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刊理由:民族文化的亮點,在于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凸顯文化活力和民族動力。獨龍族是我國五十六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同其他民族兄弟一樣,這個遠離現(xiàn)代文明,接近荒蠻原始的部落,雖然資源文化匱乏,但其古樸的魅力仍讓人心向往之。獨龍族的民間精彩紛呈文化之花靜靜地綻放在歷史的長河中。
云南是人類的發(fā)祥地之一,多民族的共生共存孕育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而深藏于橫斷山系,毗鄰緬甸的高山民族——獨龍族,更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活化石。古老封閉、神秘美麗的獨龍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總人口僅7000余人,正因如此,這里成為了我國原始生態(tài)保存最完整的區(qū)域之一,秀麗的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文化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誘惑。
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中央關于制定“十二五”規(guī)劃建議中明確提出,推動文化產(chǎn)業(yè)成為國民經(jīng)濟支柱性產(chǎn)業(yè)。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云南昆明親切會見了怒江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七名干部群眾代表,共同謀劃脫貧致富奔小康之路。在遙遠的獨龍江鄉(xiāng),總書記的關懷讓鄉(xiāng)親們備受感動。
從歷史深處走來的紋面女孩
獨龍族,是個被史書稱為“太古之民”的民族,至今保存著完美的原生態(tài)環(huán)境,曾經(jīng)一直與世隔絕,因為女性“紋面”為外界所知,而如今紋面女已寥寥無幾。
獨龍族紋面女顯得特別神秘。布滿皺紋的臉上,蜿蜒著青藍色刺紋組成的圖樣,或深或淺,甚至幾乎將整個面部覆蓋。很多人進獨龍江的主要動因就是看獨龍紋面女,探秘獨龍族這個解放前仍處于原始社會的獨特民族,感受獨龍族的民族風情。因此,這個全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民族鄉(xiāng)鎮(zhèn),今天卻成了探險旅游者的天堂,成為國內(nèi)僅次于西藏墨脫列于第二位的探險旅游目的地。婦女紋面,是獨龍族相當奇異的習俗,對于這一習俗,至今仍是個不解之謎!
當?shù)厝苏f,紋面是獨龍族的一種獨特習俗。在以前,獨龍族女孩長到一定歲數(shù)就要紋面,特別是十多歲紋面的女孩居多。紋面的工具有的用削尖的樹枝,有的用竹簽,或植物的刺。2005年開始拍攝紋面女照片的豐衛(wèi)祥介紹,紋面一般從嘴唇下方中部往上、往兩邊延展。整個面部都紋的是“全紋”;有的可能怕疼,紋了嘴部周邊就停止了,叫“半紋”。
當?shù)乩先苏f,獨龍江上游和下游面紋有較大差異,不但面紋圖案多種多樣,而且面紋的部位也有較多的區(qū)別:下游四鄉(xiāng)及三鄉(xiāng)地區(qū)大多只紋嘴唇下部的下巴部分,像男人的胡須一樣,紋條成上下線形;也有部分連鼻子下人中部位的左右都紋上。而來自獨龍江上游的二鄉(xiāng)、一鄉(xiāng)的婦女則從額頭起,面紋布滿整個臉部,僅僅是花紋圖案不一樣。從不同的面紋圖案,當?shù)厝艘谎劬湍芸闯鲞@個婦女居住的地方,屬于哪個部落。
在獨龍族紋面女身上,鐫刻著深深的時代及民族印記。獨龍族女性紋面習俗古已有之,在《新唐書》中稱其為“紋面濮”,《南詔野史》稱其為“繡面部落”,至清末民初記載更多,在《云南北界勘察記》中記載:獨龍江上游一帶“女子頭面鼻梁兩顴上下唇均刺花紋,取青草汁和鍋煙揉擦入皮肉成黑色,洗之不去?!豹汖埥掠我粠А芭蛹y面,只鼻尖刺一圈,下唇刺二三路不等。”《滇緬北段未定界境內(nèi)之現(xiàn)狀》中記載:“女子……滿臉皆以刺小孔,涂以黑色,使成花紋以為美觀。否則必然人所笑耳?!?/p>
同樣沒有定論的是:獨龍族女性為何要紋面?據(jù)獨龍族研究學者調(diào)查探索顯示:目前主要說法有:一是根據(jù)不同的紋面部位和圖案,可以區(qū)分不同的氏族;二是怕被異族搶掠受辱,以毀容而避之;三是以紋面為美,就像現(xiàn)代女性化妝一樣。此外,還有圖騰說、宗教說等,眾說不一。
據(jù)紋面女丙秀芳老人回憶,大約15歲時,表姐給她紋面的場景:先將干樹皮放在鐵鍋下燒,然后把熏在鍋底的煙灰刮下來,調(diào)上水。用削尖的樹枝蘸上鍋煙水,在臉上描好紋形,然后沿紋路敲擊樹枝,刺成一行行針眼。每刺一下,立馬將滲出的血水擦去,敷上用鍋煙灰和植物葉汁拌成的黑汁。等創(chuàng)口的痂脫落,臉上便留下了青藍色的花紋,再也擦洗不掉。
新中國成立后,獨龍族紋面的習俗被逐漸廢除,現(xiàn)在的獨龍族女性都已不再紋面。“媽媽紋了好看,可我不想再紋了。”紋面女李文仕的三女兒李玉花說。
目前在貢山縣工作的楊萍是一位獨龍族姑娘,她生于獨龍族聚居的丙中洛鄉(xiāng)小查臘村,初中畢業(yè)后,到昆明打工,后來回到貢山縣城。楊萍說:“現(xiàn)在早已沒有人愿意紋面了,聽說紋面時特別疼,而且紋面后不好看,再說,也找不到專門的紋面師了?!?/p>
獨龍族研究學者李金明說:“雖然零星發(fā)表過關于紋面女的文章,也有人去拍攝,但總體而言,對于紋面的系統(tǒng)研究并不多?!比匀辉谑赖募y面女被稱為“獨龍族活化石”。然而,年邁體弱正在困擾著她們。據(jù)當?shù)厝苏f,在世的紋面女最老的已有100余歲,最小的也在70歲左右。
談及面臨永久消失的獨龍族紋面女現(xiàn)象,李金明表示,獨龍女的紋面是跟隨著該民族女性而存在的文化現(xiàn)象,是不可復制的民族習俗,有不可再生性。每一位紋面女的去世,對于獨龍族紋面文化都是一個損失。目前很有必要做的是,做好紋面女相關文字、圖像、音視頻等檔案資料的采集和整理。
當?shù)厝诉€特別提醒,紋面只是一種習俗,外界必須尊重紋面女,不能抱著歧視和獵奇的心理看待她們。對于年邁的紋面女,應給予更多關愛,包括送醫(yī)送藥、提高生活補助等,讓她們能夠安享晚年。用行動保護古老而神秘的紋面女不消失于滾滾歷史長河中
從茶酒香醇走來的婚俗情義
作為多民族國家,少數(shù)民族一直是中國的一道風景線,美麗服飾、神秘信仰等無處不散發(fā)著其獨特的魅力,與漢族大而化之的結婚儀式相比,少數(shù)民族的結婚習俗則更加有趣且神圣。那么被稱為“繡面部落”的獨龍族有一個怎樣的婚俗?
以前,獨龍族盛行嚴格的氏族外婚制下的家族外婚制,即男子只固定地與舅方家族聯(lián)親,形成較固定的婚姻集團,構成單面循環(huán)的婚姻關系,此外,還有姊妹先后共嫁一夫和兄死弟娶其嫂的妻姊妹和轉房制,按獨龍人的傳統(tǒng)習慣,某一家所生的幾個姊妹,必須先后共嫁給一個丈夫,獨龍語稱為“安尼南”,意即娶姊妹。
在實行固定婚姻集團與多妻的同時,比較突出的現(xiàn)象是非等輩的婚配。按獨龍人的傳統(tǒng)習慣 ,只要是在固定結婚集團內(nèi)的嫁娶,不管是年齡的大小或輩分的長幼,他們并不計較。比如父死了,子可娶父之小妻、子死如無弟兄,公公可納寡媳,有的親姊妹可以分嫁父子,姑母和侄女也可以共嫁一夫,因此,也就有“紅顏嫁老翁,青年娶老妻”的現(xiàn)象,這也是原始群婚的另一種反映。
隨著獨龍族地區(qū)的社會進步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上述的婚姻形態(tài)已成為歷史。一個欣欣向榮的社會和經(jīng)濟全面發(fā)展的獨龍族正以嶄新的面貌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
男女青年在婚前有社交自由,但在確定婚姻關系時,均須由父母做主?;橐鼋Y締一般經(jīng)過說親和迎娶。男女相愛之后,便會相互贈定情物。到了提親的時候,小伙子會請一個能說會道的男子去女方說婚。說婚人去時要提上一個茶壺,背囊中帶上茶葉、香煙和茶缸。
到姑娘家,不管對方態(tài)度如何,說婚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將茶壺灌滿水,自己走到火塘將火燒得大大的,放上茶壺。然后從背囊中取出茶葉和茶缸,到姑娘家的碗柜中拿出碗來,做好泡茶準備。姑娘家的人不管同意與否,都只能圍在火塘邊等候。水一開,說婚人立即在茶缸中泡好茶,再倒入碗中。按順序先敬姑娘父母,然后是姑娘的兄弟姐妹,最后是姑娘自己。接下來,就開始說婚事,說的無非是小伙子如何好,家中人如何喜歡姑娘等。
說到一定時候,姑娘家的人雖沒有說什么,但只有姑娘的父親或母親將茶一飲而盡了,姑娘和其他人也跟著將茶喝了,這門親事就算成了。如果說到深夜,茶水還是沒人喝,那第二天晚上再來。如果接連三個晚上仍是沒人喝茶,說明姑娘家不同意婚事。如果還想說,需要等到明年再來。
獨龍族的婚禮比較簡單,在儀式上,男女雙方的父母要向大家介紹自己兒子女兒的情況,勉勵新人要相互關心,將來一方的手、腳斷了或是眼睛瞎了也不能分離。然后一對新人喝同心酒,大家跳起獨龍舞,便算儀式結束。
丈夫要陪同新娘帶上一竹筒包谷酒,一腿豬肉到女方家看望,以表示對父母感恩?;楹螅蚱迋z每生一個小孩,女婿就要送岳父岳母家一件禮品,如一口鍋,一個三角架,一把戲鐮刀等。
獨龍族家庭比較穩(wěn)固,很少有離婚的。如有離婚,男方先提出離婚則女方家不退彩禮,女方先提出則女方家要退還全部彩禮。
說到婚俗不得不提一提酒,竹筒酒是獨龍族男女老少都愛喝的傳統(tǒng)飲料,它還被當作青年男女訂婚時的禮酒和盛大節(jié)日中的喜酒。每當收獲季節(jié),家家戶戶都釀酒。釀制時他們選用最好的竹做成酒筒,然后將煮熟的大米、小麥、或高粱拌上藥酒裝進竹筒。7天后,將竹筒蓋打開,醇香的酒氣撲鼻而來,令人飄然陶醉,頗有酒未入口人已醉的感覺。
每年農(nóng)歷臘月獨龍族過“卡秋哇”節(jié),客人一進寨門,主人就迎上前去,與客人共飲一筒竹筒酒的交杯酒,以表示友誼長存。然后互相對歌,伴著歌聲跳起歡快的鍋莊舞。跳舞結束后,全寨各家各戶都把早已備好的竹筒酒和菜肴端到舞場,賓客與大家圍坐在一起,共飲竹筒酒,友情深厚,氣氛熱烈,非同一般。
茶和酒是獨龍族的一道靚麗風景,目睹獨龍江旖旎迷人的風光同時更應在茶和酒里共享獨龍族那濃郁如醇的婚俗風情。
從結繩記事走來的語言服飾
民族文化像一個國家的衣服,而民族的語言亦如一個名族的衣服。至今仍保存了許多原始古樸和獨特的社會形態(tài)、民族風俗與原始宗教文化遺產(chǎn)的獨龍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與貢山怒語基本相通。沒有文字,過去采取刻木結繩記事和傳遞信息。
曾有人將它列入緬語支、傈僳么些支。還有觀點認為,由于獨龍語所具有的獨特性,目前,在對獨龍語沒有深刻了解,也沒有把它和其他語言作為細致地比較研究前,把獨龍語作為一個獨立的語支更為恰當。當代語言學家,在通過調(diào)查和比較調(diào)查后,認為獨龍語的基本詞匯和語法結構與景頗語比較接近,已逐漸趨向于將獨龍語劃入景頗語支。
獨龍語在上江地區(qū)和下江地區(qū),在詞匯和語音上有所區(qū)別,出現(xiàn)了不同的土語,但還沒形成方言之別。上江的獨龍語與貢山的怒語十分相近,下江的獨龍語與緬甸北部的獨龍語相同。
獨龍族沒有文字,1951年,緬甸獨龍族江尾列尼池人白吉斗,蒂其吉創(chuàng)造了一種拉丁文拼音文字,以其族名“日旺”命名為“日旺文”,但該文字沒有流傳開。獨龍族的通訊和記事均依靠“刻木”“結繩”。
貢山地處偏遠,山高林密,交通不便。不能說是窮鄉(xiāng)僻壤,但生存環(huán)境艱苦。然而,這阻擋不了獨龍族同胞們追求美,創(chuàng)造美的腳步。真正扮靚獨龍族同胞的,是他們的披毯。獨龍族同胞利用身邊植物的汁,將麻線染成各種顏色,織成披毯。由于披毯是用七種顏色織就的,所以他們還將其稱為七彩毯。
披毯每種顏色寬度約3公分,紅黃藍綠白棕灰等相間。整幅寬21公分左右。彩條是豎著織的,像彩虹似的。
每塊披毯長度因人而異,大概和人的高度相等。與其說是披在身上,不如說是戴在身上。因為披毯的五分之四覆蓋在身體的正面。像圍裙似的從胸前一直垂到腳踝以上。
披毯的一角從左肩繞道右肩,另一只角在此和其交匯,用別針別上,或干脆在右肩下面系一個節(jié),既隨意又瀟灑。女人的披毯顏色鮮艷,男人的色彩素淡。每一塊都不相同。白天披毯用來御寒,夜晚用來當被子。一毯兩用。不對,是一毯三用。這第三用是用來美化生活的。有獨龍族同胞的地方,就有彩虹。整個獨龍族村寨聚集無數(shù)道彩虹,就像彩虹的家鄉(xiāng)一樣。真美。
如果到彩虹的故鄉(xiāng)采一道彩虹回來,一定會讓家里蓬蓽生輝的。云南的魅力,在于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獨龍族文化是一個充滿神秘的桃花源世界!龍族的傳統(tǒng)服裝一般穿黑白直條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褲,習慣用麻布一塊從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繩或竹針拴結,腰間佩帶弩弓、箭包和砍刀。女子多在腰間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裝飾,常常披掛的五顏六色,串珠、胸鏈、耳環(huán),甚至銅錢和銀幣常掛在頸上和耳下。以前有文面的習俗。婦女出門要身背精致的篾籮。男女不戴帽,多披頭散發(fā),赤足。獨龍族人善良好客,至今仍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風尚。
從人背馬馱走來的公路隧道
云南省委書記李紀恒曾說過:“2009年,如果有人問我,這是什么地方,我會憂傷地告訴他,這是貧窮落后的獨龍江;現(xiàn)在,如果有人問我,這是什么地方,我會驕傲地告訴他,這是美麗富饒、人神共居的天堂一個因江而生,因江而長的民族,正是守護在這里的獨龍族人民?!?/p>
新中國成立初期,獨龍族直接從原始社會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進入21世紀,獨龍族鄉(xiāng)仍是一個集邊境、民族、山區(qū)、貧困、落后等為一體的封閉、半封閉民族,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十分落后,與內(nèi)地發(fā)達地區(qū)乃至周邊地區(qū)差距越拉越大。近年,國家啟動對他們的整鄉(xiāng)幫扶,修橋鋪路,建房通電,上馬扶貧項目。原來刀耕火種的獨龍江現(xiàn)在也開始發(fā)展規(guī)?;厣N養(yǎng)業(yè)。
路,一直以來都是阻礙發(fā)展的最大瓶頸,人背馬馱翻越大山的歷史在獨龍族里已經(jīng)延續(xù)了數(shù)百年,直到1999年9月,在國家交通部的投資下,通往獨龍江、全長96.2公里的獨龍江公路正式建成通車,結束了我國最后一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不通公路的歷史。
據(jù)了解,獨龍江隧道于2014年4月10日正式打通。在施工過程中,施工建設者克服了高寒、缺氧、物資欠缺等難題,冒著螞蟥叮咬,毒蛇侵襲,甚至是雪崩的危險,風餐露宿奮戰(zhàn)在獨龍江鄉(xiāng)這條路上?,F(xiàn)已按時完成計劃。云南省公路局黨委書記黃玉峰介紹:“獨龍江鄉(xiāng)處于怒江州,5000多獨龍族人聚集于此,國境線有97.3公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p>
獨龍江公路建成通車后,為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和邊疆穩(wěn)定發(fā)揮了巨大作用。2014年元旦前夕,怒江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干部群眾致信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了當?shù)亟?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情況,重點報告了多年期盼的高黎貢山獨龍江公路隧道即將貫通的喜訊。
貢山縣立足獨龍江豐富獨特的自然生態(tài)、民族文化等優(yōu)勢資源,原來刀耕火種的獨龍江現(xiàn)在也開始發(fā)展規(guī)?;厣N養(yǎng)業(yè),發(fā)展草果、核桃、重樓種植和獨龍牛、獨龍蜂、獨龍雞養(yǎng)殖的特色種養(yǎng)業(yè),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特色小鎮(zhèn),發(fā)展民族文化生態(tài)旅游業(yè)。
歲月如梭,獨龍族從一個“人神共居”的民族部落發(fā)展起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如今獨龍江畔草果飄香,“蜜”香四溢,正在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獨龍族與外界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了,豐富的獨龍江資源將與市場實現(xiàn)最佳對接,為獨龍族帶來源源不斷的發(fā)展動力,獨龍族群眾和山外的城里人一樣享受起互聯(lián)網(wǎng)、移動電話、數(shù)字電視等現(xiàn)代科技帶來的便利和多彩,一些臨近的村落依托迷人的景色開起了農(nóng)家樂,有的村民還修建了不少客棧,迎接著越來越多的旅游者和探險者……邊聽著千年不變的濤聲,邊望著遠處一座座嶄新的獨龍木屋在晨霧中若隱若現(xiàn),仿佛置身人間仙境。
越是發(fā)達的國家,越是不放棄一族一國的民族國家建構理念,對其國內(nèi)少數(shù)人權利的保護也越加完備和成熟,這已經(jīng)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保護好獨龍族的文化不僅是國家的事,更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讓獨龍族永遠不丟棄最淳樸的民族之魂,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風尚成為時代潮流。
責任編輯:張 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