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無意中看到竇唯的畫,他很喜歡北京老胡同,好像是取名“不必去西班牙”,去北京胡同晃晃,去北京附近的爨底下村晃晃,好像連西班牙都不必去了。他的樂隊就叫不必去。能夠感受到他那種特殊的氣息,我行我素,出世永遠多于入世,根本不用受他人影響,自取一瓢而已。
好多北京人都不知道這個“爨底下村”,幾年前,我看過關于這個村的介紹,很老北平,很黃土高坡的感覺,曾經非常動心,但因為每次到北京,只是短暫停留,總沒有專門時間去。其實,搭個出城直線巴士就可以直接到,在一個艷陽高照的日子,去到那里,在城樓上曬個太陽,看看山谷,對了,進村是要從“一線天”的石頭縫隙里進去,像極了世外桃源。如果這里稍稍在保存的基礎上,弄個高處室外大碗茶,放一段京腔,那該是多么豪氣和有滋有味。萬事只是保留特殊性,都一樣,基本沒意思了。這是中國,這是北京。這是原汁原味的四合院村落,古老的留存。
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前段時間很流行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有那么多急切想看看世界的人。我在思考的是,萬事因人而異,有沒有另一種因人而異,在限制中找到平衡的辦法?有沒有不必去?可不可以有那些不在遠方的地方,不用太勞神費力花費太高,而又可以調節(jié)心情,又可以不那么絕對的事,一定是有的。
看到一幅中國雪鄉(xiāng)的圖片,非常童話世界,黑龍江的一個小村落,原來是一個林場,只有十來戶人家,每年十一月到次年四月,積雪達到2米厚,木屋子上的積雪,一個銀色的世界,而且天黑得晚,烤火,睡熱炕,吃東北大餃,飲點小酒,住木屋,多有詩意的地方。想想過年時,紅燈籠亮起來的情景吧,我們自己的雪國,我們都不知道,提起黑龍江,只是想到什么滑雪場。聽說,從哈爾濱過去的風景一路美得令人窒息。千萬千萬不要被什么小資和千鎮(zhèn)一面的古鎮(zhèn)同化了,它就是曼妙的雪鄉(xiāng),是有點野,有點黑白畫,有點紅泥小火爐,風雪夜歸人的意境,根據自己的特色去做小而美就可以了。我很向往這個地方,只是害怕軟件讓人失望,很怕一模一樣的農家樂。如果是我設計,小木屋,落地窗,窗外是雪,一只小炭爐和小茶幾,燒得熱熱的土炕,一點主人自己泡的酒,當然,還有東北的辣白菜,關上門,沉入到雪鄉(xiāng)深處,自不待言。其實,看到的沒有什么高大上,只有因地制宜的氛圍。而中國的鄉(xiāng)村,最缺少的是知道自己的好,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到哈爾濱的高鐵已經開通,不必去遠方。
楠溪江附近的幾小鎮(zhèn),很少人關注,其實風景優(yōu)美,有山有水。有一個叫林坑的地方,我只看到一張圖片,就被吸引了,古老的街,沒有那種熱鬧小資的店鋪,純天然,上坡下坡,竹林修舍,清泉緩緩流,陌上花開緩緩歸,山水間有大美。去江南很方便,也不必去遠方。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尋找近處的美。而近處的美又該如何在自己的特色基礎上去發(fā)展,而不是一味浮躁地去學習別人,還是要有特殊性,大家都一樣,真沒意思。不必去遠方,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去遠方,還是因人而異,但每個人都有尋找美的自由。
又想起江西一個叫宜春的小城,當地以什么最有特色?宜春溫泉很有名,而且最有特色的是街頭泉眼,很多居民拎只盆子,坐在街頭泡個腳 ,休息加養(yǎng)生,真正無成本,成了街頭一道風景。而宜春是動車可以到的小城,江西這個地方,其實很美,山水之間,很寫意,比如景德鎮(zhèn)附近的村落。宜春讓我常常想起日本的溫泉小鎮(zhèn),也是街頭一個泉眼,但人家是因地制宜,弄個木頭小亭,木椅,很休閑,很別致,很有氛圍,買個菜,泡個腳歇一歇,或是散步歸來,泡個腳,真是享受的事。宜春小城,如果多一些這樣的氛圍,該多好。很多地方,是沒有看到自己的好。一談泡溫泉,非得搞個什么大型度假村或山莊,搞很多池子,炒很多概念,弄得眼花亂,一個池子像煮餃子,什么原汁原味都沒有。宜春這么好的地方,這么得天獨厚的資源,可不可以學學日本小城,弄得別致一些。不必去遠方,三兩個小時動車,來小城住一晚,該多愜意。
沉得住氣,有那么一點點不一樣。不是標新立異,只是一種守住而已。無端想起李安很多年前低谷期的一個細節(jié),他說干脆去學電腦,搞點別的什么,他的妻子制止了他:會電腦的人多的是,又不差你一個。你就想想做好自己的事。不必去。
編輯/朱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