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jié)束的2014年保利秋季拍賣會上,李可染一幅《千巖萬壑》圖,最終以3,795萬元的價格成交,刷新了2014年個人成交紀(jì)錄。2014年12月5日上午,“李可染先生逝世25周年紀(jì)念會”在北京國際飯店舉行,下午在北京畫院,“江山無盡—李可染的世界系列作品展(山水篇)”畫展開幕,以紀(jì)念這位山水畫大師。李可染在山水畫領(lǐng)域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成就最高,他的山水畫濃重渾厚,于積墨重彩之中引入明暗、光影,畫面不失靈動氣韻,是繼齊白石、黃賓虹之后繪畫領(lǐng)域的又一個巔峰。在近些年的拍賣中,李可染的山水畫作品一直備受藏家的追捧。除了山水之外,也作人物畫、牛圖。李可染尤其喜愛畫牛,曾在晚期畫過一批牧牛圖。李可染的牛與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黃胄的驢并稱為20世紀(jì)“中國水墨四絕”。
一部水墨動畫中的記憶
一部由上海美術(shù)電影制片廠制作的水墨動畫片《牧笛》,是多少“80”一代人的童年回憶。這部制作于上世紀(jì)60年代的動畫片曾獲得丹麥第三歐登塞國際童話電影節(jié)金質(zhì)獎,而熟悉近代美術(shù)史的人不難看出,這部具有濃郁中國畫風(fēng)特色的動畫片,與李可染筆下的牧牛圖有著極為相似的藝術(shù)風(fēng)格特色。《牧笛》是繼《小蝌蚪找媽媽》后的第二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是以齊白石的畫為原型,而《牧笛》是以李可染的牧牛圖為原型,李可染非常贊同制作這部動畫電影的創(chuàng)作構(gòu)思,并且畫了20多幅姿態(tài)各異的牧牛圖用來作為參考。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看到中國特色的水墨畫在熒幕上也能展現(xiàn)出巨大魅力。
在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之中,牧童吹著笛子騎在牛背上從遠處走來;要渡過水塘,淘氣的水牛在水中打趣,牧童則在牛背上前仰后合,幾次要從牛背滑下;躺在枝椏間酣睡做夢、樹下斗蛐蛐,所有這些出現(xiàn)在動畫中的情節(jié),都是我們所熟悉的田園童年記憶,親切有趣而又讓人懷念。
在李可染的畫中,我們看到的往往只是畫家捕捉到的某一個定格的畫面,被身后歸巢的飛鳥吸引時回頭的一瞬間、與牛在一個水塘里玩耍的一瞬間、秋風(fēng)乍起帽子被風(fēng)吹走的一瞬間,可是單單看到畫面我們就會產(chǎn)生很多豐富的聯(lián)想,畫家抓住富有戲劇性的一幕展現(xiàn)給觀眾,才會引發(fā)我們無盡的想象。我想《牧笛》這部動畫片的制作者們,肯定也被李可染牧牛圖畫外的故事產(chǎn)生了興趣,才會萌生創(chuàng)作動畫片的想法吧。我們很幸運從童年時起,就已經(jīng)開始從動畫片里得到中國傳統(tǒng)的水墨畫的熏染。
金剛坡下與牛相遇
抗戰(zhàn)爆發(fā)以后,李可染就任三廳秘書,并舉家遷往重慶,為了躲避敵機轟炸,三廳把文化工作委員會安排在重慶金剛坡下的賴家橋村,李可染在賴家橋附近安家落戶。李可染的住所旁邊就是農(nóng)戶家的牛棚,牛俯臥、行走、哞叫、俯首,李可染得以近距離的觀察到牛的形態(tài),對牛的習(xí)性也了如指掌,自此以后牧童與牛成為他最喜愛的題材之一。李可染一生之中畫過數(shù)幅牧牛圖,并在晚年將自己的畫室題為“師牛堂”,可見牛在李可染心目中的地位之重。李可染曾經(jīng)自己回憶道“一頭壯大的水牛天天見面,我覺得牛不僅有辛勤勞動、鞠躬盡瘁的品質(zhì),它的形象也著實可愛,于是用我的鄰居做模特,于是用水墨畫起牛來了”。
在以農(nóng)耕為主要模式的農(nóng)業(yè)社會里,牛是人們最好的伙伴,自古以來,牛以其堅韌、樸實、任勞任怨、不辭勞作的習(xí)性與國人贊揚的熱愛勞動的精神相契合,頌揚之詞從未少過。郭沫若在水牛贊中這樣寫到“水牛水牛你最最可愛,你有中國作風(fēng)中國氣概,堅毅雄渾無私,拓大悠閑和藹,任是怎樣辛勞,你都能夠忍耐,你可頭可不抬氣也不喘,你角大如虹腹大如海,腳踏實地而神游天外”,并把水牛譽為國獸??谷諔?zhàn)爆發(fā),全國人民奮勇抗戰(zhàn),在國家危難時刻,國人更是需要這種牛的堅韌與奉獻與倔強不服輸?shù)木?。李可染是一位具有極高民族使命感的愛國畫家,他也深感到在國家命運危難的艱苦歲月里,國人需要精神上的寄托。
李可染出生時家境貧寒,父母都是勤勞樸實的勞動人民,在李可染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位畫家樸素、刻苦、勤奮鉆研繪畫的精神,與牛只管耕耘,不問收獲的精神相契合。李可染愛牛更愛畫牛,其中以牧牛圖最多。牧童與牛,最樸實多見的鄉(xiāng)村田野題材,最直能夠勾起人們童年鄉(xiāng)村生活的記憶。我想牧童與牛應(yīng)該也是畫家內(nèi)心深處對自然、童年的一種無法忘懷的記憶。
不愿提起的京劇姻緣
李可染喜歡聽?wèi)?,?jù)李可染自己回憶,“在我兒童時代,每聽到從街道窗口傳出京胡的聲音便感動,心便跳動起來。后來自己開始學(xué)習(xí)起來。當(dāng)時街上有一個賣唱的乞丐,每晚拉著胡琴在街上游走,我便每晚暗暗尾隨在他身后,聽他拉琴。這是我學(xué)琴的第一個老師?!辈粌H如此,李可染自己也拉得一手好琴,早在讀書時,楊寶森就勸他不要念藝專,想拉他去拉琴,這件事一直烙印在李可染心中,好長一段時間不愿讓人提及。當(dāng)然李可染還是選擇了拿起手中的畫筆,不然我們該多遺憾畫壇中少了一位藝術(shù)巨匠,拿起了畫筆,胡琴依然伴隨他一生。
李可染的第一任妻子蘇娥,是著名戲劇家蘇少卿的女兒,兩人在徐州京劇票房活動中相識,蘇娥也喜愛京劇、繪畫,共同的興趣愛好使兩個年輕人走到了一起??箲?zhàn)時期,蘇娥在上海因病早逝,李可染在重慶聞訊后傷心不已。李可染的第二任妻子鄒佩珠也喜愛京劇,興致一來就痛快拉幾段,鄒佩珠乘興清唱幾曲,也是生活之中的一大樂趣消遣。戲曲、音樂伴隨了他的一生,也融入到自己的畫筆之下。
李可染的畫中,人物極盡夸張之態(tài),富有戲劇情節(jié)。他畫山水層林盡染,萬山紅遍,用色大膽濃艷,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在四季牧牛圖系列中,畫家更喜歡捕捉這種秋日里落葉被風(fēng)吹動飄散的動感,牧童被吹跑的草帽飛在空中,伸出的雙手已來不及抓住它,突然吹起的秋風(fēng)讓牧童措手不及,整個畫面充滿動勢,動感極強。像突然定格的一張照片,捕捉到了秋風(fēng)乍起的一瞬間,而漫天飛舞的紅葉如紅雨般飄飄灑灑,甚是爛漫。
踏遍山河攬勝境
上世紀(jì)50年代末,帶著改良中國畫的滿腔熱情,李可染帶領(lǐng)學(xué)生完成了大規(guī)模的寫生。從1954年開始到1980年的這段時間,他們從北京郊區(qū)、頤和園、北海開始,深入江南無錫、太湖、黃山等地,到達重慶、樂山、峨眉山,不遠萬里到達桂林、陽朔對景寫生。住小旅館、背負十多斤的畫具、每天早上都起早貪黑,仍然不顧旅途勞累,每天堅持作畫??幢樽鎳拿利惿胶樱粝铝藷o數(shù)珍貴的速寫手稿,并在此基礎(chǔ)上創(chuàng)作出了《陽朔勝境圖》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在大量的對景寫生后李可染大膽突破創(chuàng)造,他筆下的山水呈現(xiàn)出獨特的面貌。山水畫中的意境,在他的牧牛圖中一脈相承。
在他的牧牛圖中還有一部分作品以山水樹林為背景,畫中大都只有一個牧童,牧童不再嬉戲玩耍,而是側(cè)著身,扭著頭,群鳥飛起回巢,不知道遠處的山林中發(fā)生了什么。牧童這樣望著遠山,在看些什么,在想些什么,引人無盡的遐想?!杜R風(fēng)聽暮蟬》中,用濃厚的筆墨畫出遠處的一片樹林,用筆蒼勁豐潤,大片墨色交融在一起,其間樹干飛白畫出,在墨色之中若隱若現(xiàn),墨色濃厚不閉塞,大膽使用黑與白的對比,大膽取舍。牧童靜坐林下,側(cè)頭仰望,無聲的蟬鳴似在畫中樹林中傳出,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無畫之處皆成妙境。李可染說“意境就是思想感情、想象力和對象的結(jié)合”,“一筆一畫既是對客觀形象的表現(xiàn),又是對自己感情的抒發(fā)?!薄霸鯓硬拍塬@得意境呢?我以為要深刻認識對象,要有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崩羁扇驹诿糠嬛卸紶I造出畫外之境,他的繪畫來源于對生活的細致觀察與對景寫生,而畫中的意境情思,正是因為他在自己的畫中投入無盡的真摯情感。
李可染是一個不乏幽默感的人,黃永玉回憶說“他是一個細膩的幽默家,可是他很少有時間快樂。他真像他所崇拜的牛,像一頭只吃青草出產(chǎn)精美牛奶的母牛”。他喜愛藝術(shù)、熱愛生活,更放不下自己手中的那只畫筆,他將自己畢生的精力都放在潛心研究繪畫技藝上,而將自己的幽默與快樂傾注到自己最熱愛的畫中。