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方法眾多,如有講解法、講讀法、講述法、歷史情境教學法等,歷史情境教學法可以說又融合很多教學之法,它在歷史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運用好了,能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能展現歷史學科的知識性,進而可以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歷史 情境教學法 創(chuàng)設 感悟
歷史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說其古老,是其因為有了兩千多年的過去。說其年輕,是因為歷史學作為一門教育學科,其發(fā)生發(fā)展史并不長。而鑒于歷史學科的過去性,中學生學習歷史最大的困難時歷史史實距離現代社會太遙遠,距離中學生的生活太遙遠。所以,在歷史教學中,尤其是初中歷史教師,都有一種感覺,就是歷史講起來很有趣,但識記起來、理解起來對中學生來說,真的是一個“難“字了得。尤其是長期以來,歷史在相當一部分學校被視為“副”課,許多人認為歷史就是“死記硬背”。過去受“學會數理化,走滿天下都不怕”的影響。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中,很多地區(qū)都不把歷史作為中考科目。如此以來,學生想學好歷史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我是一名農村初級中學的歷史教師,歷經近八年的中學歷史教學,對此深有認識,為了更好教學,以下就結合自己的教學探索,來簡談一下歷史情境教學法的一些體會。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問題情境是一種以激發(fā)學生問題意識為價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數據材料和背景信息,是從事教學活動的環(huán)境,產生學科學習行為的條件。而具體到歷史學科上,那就是用一些材料,去真實地設置一個歷史背景,盡量恢復歷史史實原貌,一般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該滿足一下三個條件:
1.幫助學生實現從現實內容到學科內容學習的抽象轉變。
2.能成為學生應用所學內容,進而做出創(chuàng)新、發(fā)現的載體。
3.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關,適宜充當學科課程內容與學生已有經驗之間的接口和橋梁。
而歷史情境教學法的情境創(chuàng)設,可用的材料很多,像電視劇、畫片等學生熟悉的東西,設置情境,自然導入。還有時候,只是一副地圖片,幾個標識,導入其境。有時候,甚至只是教師的語言,用形象的語言區(qū)描述,從而引導學生進入其境。
例如,八年級歷史下冊第一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第一個小標題。講中國人民政治協商第一屆全體會議,我就用了幾句話,把學生引入到了歷史情境之中。
師:來,來,看看,現在不是2014年了,現在是1949年9月,我們這也不是八(1)班教室了,我們這兒是中國人民大會堂。
這樣本來就很枯燥的歷史會議學習內容,就讓學生有了興奮點。再接下來,我用幾句話引著學生回憶了1949年建國前的基本國情,和當時存在的問題。
師:我們現在的身份不是八(1)班的學生了,你們是什么人呢?你們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代表。
嘩,學生都笑起來,并互相對看。
這時候我及時拋出問題。
師:學生們,你們結合當時中國的國情,都想一想,現在我們要建立一個新中國,當前最要緊的是哪些問題,應該怎么解決?
學生熱情高漲,從而引入歷史情境。
二、情境體驗
創(chuàng)設了歷史情境,這只是歷史情境教學法的第一步,下面的重頭戲就是帶領學生體驗、感悟歷史史實。也就是引導學生:你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經歷了什么?
例如,第14課《難忘九一八》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在剛一開始教師創(chuàng)設好歷史情境,把學生帶進情境之后,進一步展開,你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柳條湖被炸了,聽到了爆炸聲。
教師這時候要引導學生進一步體驗感悟歷史史實,從情境引入歷史學習中,引導分析九一八事變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當事者。揭示事實真相:到底是誰炸了南滿鐵路柳條湖的一段路軌?由此導出是日本關東軍炸毀了鐵路,反誣中國軍隊,炮擊被大營,攻占沈陽城,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經過情境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去體會感悟歷史史實,目的是在同學基本史實掌握之后,教師在歷史情境的輔助下,將這一歷史事件的深層內容按發(fā)展的順序像大家作以介紹,在圖片的幫助下加深印象,并進行問題的橫向、縱向的引深。
三、情境感悟
一個比較好的歷史情境應該具有衍生性,也就是說,通過個情境能夠產生一連串、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淺入深的問題。所以所有的情境創(chuàng)設,都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而歷史教學的最終,還是要通過學生對基本歷史史實的掌握,然后客觀科學的評價歷史史實,掌握一些基本的歷史方法。這就要說到情境感悟的問題了。
一位好的歷史老師,能把學生自然地引入自己創(chuàng)設的歷史情境之中,也要能夠自然地把學生再引出來,引導歷史學習的課堂上來,去感悟、去評價課堂學習的歷史史實。也就是說,要能走進去,也要能走出來。
如在教學“九一八”這一課時,在學生情境體驗后就要引導學生想一想,“九一八事變”是偶然發(fā)生的嗎?引導學生找出幾個關鍵詞,精心策劃,反誣,再從以前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史實中分析,從而讓學生歸納“九一八事變”時日本發(fā)動的有蓄謀的侵華戰(zhàn)爭。
蔣介石他是怎樣做的?為加深學生的形象認識,教師可出示《蔣介石給張學良的密令》,由此導出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這一政策引發(fā)的后果。
總之,無論我們創(chuàng)設怎樣的歷史情境,都不是觀賞性地停留在表面,而是為了深入進去,研究情境背后的故事,找出與學科內容有關的線索。讓學生體現自主參與“學科活動,親身經歷”學科轉化的過程,由“被動”到“主動”學習的理念,是為了更好地教學。
參考文獻:
[1]史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有效學業(yè)評價——初中歷史練習測試命題診斷與指導,2011(6)
[3]歷史教學實施指南.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中學歷史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