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不是一層不變的,學生生機勃勃,活力無限,是舞動的精靈。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帶著自己的經(jīng)驗、感悟、思考參與課堂,我們教師隨時會面對學生的各種問題,從而使語文課堂更富有挑戰(zhàn)性。其實小學語文課堂就是教師和學生互動的過程,學生自主學習后會產(chǎn)生哪些問題,會發(fā)表那些不同的見解,完全不能預料,這樣就產(chǎn)生了些始料不及的生成資源,這些生成資源常常會帶來思維碰撞的激情,靈魂受到震撼,但有些碰撞也是偏離的。面對生成性的課堂,我們?nèi)裟軠蚀_捕捉,靈活處理,敏感地抓住其中有價值的因素,正確處理,那么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更富有意義了。
一、引領歸謬,撥正方向
一次縣級公開課,我執(zhí)教《秦兵馬傭》一課,當我讓學生交流學習課文的感受時,一位學生說:“我覺得應該感謝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僅是在為自己建造陵墓,而且也是為我們后人留下豐富的遺產(chǎn)。”我微笑著、耐心等待這位學生說出自己的理由,向全班學生問道:“秦始皇建如此華麗的陵墓是為誰建的?請你想象一下,為建陵墓花了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又有多少人送了性命?”學生討論后一下子就明白了秦始皇建陵墓完全為了自己,是勞民傷財且害人的事,該生不好意思低下了頭。
由于受學生思維局限性的制約,學生的這種感悟脫離文本主旨,它偏離、曲解了課文原意,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教師撥亂反正,不能因為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而給予不恰當?shù)男蕾p,也不能因此而大力批評學生,挫傷他們的積極性,而是用“建陵墓是為誰的”這一出發(fā)點激勵學生從當時的具體情境思考,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達到水到渠成地明辨是非,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為公為私”的正確方向,對文本的理解、作者的原意達到了新的高度,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回歸文本,深入感悟
一次公開課上,一位教師教學《師恩難忘》一課,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津津有味地讀著小詩,娓娓動聽地講著故事:“有一個小孩子,牽著媽媽的衣襟去姥姥家……”有幾個學生還饒有興致地比劃著動作,仿佛自己也沉醉在田老師生動有趣的課堂中了。這時,有一位女生手高高舉起,又放下,再舉起。教師看到后,悄悄地走到她身邊,問她有什么事。那個同學遲疑了一會兒,站了起來,說:“我有一個問題?!苯處熓疽獯蠹野察o,請那位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課文的題目是《師恩難忘》,可重點寫的是教師的一堂語文課,第五自然段寫的都是田老師講的故事內(nèi)容,我認為這一部分應該略寫,重點部分應是老師和我交往及老師對我的恩情。”經(jīng)她這么一說,隨即又有幾人附和。
這時聽課教師一片愕然,都為這位教師捏一把汗。只見這位教師遲疑了片刻(數(shù)秒),隨即對大家說:“這位同學的問題很有道理,得到了一些同學的支持?!苯又處熡终f:“剛才這位女同學能夠向大作家的作品提出質疑,我們應為她的勇氣鼓掌?!睅熒恼七^后,教師接著引導:“大作家寫的作品選作語文課文,那肯定是得到了編委們的一致贊同的。下面我們帶著剛才的疑問,再次回到課文,找一找課文中你認為能體現(xiàn)師恩難忘的部分,讀一讀,準備發(fā)表你的看法?!?/p>
再讀后,學生又紛紛發(fā)言。
生1:“老師給我們上課就是對我們有恩情??!”
生2:“田老師講的一個個小故事如春雨點點滋潤著我,引領我走上文學的道路,這就是老師對我一生的恩情?!?/p>
生3:“田老師第一次給我們上課,講的第一個故事就吸引了我。他的課太生動了,這就是師恩情?!?/p>
評析:案例中學生由于起初未能全面把握課文的有關內(nèi)容而生成不全面的認識,教師果斷地讓學生回歸文本,通過研讀課文,把握課文中的相關信息,在正確理解課文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讓感悟從膚淺、偏狹走向正確、深入。
三、體驗情境,感悟意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睆慕虒W論的層面上看,體驗是學習主體(學生)與客體(文本)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就學生而言,是情緒、感受、理解、想象、感悟等心理過程面對客體的激活與投入;體驗是“主客融合、物我同境”的一種理想境界,是感悟人物和作者心境的有效途徑,是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葉瀾教授提出:一個真實的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及多種因素間動態(tài)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由于參加教育活動有諸多復雜的因素,因此,教育的發(fā)展有多種可能性存在,教育過程的推進就是在多種可能性中選擇,使新的狀態(tài)下不斷生成。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入境想象或換位思考”等途徑來體驗文本所創(chuàng)造的情境,體驗人物、作者的生命活動和精神活動,與人物、作者展開心與心的接觸,情與情的交融,從而理解文本的豐富意蘊,感悟文本的人文思想。
在一次全縣小學校長的課堂教學展示活動中,我聽到一節(jié)課,這位校長執(zhí)教的是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當教師在教完這首詩,讓學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時,一位學生的發(fā)現(xiàn)讓所有聽課教師眼前一亮,他說,“我從字里行間讀到了作者孤獨的心情?!苯處熡觅澰S期待的目光望著他,接著他不慌不忙地走上講臺,用粉筆把每一行詩的第一個字圈起來,組成了“千萬孤獨”四個字,這使引起了教師和學生熱烈的掌聲。教師及時評價:“你已經(jīng)完全讀懂了作者的內(nèi)心,你是他的知音啊!”
所以,面對課堂生成的各種信息,我們要及時捕捉,運用自身的教學智慧,巧妙地引導點撥,保證生成的正確方向,促進個性化閱讀有效地開展,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