水禽來說,關于其飼料的營養(yǎng)需求和消化率的知識比美國的火雞營養(yǎng)需求知識要匱乏得多。知識上的這種差異在通過比較氨基酸推薦量的背景材料后更加突出。如,NRC(1994)為火雞推薦的粗蛋白和氨基酸添加量為38 %,而鴨僅為20 %(圖1)。
1 不同種類家禽之間的差異
不同種類的家禽在腸道的解剖學、生理學和代謝方面存在差異。例如,在小腸占代謝體重的相對重量上,鴨的要小于肉雞的,但大于火雞的。
德國研究人員發(fā)現,當他們利用無創(chuàng)性核磁共振斷層掃描攝影術(Magnet Resonance Tomography,MRT)測定北京鴨、番鴨以及騾鴨與鵝雜交種的身體組成時,不同的品系以及性別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他們還發(fā)現,不僅在品種之間而且在鴨的不同品系之間,肌肉和器官的生長也存在差異,這可能會導致生理功能和代謝方面存在差異。
2 氨基酸的消化率
腸道相對重和生長上的差異表明養(yǎng)分的消化率也存在差異。氨基酸回腸表觀消化率的比較表明,雞、鴨和鵝平均分別為76 %、69 %和56 %,而蛋氨酸(Methionine,Met)和賴氨酸(Lysine,Lys)的消化率分別為70 %、72 %、44 %和57 %、52 %、41 %。最后,2種水禽品種的氨基酸消化率要顯著低于檢測的陸禽。然而,甚至在水禽品種內,單種氨基酸的消化率差異也進行了檢測,但沒有發(fā)現特定的傾向性。
第二個比較表明,雞、鴨和鵝的氨基酸消化率分別為72 %、55 %和63 %。研究發(fā)現,Met和Lys的消化率分別為74 %、62 %、55 %和41 %、60 %、41 %。這些結果再次證明陸禽的氨基酸表觀消化率高于水禽,但在水禽中,鵝的消化率通常高于鴨。
單個飼料成分對水禽氨基酸消化率的影響也很明顯。為了獲得氨基酸的真或標準回腸消化率,氨基酸的不可避免的或內源性損失必須從其表觀回腸消化率中減掉。眾所周知,肉雞的氨基酸內源性損失受其年齡和日糧組成的影響。
利用北京鴨進行的一項獨立研究表明,此不可避免的氮損失,以及擴展開來,維持蛋白的需求與肉雞上的結果一致。因為消化系數在鴨和肉雞之間顯著不同,因此在肉雞上測得的系數不能用于鴨。
鴨的飼料原料氨基酸消化率數據與鴨的可消化氨基酸需求知識一樣稀缺(圖2),因此鴨日糧中氨基酸推薦添加量通常以總氨基酸來表示。
3 遺傳改良
另一個不可避免的方面是現代鴨的遺傳改良進展。1969年北京鴨的最后上市體重是56日齡2 400 g,胸肌率為9 %。
30年后的北京鴨可在49 d內可生長到3 820 g,胸肌率為16.6 %。生產性能和蛋白沉積上的這種快速進展是該現代水禽氨基酸需求知識的前提。
4 鴨的氨基酸需求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北京畜牧所的Hou教授已經完成了一項有趣的研究。他研究了鴨的氨基酸需求,并且得到了北京鴨、番鴨、在一些地區(qū)生長的中國鴨以及這些品系的雜交種和不同日齡段鴨的需求結果。
表1顯示了NRC(1994)、Hou(2007)和Evonik公司推薦的總氨基酸需求量。根據研究結果,Hou把飼養(yǎng)期的第二部分分成了生長期和肥育期??紤]到腸道的發(fā)育,這是一個有意義的選擇。
隨著時間的推移,含硫氨基酸和Lys的推薦添加水平可以分辨出,但其他氨基酸的推薦量則作為一個整體提出。色氨酸、精氨酸和纈氨酸需求上的小差異可以通過在NRC推薦量發(fā)表后利用針對這些話題進行的少數研究的結果來解釋。
對含硫氨基酸、Lys、蘇氨酸(Threonine,Thr)和色氨酸(Tryptophan,Trp)來說,已有更新的數據可以利用;2000年提高了蛋氨酸+胱氨酸(Methionine+Cystine,M+C)、Lys和Thr的需求量,以使現代北京鴨在1~21日齡和21~49日齡段能夠獲得最大的生長速度。利用指數回歸方法對數據進行評估后發(fā)現,要在1~21日齡獲得最佳的增重和飼料轉化率,各氨基酸的水平分別為:Lys 1.16 %和1.03 %,M+C 0.76 %和>0.87 %,Thr >0.99 %和0.98 %,Trp 0.21 %和0.18 %。
對于21~49日齡段的鴨來說,要獲得最佳的增重和飼料轉化率,各氨基酸的需求分別為:Lys 0.83 %和0.73 %,M+C 0.73 %和>0.84 %,Thr 0.62 %和0.62 %,Trp 0.23 %和0.27 %。此外,研究發(fā)現獲得最佳的胸肉產量的氨基酸需要Lys為0.90 %,M+C為0.77 %,Thr為0.66 %,Trp為>0.28 %。
對白羽北京鴨公鴨來說(7~21日齡),各性能指標達到最佳的Lys需要量分別為:最佳增重的需要量為0.97 %,最佳飼料轉化率的需要量為1.08 %,最佳胸肉重需要量為1.39 %,最佳胸肉產量的需要量為1.53 %。
5 需求的階段性差異
為了研究鴨的Met和M+C需求,Evonik公司和Hou教授進行了一項劑量-反應的試驗。所有1 680羽鴨在進行個體實驗性飼喂前均采食商用飼料。在育雛期和生長期,利用玉米-花生粉型日糧,對Met的9個添加水平分別進行了檢測,其他所有氨基酸均按超過Evonik公司推薦量的10 %來添加。日糧的能量和粗蛋白水平根據Hou教授的推薦水平進行設計。在育雛期和生長期,Met和M+C的不足水平分別為0.28 %、0.27 %和0.59 %、0.55 %。這些水平按0.04 %的增量增加,共8個水平。
結果表明,育雛期和生長期鴨的Met和M+C需求水平高于目前的NRC(1994)推薦標準,但接近Evonik公司(2010)的推薦量;只有在鴨肉生產的肥育期需要調整含硫氨基酸的需求水平,低于之前為獲得最佳生長所認為的需求水平,但接近NRC(1994)的推薦量(表2)。
6 補充的氨基酸
上述試驗的另一個結論是在北京鴨肥育期利用含低水平粗蛋白的日糧的可行性。在法國,研究人員檢測了低水平粗蛋白型日糧,并通過添加L-賴氨酸鹽酸鹽、DL-蛋氨酸、L-蘇氨酸和L-色氨酸衡量了前4個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的需求量。當粗蛋白水平高于12.4 %并在日糧中補充這4種限制性氨基酸時,它們在生長或胴體質量沒有表現顯著的改變。
其他研究人員則認為補充氨基酸會產生積極的作用。其中,中國科學家Wu假設L-精氨酸可能會調節(jié)21~42日齡鴨的機體脂肪沉積速度,而不會影響其快速的生長速度。該結果顯示,添加1.00 % L-精氨酸的日糧可以減少胴體的脂肪沉積和腹部脂肪的細胞大?。ㄖ睆胶腕w積),增加胸肌的肌間脂肪含量,也會提高肌肉和蛋白質增重。
鑒于目前的研究結果,目前仍缺乏14日齡以上鴨的飼養(yǎng)期最佳分段方法的知識。育雛期鴨營養(yǎng)需求的知識似乎接近其最大生長所需要的營養(yǎng)需求,但仍需要對生長期和肥育期鴨的營養(yǎng)需要進行更好的理解?!酢?/p>
原題名:Amino acid nutrition knowledge lacking in duck meat production(英文)
原作者:Ariane Helmbrecht(Evonik公司,德國哈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