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本劇的表演融合了文學、音樂、表演等藝術形式,作為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的表演,課本劇的演出,將這些富有形象性的義理,用表演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把義理變成視覺形象、聽覺感知,通過這些視覺形象、聽覺感知的觀照,就把所獲得的知識轉(zhuǎn)化為“藝術”,并從中獲得新知識。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和探究欲,還可以讓語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參與到語文課堂中來,讓他們的思維活起來,是學生感官活動的“大餐”。
關鍵詞:課本劇 表演 低年級 語文教學 學習興趣
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普遍存在教學實效性不高,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是教師對教學資源的開發(fā)不足,對學生不信任,留給學生的空間不足,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機會變少,對知識的掌握僅僅局限于了解這一層面,而失去了深層研究、挖掘的機會,從而在教師枯燥的講授中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一般來說,語文的學習主要是圍繞著聽、說、讀、寫來展開的。在課堂教學中,閱讀和表達外顯為“讀”和“說”,作為教師的我們,只注重了這兩點,在自己喋喋不休的講解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從“讀”到“說”中間的非常重要的隱形過程——“想”。加之對學生的不信任,留給學生的思考空間不足,使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缺乏。而課本劇的表演則讓學生參與進來,要想?yún)⒓颖硌?,想要把課本劇演好,表演前必須要“想”,這樣就大大地拓展了學生思維活動的空間,由之前簡單的“讀—說”變成了“讀—想—演—說”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對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藝術表演等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
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有很強的想象力和表現(xiàn)欲,他們樂于表演。在教學中,利用這一年齡特點,把許多故事性強的課文改編成適合學生表演的課本劇,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感知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讓學生開展課本劇表演,不僅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也可以增強學生對文本的情感體悟。于是我在課堂上運用了課本劇表演來展開語文教學。而在課本劇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表現(xiàn)了出來,表演中的亮點也隨之展現(xiàn)出來。
一、課本劇表演可以將課文中呆板的文字形象化、直觀化
我的學生在一年級語文下冊的課文《小壁虎借尾巴》中,有“掙斷尾巴””搖尾巴”“甩尾巴”和“擺尾巴”幾個不同的動作,如果靠教師講解,學生對這幾個動詞的區(qū)別仍然是云里霧里,于是我讓學生進行表演,參加表演的學生用紙板和布料做成的尾巴向其他學生展示了“掙斷、搖、甩、擺”這幾個不同的動作,這比我機械的講解更受學生的歡迎,學生不由自主地跟著表演的學生一起做起來。而在《兩只小獅子》的表演中,扮演勤獅子的程文皓抱著獅子媽媽連撕帶咬,而另一位扮演者韋斌洋為了表演到位,在講臺上就地打滾,課文中僅僅“滾、撲、撕、咬”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卻在學生的表演中變得栩栩如生、生動形象。由此可見,學生都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而我們卻沒有給學生提供展現(xiàn)的機會。
二、課本劇表演還可以起到以演促學的作用
因為,要編好課本劇,就必須對課文進行認真的閱讀和理解,吃透課文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弄清課文的藝術特色,去構思劇本的表演技巧;把握課文中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去研究劇本中人物形象怎樣塑造。一篇課文經(jīng)過這樣反反復復的研讀,進而創(chuàng)作出劇本,可以想象對課文的熟知和掌握的程度。另外,要演好課本劇,還必須要求學生說好普通話,把握住人物的語調(diào)和語氣,把刻畫人物性格的神態(tài)、心理、語言等手段運用起來,以塑造劇中人物形象,讓學生在聲情并茂的藝術氛圍中,去體驗情節(jié)的展開、高潮的形成、心態(tài)的表露、動作的協(xié)調(diào)、情感的渲瀉,從而有效地消化課文內(nèi)容,潛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識 在一年級下冊的《棉花姑娘》一文的表演中,我的學生魏蓉扮演的棉花姑娘上場時,渾身上下沾滿了碎紙屑,面對大家疑問的眼神,她解釋道:“課文中不是說棉花姑娘生病了,葉子上有許多可惡的蚜蟲嗎?這些就是那可惡的蚜蟲呀!”學生發(fā)揮了自己的想象,用我們最常見的碎紙屑來代替蚜蟲,這說明她對道具的運用琢磨了很長時間。接下來,她走到黑板前,垂下手,耷拉著腦袋,那生病的樣子像極了。當燕子、啄木鳥、青蛙來到她面前時,她微微抬頭,可憐兮兮地說:“請您幫我捉害蟲吧!”那微弱的語調(diào)中充滿了對健康的向往和渴望。而當七星瓢蟲吃完了蚜蟲后,她慢慢地抬起頭,緩緩地舉起手,逐漸綻放笑容,這三個動作,將“病好了”這一過程形象、生動而且直觀地展現(xiàn)了出來。在這次的表演中,她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最大的原因在于她對課文中棉花姑娘的動作細節(jié)進行了深入的研讀。這樣的表演比例行公事地向?qū)W生講解課文,更富有藝術魅力,更容易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說,課本劇擴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的理解力和表達力得到了提高,更加豐富和深化了語文課堂教學。
三、課本劇的表演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每次的課本劇表演結束后,學生都紛紛舉手,發(fā)表他們對表演的看法,不僅指出了表演中的亮點,同時也指出了表演中存在的不足。如《棉花姑娘》的表演中,學生提到:啄木鳥要飛上場,青蛙要跳著上場,還要用驚奇的語氣讀:“你們是誰呀?”等等。只有熟悉文本,在表演中認真觀看,細心發(fā)現(xiàn),才能找出表演中的不足和亮點,而學生能夠指出這些不足,恰恰說明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了語文的學習中,他們在觀看的過程中也在思考,也在學習。
語文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還是品質(zhì)的學習,更是美德的養(yǎng)成。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優(yōu)良的品質(zhì)和良好的習慣。如果把這些僅僅依賴于教師的說教,反而會讓學生產(chǎn)生逆反情緒。而將這一教育融入到課本劇表演中,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fā)和教育,效果遠遠超出了教師的說教。如在一年級下冊《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文的表演結束后,學生爭先恐后地對我說:“老師,我們要像雄日一樣,做個誠實的孩子,而不能像其他的孩子那樣去欺騙別人?!痹诙昙壣蟽缘?7課《酸的和甜的》一文的課本劇表演中,前面兩位小猴子的扮演者都是摘了葡萄獨自吃起來,而不理會其他的小動物,表演結束后就有一位學生這樣評價:“老師,我覺得小猴子太自私了,他能摘到葡萄,別的小動物摘不到,他應該把葡萄摘下來和好朋友分享,而不是只顧著自己吃,所以我們不能和他一樣,要學會和別人分享?!睂W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和領悟到的哲理要比別人口頭訓誡得到的更深刻,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在語文教學中加入課本劇的表演,讓學生擁有了表演的感受,使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要比教師單調(diào)的講解深刻得多,還將乏味的文字形象化、生動化地展現(xiàn)了出來,使學生樂在其中,實現(xiàn)了激活課堂氛圍,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目標,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更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地獲取了語文知識,發(fā)揮了語文的教育作用。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