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斷刷新紀錄為己任的中國電影,在不久前創(chuàng)造了新神話——7月18日,觀眾搶光了全國影院的幾乎所有座位,單日票房達4.35億!截至7月19日24時收官,當周總票房達17.613億——須知,2004年時,全年票房不過區(qū)區(qū)15億元。
令人欣慰,在這個一無“好萊虎”、二無“專屬檔”的周末,是《捉妖記》、《大圣歸來》和《煎餅俠》三部既叫好又叫座的國產片,撐起了全民口碑,攻上了票房新高地。事實很簡單,最終打動觀眾的一定是主創(chuàng)者的誠意和獨辟蹊徑的精品,僅僅靠粉絲消費和消費粉絲的那幫家伙,一旦遇上真正的精品就迅速啞火。對,我說的就是《小時代4》!
言歸正傳,什么造就了中國電影市場的火爆?
回顧歷史,2009年大致是個分水嶺,當年票房62.06億元,同比增長43%,拉開加速增長的序幕; 2010年,總票房首次突破百億達101億元;2011到2014年,年度票房一路攀高至300億元,2015年突破400億看來已毫無懸念。
一般來說,快速增長的影院和銀幕數(shù)量,有效轉化了巨大的人口紅利,是票房高歌猛進的公認原因。直到2014年,中國電影市場依然受益于此——當年新增影院1015家,日均增長近3家;新增銀幕5397塊,日均增長15塊,目前全國銀幕總數(shù)已達2.36萬塊。
但是,事情正在起變化。大家都開始用互聯(lián)網(wǎng)訂票了——這將成為下一個十年中,中國電影市場新的發(fā)展原動力。
來自Analysys International的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影迷采用網(wǎng)上購票的比例,在2015年第一季度達到63%。從貓眼、時光、糯米、支付寶到微信電影票,從垂直O(jiān)2O到BAT的傾力殺入,中國影迷儼然成了全世界最幸福的一群人。幾年前還在爭論不休的“電影降價”,已經在9.9元的“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轟炸下,變得沒有任何意義。
事實上,票價還是那個票價,只不過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用巨額的消費者補貼在跑馬圈地,在為中國電影市場的未來“加杠桿”。
在杠桿的作用下,票房增長不再僅依賴于用戶總量的規(guī)模擴張,更多將源于單用戶觀影頻次上升,實現(xiàn)從“量”到“質”的雙輪驅動。
在杠桿的作用下,中國電影產業(yè)很可能駛出一個全新模式的“火車頭效應”,其將迥然有別于美國電影產業(yè)——后者以IP資源為核心杠桿,撬動從多窗口發(fā)行到品牌授權的IP衍生產業(yè);前者則以用戶觀影過程中的O2O需求為核心杠桿,撬動與觀影行為密切相關的一系列O2O消費,從訂餐、訂車、訂花到訂房……
不信?看看來自貓眼電影的數(shù)據(jù):在觀影前,79%的在線訂票用戶同時預訂了各種美食餐位;在觀影后,11%的用戶預訂了酒店。好吧,果然是“看了速7就去速8”。
從人口紅利驅動走向“資本+O2O”杠桿,中國電影產業(yè)終于開始融入社會經濟的主流軌道,與更多消費產業(yè)發(fā)生更加直接的業(yè)務與資本關聯(lián)。
從人口紅利驅動走向“資本+O2O”杠桿,中國電影產業(yè)終于開始融入社會經濟的主流軌道,與更多消費產業(yè)發(fā)生更加直接的業(yè)務與資本關聯(lián)。
作為消費者,我們則希望各種票價補貼來得更猛烈些吧,就像融資炒股,花很少的錢就能享受更多快感,還不用擔心爆倉和強平,多好!
當然,我們也會慷慨地付出更多關聯(lián)消費,以及越來越多的行為大數(shù)據(jù),這才是杠桿影市“從虛到實”的轉化關鍵,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