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備母雞的分級對公司的經(jīng)濟效益具有很大影響,但當后備母雞不能進行分群時,提高雞群的均勻度至關重要,本文通過分級程序、替代方案、飼料配方、雞群訓練和供料系統(tǒng)對如何提高雞群的均勻度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后備母雞;均勻度;分級
后備母雞的分級技術和由此帶來的經(jīng)濟效益是許多公司經(jīng)常討論的一個話題。像分級能帶來多少經(jīng)濟效益一樣,討論中還提到了對勞動力成本和設備費用方面的擔心以及所需要的時間。
大多數(shù)的討論仍會停留在議論階段,但是幾乎每一位參與討論的人都會認為,一群在體重、體形大小、到達光照刺激年齡時的性成熟度和開產(chǎn)日齡上極為均勻一致的種用后備母雞群,將能使其更容易飼養(yǎng)到開產(chǎn)和達到適宜的體重,并可以以對產(chǎn)蛋持續(xù)性產(chǎn)生最小影響的方式來減少飼喂量。
一群均勻度差的雞群必須按群體的“平均”飼喂量來進行飼喂和管理,而這種“平均”值將不能滿足較小和較大體重母雞的飼喂需求。
1 分級程序
分級時的難點有:
① 技術。需要采用哪種類型的分級方式?我們需要每次都對每羽雞進行分級處理嗎?或通過分開體型明顯較大或較小的雞進行大體上的分級嗎?
② 雞群應該進行幾次分級?
③ 是按在一個年齡層次上進行分級好還是按其他方法進行分級好?
④ 當要把后備母雞分入不同的群體時,應該采用哪些標準?
不可避免,答案總是要回到進行分級的成本/利益。最復雜的分級方案包括4種完整的分級(對每羽雞進行處理),通過7日齡、4周齡、12周齡的體重,以及隨后通過在16~18周齡的體重/身體組成的最后分級來完成。
對公雞來說,8周齡時要增加一次分級。每羽后備母雞的成本按表1中一個雞群10 000羽后備母雞和1 500羽公雞的大小來進行計算。
① 美國的工資標準是11.5美元/h,再加上40 %的效益成本費用;8名工人工作8 h對后備母雞進行分級,另5名工人工作4 h對公雞分級。
② 按每千米34.175美分(每英里55美分)計算2輛車的設備費用,假設每次分級往返80.467 2 km (50英里),以及所需設備,如罩網(wǎng)、卷簾和刻度尺占50 %的額外費用。
③ 每羽入舍母雞的入孵種蛋(Hatching Eggs per Hen Housed,HE/HH)增加獲得的回報,按每枚種蛋23.39美分計算。
通過分級可使雞群的生產(chǎn)性能提高2.77 HE/HH嗎?
Cobb公司利用大規(guī)模的分級法,通過與在美國飼養(yǎng)的很少或不分級的雞群相比較,對在巴西飼養(yǎng)的相似雞群完成了分級,結(jié)果顯示分級后的快羽系和慢羽系雞群分別有14.85 HE/HH和14.30 HE/HH的優(yōu)勢。
巴西的家禽飼養(yǎng)管理一直被認為能夠充分發(fā)揮種雞的遺傳潛力。分級在實現(xiàn)家禽遺傳潛力上起很大的作用,因為雞舍條件、飼喂系統(tǒng)和日糧營養(yǎng)水平與美國的十分相近。
2 替代方案
認識到勞動力成本正持續(xù)增加,公司開始尋找能降低分級成本但仍能保持分級后所帶來大部分好處的方法。毫無無疑,按年齡進行分級比按其他標準進行分級顯得更有意義??蓪⒎旨壆a(chǎn)生的不良影響降至最小程度的分級年齡是8周齡。
分級產(chǎn)生的最大好益似乎來自最早——7日齡和4周齡進行的分級,因為這一時期是家禽體格大小形成的年齡。隨著雞群的生長,體重的均勻度會降低,但骨骼的均勻度在前4周已經(jīng)形成,而體重的均勻度將在繁殖場中再次恢復。
在12周齡時進行分級也非常重要,因為這一年齡正是雞性發(fā)育開始的時候,此時每群雞能夠精確地喂給其所需要的營養(yǎng)。如果家禽在較小年齡時進行的分級已獲得成功,那么在16周齡時按身體組成進行分級就顯得沒有必要。
不管分級的次數(shù)多少,事實是雞有不同的采食習慣。雞群中越來越小的膽小后備母將可能將永遠是膽小的;分級可將這些類似的雞分在一起,而不是使它們與有攻擊性的雞進行競爭。
隨后的分級可能會將幾乎相同的雞分在同一雞欄中。相關經(jīng)驗表明,越是膽小的雞,其采食與個體較大且有攻擊性的雞相同量的飼料所需要的時間越長。最好且最徹底的分級方案將是一個無須正確飼養(yǎng)技術的費時燒錢的方案。如果雞場場所決定了對后備母雞進行分級是不切實際的,那么其他方法必須加以考慮以實現(xiàn)雞群最佳的均勻度。
3 飼料配方
雞在其一生的前28 d中消耗的粗蛋白(Crude Protein,CP)數(shù)量對雞的體格發(fā)育至關重要。研究表明,到4周齡時,每羽后備母雞要獲得正常的發(fā)育最少需要180 g CP(表2)。
在該試驗中,雞群中處于最下方25 %(按后備母雞體重計)、攝入蛋白量最少的雞,體重僅為同群雞平均體重的62 %,還不到同群雞種中蛋白質(zhì)消耗最大體重處于最上方25 %的雞體重的一半。
它們已損失了體重和骨骼的均勻度,即使在隨后利用飼料或管理技術也不能得到恢復。缺乏CP可能是由于飼料配方中蛋白含量太低或飼料形狀(如制粒和磨碎飼料會因快速消耗而減少飼喂時間),或不足的光照時間或光照強度會使雞沒有足夠的采食機會,或飼喂空間不足和飼料傳送出問題。
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個都能夠在前4周內(nèi)毀掉雞群。此外,因飼喂可以提高飼料有效容積的低能量粉料,雞采食飼料的時間可以得到延長。
4 訓練雞群
人們普遍認為,雞群的均勻度會受每羽雞的采食習慣影響。有攻擊性的雞將比膽小的雞采食更多,且增重更快。隨著雞群的生長,體重分布會更廣泛,體重較大且攻擊性更強的雞會繼續(xù)排擠同群中個體較小的雞。一項已經(jīng)取得良好效果的技術是訓練雞不具有攻擊性,方法是通過在黑暗中裝滿飼喂器,然后一旦飼料裝滿料槽或整個雞欄的料盤,立即打開雞舍內(nèi)的燈。但這種方法必須在雞群一生的很早時就開始實施。這樣雞群會“知道”它們不需要擠到飼料出來的地方,而寧可說是當燈打開時,飼料就已出現(xiàn)在它們的面前。它們決不會知道它們必須采用攻擊性方法去獲得屬于自己的那份食物。
5 供料系統(tǒng)
在飼料傳輸系統(tǒng)中有2個方面需要考慮——每羽雞的飼喂空間和飼料傳輸時間。
每羽雞的飼喂空間取決于飼喂器的類型,但重要的是要保證所有雞在同一時間都有槽位可以采食。從開燈時起觀察雞的采食,對了解飼喂空間是否足夠十分重要。
當觀察到雞在沿著供料系統(tǒng)跑到不同的區(qū)域,同時跳到其他雞的背上進行采食時,說明飼喂空間明顯不足。
雞舍和設備的設計可以有助于或會影響雞群的均勻度。當利用每羽雞的飼養(yǎng)空間來平衡飼喂空間時,一幢較長較窄的雞舍對一個特定飼養(yǎng)空間而言則可以容納更多的飼喂空間。但這會增加雞舍的建設成本,并且會延長向全部供料系統(tǒng)傳輸飼料所需的時間。
就每羽后備母雞的特定飼養(yǎng)空間需求來說,較寬的雞舍加之額外多放置的飼喂器也可以實現(xiàn)相同的目標。
一條額外的飼喂線或環(huán)也可以通過在后備母雞需要之前通過不利用該最后列飼喂器進行更好的管理。
如,利用3個環(huán)的鏈式/長條式料槽,此最后3列飼喂器在飼料時可以充滿所有飼喂器前可能是不需要的,此時大約在后備母雞8~10周齡時。
所需的總飼喂空間需要根據(jù)轉(zhuǎn)群時后備母雞的個體大小,這應該是飼養(yǎng)期間后備母雞的最大體型,進行計算。然而,即使配備了充足的飼喂空間,但如果飼料傳輸系統(tǒng)不能將飼料快速地運送到雞群面前,那么這跟沒有配備充足的飼喂空間幾乎是相同的。
飼喂系統(tǒng)中無飼料的部分浪費了飼喂空間,而且雞會自然地擠到有飼料的地方。通常,對長條式飼喂器而言,每羽后備母雞建議提供15 cm的飼喂空間;對盤式飼喂器而言,每羽后備母雞建議提供11.5 cm的飼喂空間。
在飼喂前使飼喂器正確地裝滿飼料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在飼喂后可以懸掛在雞上方可觸及范圍內(nèi)的供料系統(tǒng),可以讓飼喂器在放下供下一次飼喂使用前被完全充滿飼料。這在使用盤式飼喂系統(tǒng)時尤其重要,使用此類系統(tǒng)時管理人員在當天的飼喂結(jié)束時看不到飼料在充料管道中的位置。
請只在所有的飼料流入料盤并消耗掉后再升起飼喂器,然后在下次降低供料系統(tǒng)進行飼喂前,將飼喂器再次裝滿直到最后一個料盤。
這有助于保持雞群的安靜,而且還會確保雞群每次采食正確數(shù)量的飼料,因為飼料管道中剩余的飼料量每天都無差異。
利用鏈式/長條式料槽時,一個延著送料軌道安裝有輔助式“空轉(zhuǎn)”料斗的飼喂系統(tǒng),可以讓飼料更快速地運到雞群面前,從而可避免飼料在漏斗處堆積。
這些較小的料斗在每次飼喂后可以手工或機械式裝滿,而且僅需要有充足數(shù)量的飼料以在飼喂開始時填滿該料槽直至下一個漏斗。之后,該鏈式系統(tǒng)通常在全價料被采食完前通過循環(huán)被裝滿。
如前所述,對盤式飼喂系統(tǒng)而言,吊起軌道上的飼喂器效果最好(圖1)。如果這種方法不可行,最好的方法是在黑暗中或當使用“信號燈”飼喂時,利用“空轉(zhuǎn)”料斗配合首次充料。
“信號燈”安裝在雞舍的遠端,用低強度的燈照明,這可以實現(xiàn)在進行飼喂器充料時其他燈都關著。
這會使雞群離開雞舍中間的料斗走向此信號燈,從而可減少或消除擁擠。理想的目標是將飼料同時送到雞群的面前。作為一個絕對最小值(as an absolute minimum),飼料應該在開始飼喂起的2 min內(nèi)覆蓋整個傳輸管道或裝滿每一個料盤。
無論是否進行了分級,飼喂系統(tǒng)得到正確的管理對將雞群維持在最合適的均勻度下至關重要。
原題名:How to improve uniformity when grading of breeder pullets is not possible(英文)
原作者:Pete Sbanotto(美國Cobb-Vantress公司,產(chǎn)品經(jīng)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